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茨日那村继续沿[迭-求路县道]向东,前往腊子口。
行驶路线:从茨日那村继续沿[S313省道]向东,在三岔路口右转,即到腊子口,再到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茨日那村[S313省道]37km→三岔路口右行(往宕昌方向)15km→腊子口战役纪念碑4km→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我们从茨日那村出发,继续沿[S313省道]北上(向东、再向北)。出村直行,往宕昌方向。
1935年9月15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旺藏、茨日那村,往腊子口开进。毛泽东率领机关部分人员,从茨日那村旁的仙人桥过白龙江,翻越娘里宁巴、高日卡和卡郎三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经过桑坝,向腊子口方向前进。
9月16日,中央红军一部沿白龙江北岸前进,向腊子口方向(东北方向)前进。
当年红军在白龙江北岸走过的栈道遗迹。
途中,进入然尕沟,到达崔古仓村(当时叫谷卡),发现了卓尼土司杨积庆贮存20多万斤的粮仓,守粮人已躲避,红军开仓取粮,留下了粮款。当时,驻守这一带的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师长推行“坚壁清野”,对红军筹集给养造成很大困难,这批珍贵的粮食可是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但也有资料说,是杨积庆指示下迭部仑官杨景华到崔谷仓与红军接头开仓放粮,给红军每人一斗粮(小斗,10市斤)。
行驶中,看见“腊子口景区”的牌楼,就快到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了。
红军部队顺达拉河直下,出达拉沟口石门,经白龙江畔的尼傲乡和旺藏乡的茨儿那、然尕沟、崔古仓村,翻越卡郎大山,穿过桑坝乡的黑拉、五湖、班藏、沙藏村旁的原始森林,抵达腊子口乡的加儿梁、黑多村。
腊子口在岷山山脉的铁尺梁下,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川-甘古道之“咽喉”。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在崖壁上凿石穿孔搭起一座小木桥,腊子河由北向南穿越隘口湍急而过,两边是百丈悬崖陡壁,周围是崇山峻岭,抬头只见一线青天。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天险门户”之称。当地民谣说:“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如今,柏油公路经过腊子口,修通了路,感觉就没有那么艰险了。
我们先看到路左边的大型雕塑《激战腊子口》。
接着在路右边竖立着由杨成武题字的腊子口戰役纪念碑。
腊子口战役旧址也在路右边,向前走,离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不远。翠绿色的腊子口河水从沟底涌出,水流依然湍急。当年战斗时红军冲过去的那座小木桥经“复原”后成了水泥桥,还漆成了黄色。敌重兵据险扼守的碉堡还在对岸桥头。桥边的崖壁上刻有“文革”时期的标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抬头望去,崖壁陡峭,依旧高耸。
走过桥去,细看对岸崖壁上的弹痕密密麻麻,有的弹洞深可容下手指。
转到碉堡背后,门口洞开,里面还是二层的设置,有木梯!
石壁上挂了一块不同显眼的木牌,上书:1935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岷县至腊子口配置了两个师的兵力,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将红军彻底剿灭。鲁大昌派两个营把守腊子口,在腊子口崖顶修建了碉堡,在腊子口小木桥东岸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了密集的立体火力网。攀上崖顶的红军战士用集束手榴弹摧毁了守敌碉堡,正面攻击分队占领了小木桥,守敌土崩瓦解,纷纷弃枪逃命,17日凌晨,天险腊子口被英勇的红军打开,鲁大昌率残部丢盔弃甲,沿朱立沟向岷县方向溃逃。
腊子口战役:
腊子口是川甘边界要隘。国民党守军主要是甘肃军阀鲁大昌的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任师长,已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
鲁大昌事先已接到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电报:“据空军侦察报告,红军先头部队已由松潘以北毛尔盖进入草地,有经甘南藏区向洮(临潭县)岷(岷县)北上企图。除夏河、洮岷地区部队严密警戒外,由贵师速调集兵力进驻腊子口附近构筑工事固守,并相机截击。另派唐淮源第十二师前来岷县支援。”于是,鲁大昌在腊子口部署了2个营的兵力,其中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随时增援。
腊子口河从沟底涌出,水流湍急,汇成飞速转动的旋涡,难以徒步涉河。腊子口正面隘口只有约三十米宽,两边是百丈悬崖;在腊子口隘口前,两岸间横架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小木桥,要通过腊子口,除了这座小木桥别无他路。整个隘口和小桥成为瓶颈,最宽处不过三、四十米,长不过百米,对于进攻的一方,无法展开兵力和武器。
腊子口守敌在桥头和两侧山腰修筑了几个碉堡,以一个连守桥头堡,碉堡内配置4挺重机枪;在山坡上构筑了工事,修建了军需仓库。敌火力居高临下严密封锁了桥面和隘口。
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实际上,卓尼藏族土司杨积庆没有进攻红军),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毛泽东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攻击任务交给了一军二师四团(准确地说,此时编制应是一纵队四大队),这支英雄的部队在长征后期途中一直是开路先锋。
(注意,这个表中的红军编制序列是不合适的,应该按照陕甘支队的编制,见第109集)
一军击溃了敌新编十四师第六团的拦阻,逼近了腊子口。审讯俘虏得知,腊子口有2个营据守;四周阵地中,拉子里、三义门有驻军4个营,大草滩驻有1个营。
1935年9月16日下午,林彪、聂荣臻亲自带领二师师长陈光、政委肖华,四团团长王开湘(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冒雨抵近前沿观察地形,部署战斗任务。指挥所就在距离战地前沿仅200米栈道旁边的树林里。
下午4时,四团先头营开始在腊子口接敌。政委杨成武指挥六连正面攻击,夺取木桥占领隘口。团长王开湘亲率一、二连,沿腊子口右岸峭壁迂回敌人侧后突袭。晚9时许,正面突击的六连连长杨信义(杨信相)带领20名勇士,操着大刀和冲锋枪,向隘口小桥发动冲击,敌人在桥头堡以密集的重机枪火力和从石壁工事里不断投下的手榴弹,在桥头堡前50米的地带上结成严密的火网,而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迂回敌人侧后两个连还未能展开攻击,正面突击的六连5次冲锋都没有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