作者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将帅雕像前留影。
作者(左一)向河南旭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先生(右一)赠送个人专著《往事追踪—党史轶闻与人物专访》。
作者(中)与河南朋友、作者助理温腾飞(左一,)及河南省高法院咨询委原办公室主任温建锋(右一)在鹤壁云梦山留影。
作者(前排中)在仔细观看纪念图片。
作者(左一)在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
展览中的图片。
展览中的将军照片。
展览中的将军照片。
刘邓大军的一员虎将王近山。他是著名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
展览中的图片。
作者(左二)在参观途中。
我的河南朋友温腾飞和王勇先生钟情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应他们之邀,10月23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刘邓大军纪念馆,瞻仰了“石林会议”旧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纵队首长居办室(将军巷)等遗址。
王勇先生系河南旭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老家便在这里,所以他轻车熟路地为我们一行人当起了导游。
一、刘邓大军纪念馆概貌
刘邓大军纪念馆位于石林会议旧址游客中心,主体建筑为两层框架结构,展馆面积1500平方米。一楼为游客服务中心和展馆序厅;二层为纪念馆主题展厅。纪念馆以“刘邓大军在鹤壁”为主标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战功赫赫,劲旅雄师威名扬;第二部分:策应左右,豫北攻势英姿展;第三部分:秣马厉兵,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内容详实,文字简练,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尤其是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的情景再现,更是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走进纪念馆,一组栩栩如生的将帅雕像矗立在观众的眼前,雕像的注释上写着:
“一部中国革命史,波澜壮阔;一支铁血雄师,威名远扬。跃马太行,问鼎中原,驰骋红土南疆;听党指挥,敢打硬仗,丰碑铸在人民心上!”
雕塑左起,依次是:陈再道、陈锡联、邓小平、刘伯承、李达、杨勇、杜义德。
二、刘邓大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9师发展而来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至第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全师1.3万人。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下辖第385旅、第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等营。
1938年1月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邓小平接替张浩担任129师政治委员。
129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之一。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第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县城109座。在第115师一部配合下,创建了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浦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石、正太铁路的晋冀鲁豫边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部队由出师抗战时的9100人发展到近30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基础。
三、“石林会议”,一个在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军事会议
1946年6月26日开始的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少到150万人。由于重兵深陷在山东、陕北战场,国民党在这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布局。同国民党方面的情况相反,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之后,又挫败其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并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入局部反攻。
1947年四五月间,全国战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大大削弱,解放军却迅猛地增强。这种变化,预示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洞察和捕捉历史转折的时机,向全党和全军发出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动员号令,将战场引向国统区,到敌后开辟新的战场,命令刘邓大军打出家门,开赴中原,到大别山去建立新的解放区。5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刘邓,要在豫北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休整,争取在6月上旬强渡黄河。中央军委的电令,是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形势而发的。
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石林村法隆寺中佛殿主持召开各纵队指挥员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关于出击中原的指示。会议确定,由刘邓率领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四个纵队,共11个旅12.4万余人,实施南下作战。
这次会议做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史称刘邓大军“石林会议”。石林会议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具体体现,也是将解放战争引向国统区、推向全国的前奏。
石林会议重申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强调“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立军之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因此,石林会议不仅是一次军事会议,而且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四、石林会议旧址及相关景物介绍
一)石林会议旧址--法隆寺
法隆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清乾隆年间重修,南北约300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由南至北主要有天王殿,中佛殿,菩萨殿组成。
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位于石林镇中石林村。清咸丰五年,由该村乡绅张仲仁开始建造,三个院落相通,每座房屋中有前后门,共有九门,当地人称“九门相照”,这是一处典型的清朝民居,长80米,宽4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院落布局,坐南朝北,三重院落各自独立,中部留门相通,四围墙高筑,利于防卫。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召开“石林会议”前后,刘邓首长先后在这里居住办公。邓小平当时居住在中间院落的二居五间楼房,该建筑布局宏伟,设施完善,门窗上都装有石刻斗板,斗板石雕图案,花纹精美华丽;四面房角安装石雕飞檐,形态各异;建筑格局匀称合理,具有较高的建筑品味和审美价值。2017年,对原有建筑物进行了修缮和布展。
三)纵队首长居办室(将军巷)
1947年6月“石林会议”召开期间,参加会议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及陈再道、宋任穷、陈锡联、曾思玉、王宏坤、王秉璋、杨勇、秦基伟、曾绍山、杜义德、郑国仲、闫红彦等各纵队首长20余人居住在石林镇中石林村,驻扎期间,纵队首长们、人民子弟兵与石林人民结下了一段“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佳话,当地人民把这条巷子亲切地称为“将军巷”。
目前,将军巷已完成4处纵队首长居办室旧址的陈列及布展。由释林胡同进入参观,依次为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居办室旧址,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居办室旧址,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居办室旧址,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居办室旧址。4处居办室旧址分别陈列了4位首长的生平简介和会议召开期间首长们使用过的部分生活和工作用品,用文字和实物向我们展示了4位首长光辉的战斗历程。
四)华北第一柏
华北第一柏,位于石林镇中石林村,又称千年古柏,三圣古柏,植于魏孝景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树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156平方米,郁郁葱葱、苍翠挺拔,被原平原省政府命名为“华北第一柏”,西与刘邓旧居相距仅百米。石林会议期间,刘邓首长常在柏树下对弈研棋、纵论战局,故后人敬称为“将军柏”。
五)将军湖
将军湖,与将军柏遥遥相对,原是中石林水库,豫北战役和石林会议期间,刘邓大军的将士们常常在清澈的湖水中洗净战尘,洗却疲惫,再踏新的征程,后人敬称为“将军湖”。近年来,经过不断提升改造,已经建成一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游乐休闲、生态观光、农家采摘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的文化生态公园,是“石林会议”旧址景区一颗璀璨的明珠,主要景点有刘邓雕塑、景观亭、廊架栈道、河畔人家、知青之家、山水乡村壁画、采摘园等。
此外,这一展区还有徽标广场、释林人家、双拥广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