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一套包括5本书,这是我们一群老兵走过了长征路全程后,倾力写出的书。
长征路全程,指的是胜利完成长征的四支红军队伍长征行程的总和。这四支红军队伍是: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四支红军队伍长征路全程至少六万五千里,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河南、湖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共15个省/市/自治区。这一套书就是我们以自驾形式走过四支红军队伍长征路所做的记载,每支红军队伍的长征路独立一本书,但红一方面军的书篇幅较多而分为上下册,因而全套5本。
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长征路线示意图”(如下图)这样概略的、又是密密麻麻的路线,是难以确定如何去走长征路的。
所以,我们写作这一套书,首先的定位就是“以车辙印连起长征路”,全套书要能够作为自驾重走长征路的指南。在书中给出了详尽的重走长征路行驶路线,使重走长征路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性,我们谓之“长征路线落地”,表明了“普通人开普通车走过长征路”是现实可行的。
重走长征路的书,首先就要解决“怎么走,走多远,到哪里,看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重走长征路中最实际的问题。因此,按照我们自定的原则——“尽可能多的到达长征路上的相关地点”“尽量贴近红军当年行进的路线”“尽量不走回头路”等,实现全程自驾、辅以“最后一公里”步行(“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因为一些长征遗迹遗址所处地点偏僻,没有公路可直接到达,需要步行才能最后到达的那一段距离)。这样的实践,确保我们在书中列出了重走长征路的具体路线(道路编号)、路口、距离、到达地点与所见长征遗迹遗址、旧址现址及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等,还给出了一些路段的路况提示和海拔高度。
示例如下,这是我们在贵州境内的一段路线——我们离开锦屏县隆里古城(起点),翻山越岭,去往河口乡瑶光村(苗寨)寻访河口红军战斗遗址、瑶光毛泽东长征行居。按照【参考行驶路线】和路线图,就可以顺利到达这一段路线的终点。
【参考行驶路线】(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两地之间的数字是大约行驶的km数。)
隆里古城(来路返回,往河口方向)[S202省道]3km→丁字路口右转(往河口方向)1km→龙里司10km→平桥11km→岑果1km→上[S311省道]岔路口左行5km→岔路口右行20km→瑶光寨(河口乡)河口红军战斗遗址、瑶光毛泽东长征行居。
我们写作这一套书,第二个定位就是“图文并茂”。图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直观,而且一幅恰当的图往往胜过一堆文字,所以,我们重走长征路的一路上大量拍摄照片,后期认真挑选和制作,在形成初稿时,配图7千余幅,后来在定稿时为了控制成本,删去了一部分图,仍然采用了4千余幅图,达到了每万字配图20幅左右。
由于重走长征路的一路上,不能保证拍照时都是良好的条件,因此,拍得的照片用于书中做图片,都要后期处理。那些光照不足或光线不均匀(如点光源照明的)条件下拍摄的照片尤其难处理,制作成图片非常费时费力,比写文字要麻烦的多。即使这样,我也坚持了一幅一幅认真制作,以至我先是出现“鼠标手”,被迫改用立式鼠标(见下图,像汽车的排挡把手),后来又是肩周炎,严重到手臂不能平举、不能弯曲,穿衣服都困难。最后完成了七八千幅图的制作,这样的工作量连我自己都非常吃惊!
(立式鼠标,带手腕垫)
我们写作这一套书,第三个定位就是“以路带史”。重走长征路的重要目的,是回顾历史、了解历史。因此,我们踏上重走长征路之前,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与长征路沿线的预定寻访地相对应,事先定下来“尽可能多的到达长征路上的相关地点”,并且将上面权威的“长征路线示意图”拆分为四支红军队伍各自的长征路线图,以此分别制定了详尽的《路书》,一路走,一路对照、充实补充。
由于写长征史是严谨的事,所以我们绝不“戏说”“演义”,以“正史”(权威部门的正式文献、文章)为架构来书写;由于长征史也是丰厚的,所以我们以长征路上各地的地方史志来加以丰富;由于长征史还是生动的,所以我们以红军指战员的、当时耳闻目睹长征的人们的回忆来增色。
就这样,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重走,由我执笔,老兵们共同参与,日以继夜的撰写、制图、编排……出版社实行的还是纸质版审改流程,我也随之放下电脑,操起笔杆。这一流程的工作量有多大?看看这一排我用到不能出水写字的各色笔,就能略知一二。在我的书桌旁,最多时,堆着半米高的书稿。
(我是老兵,对绿色情有独钟,所以我多选择绿色笔做为我的审改记号笔)
最后,经过一个一个字的写,一幅一幅图的制作,一段落一段落的审看,如同长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完成了全套5本的200万字、配图4100余幅的《重走长征路》巨著。全书实现了我们的初衷:
——“以车辙印连起长征路”,解决了“怎么走,走多远,到哪里,看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重走长征路中最实际的问题。全套书能够作为自驾重走长征路的指南。 ——“以路带史”,书中记叙了我们重走长征路沿途的长征历史,还有一些回忆、故事和传说,并且“图文并茂”。
《重走长征路》全套5本书分为:
——《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分为上、下册;我们重走起点为“长征零公里”福建长汀南山镇钟屋村(中复村),重走终点是陕西吴起镇,其间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甘肃、宁夏、陕西共12个省/市/自治区;
《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全书包括行程二万余里、写下了开篇和寻访长征地137站、200余处长征遗迹/遗址/旧址所在地的详实记载。封面上的图片采用的是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四川省川主寺)为统一形象,底图是著名的大渡河泸定桥,中部两幅图分别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江西省于都)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陕西省吴起镇)。
——《重走长征路(红二方面军)》,我们重走起点为湖南慈利县溪口镇“红军树”,重走终点是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兴隆镇,其间经过了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宁夏共8个省/自治区。
《重走长征路(红二方面军)》全书包括行程二万余里、写下了开篇和寻访长征地70站、近200处长征遗迹/遗址/旧址所在地的详实记载。封面上的图片采用的是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四川省川主寺)为统一形象,底图是延绵的雪山(从青海省班玛到四川省阿坝),中部两幅图分别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和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宁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乡)。
——《重走长征路(红四方面军)》,我们重走起点为四川万源市“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重走终点是甘肃会宁会师地,其间经过了四川、青海、甘肃共3个省。
《重走长征路(红四方面军)》全书包括行程万余里、写下了开篇、附篇(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和寻访长征地61站、上百处长征遗迹/遗址/旧址所在地的详实记载。封面上的图片采用的是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四川省川主寺)为统一形象,底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烈士集墓群(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中部两幅图分别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苍溪“红军渡”纪念碑(四川省苍溪县塔山湾)和红军会师纪念园的会师门(甘肃省会宁县)。
——《重走长征路(红二十五军)》,我们重走起点为河南光山县斛山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最后一战”战场,重走终点是陕西延川县永坪镇会师地,其间经过了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5个省/自治区。下图中,没有给出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根据地内的路线,而我们重走时,在鄂豫陕根据地内到达了东南西北各端。
《重走长征路(红二十五军)》全书包括行程万余里、写下了开篇和寻访长征地59站、上百处长征遗迹/遗址/旧址所在地的详实记载。封面上的图片采用的是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团结胜利纪念碑(四川省川主寺)为统一形象,底图是红二十五军抢渡汭河的战斗地、也是吴焕先军政委的牺牲地(甘肃省泾川县掌曲村旁),中部两幅图分别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的“闪闪红星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和永坪会师纪念碑(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
回顾我们重走长征路的历程,我们到达的许多地点是鲜有人去的,简介如下。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福建永安市石峰村(石丰村),先行北上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而成),在此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预定预定时间(1934年7月15日),公开发布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遵义会议后,真正实现中央领导变更的“博古交权”鸡鸣三省地(三处)——四川叙永县石厢子(今石坝彝族乡)、贵州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云南镇雄县坡头镇花房子,分别在三省交界处,只闻鸡叫、无法直达,我们绕道几百里一一到达。
在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土城战斗(青杠坡战斗)时,毛泽东将指挥位置设在土城镇旁的大埂上——一个便于观察整个战场的山包前斜面上(即面向敌方的山坡,海拔近1000米)。我们花费一天时间,趟过茅草、荆棘,找到了纪念碑,这里就是号称我国目前唯一现存的、且保存完好的毛主席前线指挥战斗的指挥所。
我们徒步一个多小时到达修文县谷堡乡索桥村附近的猫跳河一块巨石旁,当年二、六军团在猫跳河(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小地方”)这里的渡口渡河,红军利用河中巨石搭桥,过河后,红军前行的山道延伸向上,至今没有改变。
而二、六军团在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顺岩河村附近渡河的渡口更偏僻。村民们有些奇怪地看着北京车牌的车和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夸赞道:“这还头一次有外人来看红军渡口哩!”如今的顺岩河河水清澈,河面上布满了养鱼的网箱和浮漂。
二、六军团当年抢渡金沙江时,一共有9个渡口,我们一口气寻找到6个渡口纪念碑。
红二十五军“军魂”、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地掌曲村是我们一定要到达的地点。红二十五军在掌曲村附近南渡汭(音rui)河时,国民党一〇四旅二〇八团趁机半渡而击,吴焕先率领身边并非战斗部队的交通队和学兵连百余人反击,不幸中弹后经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吴焕先率队反击赢得了时间,红二十五军最终在汭河河湾洼地歼灭了敌二〇八团。此战亦称为“四坡村战斗”。河湾(下图中有白色的弧形河堤)处照片用在了《重走长征路(红二十五军)》的封面上做为底图。
红二十五军决定立即北上陕北的决策地金龙庙(关帝庙),是在军政委、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吴焕先牺牲后,召开“中共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扩大到团以上干部参加)之地,表明党组织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次会议依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再次确认了北上方针,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北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去与陕甘红军会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