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队伍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在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一幅展板上的题目就是“长征中的外国人”(不过,题目下的内容写“窜”了,真不应该!)
展板上的简介: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受共产国际派遣,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1934年参加长征,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 ——洪水,越南人。1934年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教员。 ——武亭,朝鲜人。1934年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三梯队负责人。 ——勃沙特,瑞士人,全名阿尔佛雷德•勃沙特,又名鲁道夫•博萨哈特,中文名薄复礼。1935年11月随红二、六军团参加长征。1936年4月离开部队。 ——毕士悌,朝鲜人。1934年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参谋长。
这5人当中,除了勃沙特随红二、六军团参加长征(中途离队),其余4人在中央红军行列中完成了长征,到达陕北。
先说说李德,在长征史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因为他的头衔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中共”是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支部,不仅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听其号令,经费上也接受其资助。可以想见,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人员具有极大的权限,甚至可以超越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意愿。
其实,李德(奥托•布劳恩,又名华夫)派到中国时并不是“军事顾问”——1932年春,奥托•布劳恩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因与王明较熟,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我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他于1932 年秋到达上海,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由他顶替这位原本“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所以“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1933 年9月,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受到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博古(秦邦宪)的高度信任,由博古决定他“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军事顾问。自此,这位在中共没有任何职务的李德,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很难相信,此前他的军事“生涯”仅仅在苏联指挥过一个骑兵旅!
1934年2月,“二苏大”选举产生了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中革军委委员博古、项英、张闻天、叶剑英。但是,当时实际由博古、周恩来、李德3 人负责军事指挥决策(即“三人团”),中革军委并没有实权,名为中革军委顾问的李德掌握着军事决策权。在“三人团”中,政治上由博古做主,军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
由于李德得到博古的支持,大权独揽,推行错误的作战方针,致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导致中央红军和南方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先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中央红军在实施战略转移的的初期,按照李德的部署,5个主力军团围起“甬道”保护军委两个纵队的前进——军委两个纵队居中,两个军团在其左、两个军团在其右,一个军团在后,以“甬道式”的刻板队形“大搬家”、抬“轿子”,笨拙而缓慢地西进,结果错失战机,导致湘江战役损失惨重,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骤减至3万余人!
1934 年12 月18 日黎平会议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被取消。中国共产党在不受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召开的黎平会议,在长征途中首次以政治局决议的形式否定“左”倾军事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迷信和盲从权威,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
(画家沈尧伊刻画出骄横的李德)
随后的猴场会议做出了最重要的一条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这条决定再次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周恩来后来在《党的历史教训》中回忆:“经过不断斗争,在遵义会议前夜,就排除了李德,不让李德指挥作战。”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批评李德的错误指挥,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战略图上用笔一画,限定时间打,当然不好,这实际上是一种瞎指挥。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发言,他拍案而起:“李德总揽战局以来,红军节节失利、全局溃败。你们瞎指挥,弄得丢了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我们还能再跟着你们的错误领导走下去吗?让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中来!大家就此请发表各自的意见。我的话,讲完了。”
李德在遵义会议后“要求去林彪红一军团,以便实地体验前线的生活,他的要求得到批准”。
此后的长征路上,失去军事指挥权后的李德,就是跟着走了。
在长征路上,李德留下了不少故事。比如,他情绪不佳,会酗酒。还有老乡对我们笑谈李德的落马坡故事——在通道县时,李德还是军事顾问,有马骑,但南方的马很矮小,而他的个子太高了(超过1.9 米),结果重心不稳,在山坡上落马,导致原本狭窄的山道阻塞,大队人马停滞不前,前后停下的队伍有几公里长。再就是走出草地后,张国焘拒不北上而要南下,党中央决定星夜单独北上,率一方面军三军(团)和红军大学往甘肃南部挺进。出发后不久,陈昌浩派四方面军副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在左路军,由李特暂代校长)率人飞马追了上来,李特大骂“机会主义”,高喊原来四方面军的学员回头。有人说,李特用皮鞭抽打不回头的原四方面军的学员。在场的人回忆,李特和彭德怀争吵,不听毛泽东的规劝、开导,调任红军大学教员的李德用俄语训斥李特(李特曾经留苏),李特则用俄语回敬李德,身高近2 米的李德近身抱住李特,把他拖到了一边……。博古懂得俄语,他说,李德骂李特是流氓,李特骂李德是赤色帝国主义分子。毛泽东对一方面军的同志们说,捆绑不成夫妻,他们要走,让他们走吧,一年后他们还会回来的。此时的李德看清了南下没有出路。他和留苏的李特原本还是挺要好的,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挺身而出了。后来,他对宋任穷说:“我同你们中央一直有分歧,但在张国焘分裂的问题上,我拥护你们中央的主张。”
李德随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他一直不承认自己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他对长征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虽然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他认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后来他回到了苏联,又回到了他的祖国德国,写了不少歪曲、甚至攻击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人的东西。
(看李德的头像照,显然是在长征胜利后、八路军时期的照片,这也表明李德完成了长征)
再来说说瑞士传教士勃沙特,他的中文名薄复礼,取“克己复礼”之意,显然他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我不久前发过一篇文章——《最先向世界宣传长征的外国人》(请看“重走长征路”公共微信号),是对勃沙特最中肯的评价。自1936年10月1日红六军团在贵州旧州(今黄平)时扣留了勃沙特夫妇,直到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逼近昆明,红军首长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让他离开红军前往昆明,临行还送了旅费。勃沙特随红军长征的时间达560天,行程遍及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5个省,行程达6000英里,并与贺龙、萧克等红军指战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薄复礼(勃沙特)先是帮助红军翻译了珍贵的法文版贵州地图,又不断多方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最可贵的,是他离开红军长征队伍到了昆明后,仅用了3个月时间,便在他人的帮助下,把跟随红军长征途中的见闻写成了《神灵之手》(THE RESTRAINING HAND)一书,在世界多个国家编译出版,这就是外国人最早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籍,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最有价值的长征原始文献,勃沙特则被称为西方“介绍长征第一人”。
薄复礼在书中是如此评价红军的:“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轻,为了他们的事业正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激情。”
多年后,在谈到勃沙特和他的长征记述时,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写过这样的话:“薄复礼(勃沙特)从传教士的角度来观察红军、理解红军,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以及感想,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研究红军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薄复礼晚年侨居于英国曼彻斯特市郊的卓尔敦。多年后,为怀念这位外国友人,黄平州话剧团编排了《红星与十字架》话剧以表纪念。1988年,萧克托人在英国找到了88岁高龄的勃沙特(薄复礼),并致以亲切的问候。如今,勃沙特的半身雕像就立在旧州天主教堂的门口附近。
(勃沙特的半身雕像和碑文)
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中,有两名朝鲜人——武亭、毕士悌。
武亭,原名金武亭,关于他的史料较少。彭德怀曾回忆道:1930年7月红军占领湖南岳州后,“英、美、日兵舰仍如黄石港一样,很猖獗,对城岸乱轰。我们隐蔽地架好了炮(当时,还只有我自己和一个朝鲜同志武亭会用炮),待敌舰迫近时,还击了几十炮,大概十发以上打中了兵舰,从此它们不敢抵岸射击了。”这表明武亭在大革命时期已参加了红军。中央苏区时期,武亭大部分时间是在红军学校从事炮兵教育工作,被认为是“红军炮兵的先驱”。1934年参加长征时,他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三梯队负责人(有说是队长兼政委)。
湘江战役中,武亭奉命率领军委炮兵营配属给红三军团第五师,参加了拼死阻敌的新圩阻击战,掩护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在党中央决定星夜单独北上的前几天,林彪率领一军(团)先期到达甘南迭部的高吉地区,因为没有该地区的地图,也找不到向导,电台又出了故障,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络,处境极为困难。彭德怀派武亭等人携带电台、密码本找到了一军司令部,使党中央、三军(团)重新与一军(团)建立了联系。武亭随三军(团)(后改编为陕甘支队二大队)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武亭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后来任朝鲜义勇军司令,奉命回到朝鲜。1948年朝鲜人民军成立时,武亭任人民军炮兵总司令。朝鲜战争后,武亭被指责在战争中犯了“严重错误”而遭受处分。1952年底,武亭因胃溃疡不治而逝世。
(走完长征路的朝鲜人武亭)
毕士悌,原名金勋,又名杨宁、杨林,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三营营长,在北伐战争中征战立功。1932年7月到中央苏区,1933年任红一军团参谋长,还先后任工农红军学校总教官、红二十三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2月,毕士悌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参谋长,即带领部队参加了抢占娄山关的战斗。不久,毕士悌参与指挥干部团昼夜徒步急行军160里,按时抢占了金沙江皎平渡。接着,毕士悌和萧劲光带领干部团三营的2个连先行渡过金沙江,在怪石嶙峋的狮子山击溃了守敌刘北海营,一鼓作气冲进了通安镇,保卫了大部队渡过金沙江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