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申尊敬>>正文
毛泽东的眼睛
2023-02-09 15:55:28
作者:申尊敬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毛泽东笑眉笑眼地对留苏学生说的这些无比亲切又暖人心肺的话,像长了翅膀的春风,很快就传遍全国,传诵至今,还将世世代代传诵下去。每一代青年人,都会从毛泽东这些既是领袖又像长辈说的话里受到鼓舞,得到力量,感到巨大的温暖。

    一位留学生在记录毛泽东这次讲话的笔记中,特意把“世界是你们的”这句话用大字标出,并在每个字的下面加了着重点,又在这句话的后面画了两个惊叹号,可见毛泽东这句话当时在留学生们心里产生的反响有多大。

    现在有些演说家演讲时也讲究互动,那一天毛泽东在主席台上和3500多名留学生讲话时,没有正襟危坐,而是站在主席台上,与台下的听众有问有答,频频互动。他既像作报告,又像拉家常一样和留学生们说话,互动得亲切而热烈,随便又自然,特有中国味。

    说是毛泽东在作报告,其实更像领袖和留学生在集体聊天,聊得轻松愉快,愉快得让人只嫌时间过得太快,礼堂里欢快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热烈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

    这就是毛泽东演讲的魅力,表情丰富,风趣幽默,如话家常,亦庄亦谐,随时会迸出出人意料又富有哲理的妙语,谁能不为之倾倒呢!

    毛泽东和中央代表团的领导们走了,留学生们还久久地沉浸在幸福的回味中,一直到永远。

    曾经在延安无数次为毛泽东拍照的摄影家徐肖冰晚年回忆说:他演讲时的语言和表情、动作,就,是“一首神秘而磅礴的诗”。“毛泽东那种湖南腔调在北方人听来又像一首歌曲那样迷人。他的成功和业绩配了那身旧衣服上的大小补丁,使他更加笼罩在一层神秘的迷雾中。他可以恰到好处地做出一些简捷的手势,可以激情澎湃地将头向侧方一甩又一甩,让满头长发像黑色的火焰一样闪烁起来。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让所有听课的人同他一道高兴、感动或者悲哀、愤怒。我在捕捉镜头时,深深感觉到,他之所以能鼓舞起群众的心,是因为他本人首先为他所奋斗的理想所激励,他头脑里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

    开心最是与民乐

    毛泽东心中的上帝是人民群众,他说“人民是我们的活菩萨”,他的最亲最爱是老百姓。共和国的国名、政府和军队、警察、银行、钱币甚至纪念碑和大会堂等等,他都冠以人民之名。他对敌人很霸气,对人民很和气,眼里全是“菩萨低眉”般的亲切慈祥,与他“让一切内外反动派去发抖吧”的“金刚怒目”判若两人。

    开国大典上,广场上的人民喊“毛主席万岁”!他回敬“人民万岁”!他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封建时代的皇帝,哪一个给人民群众这么高的待遇?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全心全意热爱人民。看毛泽东的无数照片,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性现象,只要和老百姓在一起,他就特别惬意,笑得特别开心特别快乐,这种时候的他,“幸福指数”显然最高。

    从北京到全国,毛泽东每到一地,再忙再累,都要抽时间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警卫人员常常拦都拦不住。他和警卫人员的矛盾往往因此而起,他多次对他们说:“哪个群众会害我?”“不要阻止我接触群众。”来到普通人群中,他就变成了人民群众这个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当然是最亮的那一滴水。

    毛泽东和各级领导干部在一起的时候,有认真的调查,谆谆的教导,当然也有亲切的关怀,常常显得比较严肃。一旦和普通群众在一起,他就如鱼在水,其乐融融,满脸满眼都是笑,群众很幸福,他似乎比群众还幸福。

    这一张照片里,毛泽东头戴一顶竹编凉帽,正在南方农村的一片菜园里与一个青年农民和中年妇女聊天,不知谈起了什么可乐事,那位小伙子望着领袖放怀大笑,毛泽东看着年轻人开怀大笑,中年妇女对着镜头哈哈大笑,三个人一个比一个乐,六只眼睛里都充满了快乐之光,空气似乎也跟着他们欢快地笑。

    毛泽东最喜欢和群众在一起,也最善于和群众打交道。还是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刚刚20几岁的他,就和一位同学结伴化妆“行乞”,接触了上到百里侯县太爷,下到贩夫走卒和僧侣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学会了和各种人打交道。投身革命事业后,他又是全党第一个深入农村做调查研究的人,被誉为共产党的“调研之父”。正因为把根深深地扎在群众之中,他深知人民的伟力。他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在延安,日理万机的他有时会抽点时间,走出窑洞,在宝塔山下散步,碰到几个农民,便会停下脚步,和他们谈笑风生拉家常。对他而言,这既是休息,也是调研。斯诺在延安时,就多次看到毛泽东在街头和农民随意拉闲话,这是他接地气的一种方式。

    这一张1939年的照片里,毛泽东正和延安杨家岭的一个农民聊天,那位头裹着羊肚子手巾的老农肩上还扛着锄头,旁边站着几位同样装束的老农民。毛泽东笑眉笑眼,双手叉腰,正在向这位农民提问,不知是问老农的庄稼长得好不好,还是问今年的收成多不多。毛泽东笑着问,老农笑着答,旁边的几个农民微笑着听,画面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在毛泽东和这几位杨家岭农民聊天的另一张照片中,毛泽东放下了双手,笑得更开心了,旁边的几个农民个个在笑,一位白胡子老农把脸笑成了一朵大菊花。

    也许是从小受母亲信佛的浸润,而他又极爱母亲,中老年后的毛泽东,面相里常有几分慈光。尤其是和普通群众在一起的时候,他慈祥得像佛陀,亲切得像家人。他对老百姓的慈爱和尊重之心,发自肺腑,溢于眉眼。

    1958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来自新疆的维吾尔农民库尔班••吐鲁木。毛泽东紧紧地握着库尔班•吐鲁木的手,十分亲切地笑着,眼角眉梢都洋溢着满满的爱。满脸花白胡子的库尔班大叔戴一顶小花帽,万分激动地望着他的“救星毛主席”,憨厚又虔诚地笑着。库尔班比毛泽东大10岁,细看毛泽东望着这位维吾尔大叔的表情和眼神,亲切中含有几分谦恭。世界各国的元首接见平民百姓时,有过这样的表情和眼神吗!

    毛泽东接见库尔班的背后,有几段极富浪漫色彩又感人至深还跨越世纪的故事。库尔班大叔是和田地区于田县的一个农民,家在距首都北京最远的昆仑山下,解放前,他是巴依的长工,一家人受尽了巴依的欺辱,害得他妻离子散,在深山里躲了十几年。解放后,他分到了田地有了房,过上了幸福日子,他知道恩人是伟大的共产党和毛主席。

    库尔班最大的心愿是见到北京城里的毛主席。1956年,库尔班大叔决心“骑着毛驴到北京,去见救星毛主席”。库尔班真的骑着毛驴出发了,他不知道昆仑山下的于田离北京有上万里路,但县委书记知道,他赶紧派人把库尔班截了回来,并且告诉他,从于田去北京,要穿40个沙漠,跨40个戈壁,翻40座大山,过40条大河。要想到北京见毛主席,就要好好劳动,争当劳模。两年后,库尔班大叔成为劳动模范,终于随新疆的一个代表团来到北京城。

    库尔班见到毛泽东时,激动地只喊了一句“斯拉木毛主席(毛主席万岁)”!就因为语言不通,再也说不出话了。善解人意的毛泽东握着库尔班的手,叫来翻译,与这位维吾尔老人交谈了十几分钟,详细询问了他的名字、年龄和生活情况。库尔班把毛泽东领到一只藤条圆桌旁,指着几样干果,通过翻译告诉毛泽东:“这是我从于田特地给你做的。”毛泽东仔细看了他带的礼物,真诚地说:“谢谢你!”谁也没料到,第二天,毛泽东派人给库尔班送来了礼物,还专门为他题了一幅字:“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田。”

    毛泽东接见库尔班的这张经典照片,领袖对维吾尔人民的大情大爱,在那个年代传遍了全国。毛泽东逝世后,大画家黄胄以库尔班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为题材,创造了巨幅画作《日夜想念毛主席》。后来,新疆和田市以这幅照片上的经典表情,制成了大型雕塑,矗立在和田市中心的团结广场,作为和田人民永远的骄傲,也成为和田地区永久的标志。

    2014年11月16日11时,当新疆第一列动车驶出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时,人们看到,库尔班大叔的孙子亚森•买买提明•吐鲁木,特意带着爷爷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登上列车。当地媒体把这事儿一报道,在网民中又传为佳话。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毛泽东一生曾经无数次和无数群众在一起,影响最大最久远的,大约要数这一次。那时的毛泽东还是国家主席,一位国家元首拉着一个普通农民的手交谈十几分钟,无疑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最高记录。

    库尔班的笑脸,毛泽东的笑眼,永远活在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中,也成了全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传颂的佳话。

    在北京接见库尔班一年后,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沉浸于浓浓的乡情之中。在韶山学校,戴上红领巾的毛泽东风趣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看,我年轻多了,现在我成少先队员啦!”洋溢着幸福感的少先队员们簇拥在毛泽东身边,就像葵花和太阳,新华社摄影记者侯波“咔嚓”一声按下快门,把这个精彩瞬间变成了永恒。少先队员们个个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佩戴着红领巾的毛泽东也笑得很灿烂。他似乎返老还童了,眉眼都笑弯了。

    毛泽东从家乡这些蓬勃向上的少先队员身上,看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他打心眼里高兴啊!毛泽东对韶山学校的校长说:“少年才是祖国的花朵,人民的希望,一定要培养好。”

    领袖爱人民,爱得真诚而深沉,人民也真心爱戴自己的领袖,即使他有过失误甚至错误,人民依然衷心爱戴他,老百姓们都知道,他是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袖。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然有很多人爱他,也有些人恨他,爱他恨他的人,都很热烈而且坚定。只是,爱他也罢,恨他也罢,他就是他,一位千古一见的奇伟人。40年来,他的伟人形象屡遭风吹雨打,依然巍峨如昆仑泰山,真心崇拜他的人不减反增。

    如果你没理想没追求,甘愿碌碌一生,那就免谈。如果你有理想有抱负想成功,那就花点时间踏踏实实研究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现代人个个渴望成功,横看竖看,千古以来,中国人中最大的成功者不是毛泽东吗?

    毛泽东一生的功业,写在党史国史军史和中华大地上;他的思想文章,印在厚厚的几十卷文集里,有2200万字之多;他的文学成就,编在诗词集里,虽薄犹厚;他的襟怀、气度、境界和情趣,留在无数照片和影像资料中,煌煌然,浩浩然。全方位研读毛泽东的资料,显然不现实,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确实很难找出大块时间。

    看毛泽东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读这些珍贵史料里的毛泽东,不失为研究学习品悟毛泽东的一个切入口,图文并茂,大约不太费力,也算是举重若轻之一招吧!看毛泽东从年轻到老年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面对不同对象时的眼睛和眼神,以及表情动作,只要用心看,必能有所得悟。

    现在可以看到的毛泽东照片,始于1913年,终于1976年,时间跨越20世纪的三分之二。1927年至1935年这8年间,他奔波于井冈山、瑞金和长征路上的万水千山之间,战火纷飞,戎马倥偬,九死一生,没时间也没条件照相,图像资料几乎为零。1936年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广阔,他的足迹则由陕北而西柏坡而北京以至苏联,照片也越来越多。

    照片里的毛泽东,有时在开会,有时在讲话,有时在交谈,有时在写作,有时在读书,有时在散步,有时在游泳,有时在打球,有时与家人在一起享天伦之乐,许多时候与常人也无异。伟人的风采,常人的情趣,构成了一个可敬又可亲的伟大领袖形象。

    毛泽东的影像资料,建国前很少,解放后很多,上网就可以搜到许多。看一段他的视频,常使人感慨良久。那神态,那气度,那气场,音容笑貌里,举手投足间,都是伟人气象,绝对震撼人,也只有他才有这种震撼力。他的思想、文化、胸怀和气格等等已经达到了那个高度,如山自巍,如海自汪,也像太阳灿烂月皎洁,一切都浑然天成了。网上有一段毛泽东上世纪六十年代主持一次会议的视频,许多人都看过,有网友在留言中三呼“霸气”!

    纵向看毛泽东,伟人也有青涩时。在1913年的那张“处女照”上,毛泽东的眉眼样貌还带着浓重的青涩味。那一年,他刚刚20岁,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还是个莘莘学子,虽然在同学圈里已有了“毛奇”的雅号,但第一次面对摄影机黑洞洞的镜头,这位从乡下初到大城市的青年才俊,表情显得很拘谨。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面对镜头时,哪一个都比当年毛泽东轻松自如。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照片里,最漂亮的数1925年广州留影的那一张。那一年,毛泽东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在共产党这一面,他也是建党初期活跃的实干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职业革命家了。他穿一身长衫,拍下这张标准像。相片上的毛泽东面容清秀,两只眼睛大而炯炯有神,英气夺人。几年前,在北京军搏的一次展览上,一群中学生参观时,有个学生看到这张照片后,当场惊呼:“真没想到,毛主席年轻时这么漂亮啊!”

    1936年后的毛泽东,从斯诺拍的那张头戴八角帽的半身红军照起,伟人风采越来越丰满,也更多姿多彩,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后,他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已经亦人亦神了。

    1976年9月9日那天以后的照片里,他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身旁是一群又一群顿足捶胸哭得哀痛欲绝的老百姓。全中国的人那几天都在为永远失去他而哀哭,联合国总部当天就为悼念他降下半旗,各国首脑纷纷发来唁电。这位从湖南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农家少年,实现了人生最后的大辉煌。

    调研、讲话、写作、读书、思考,是毛泽东一生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些成就了毛泽东的丰功伟业。他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书使人聪明”,“没有书就没有我毛泽东。”

    毛泽东成功的方法有许多,每一种都可以拎出来做题目写成厚厚的博士论文,但读书和写作无疑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毛泽东的照片中,有一部类就是他在读书或写作。无论是在窑洞里还是飞机火车上,读书和写作时的毛泽东,神情都格外专注,目光特别集中,窗外的一切纷乱都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共产党的领袖中,最忙最累的当数毛泽东和周恩来。周恩来经年累月忙于巨量的内政外交事务,真正是日理万机。调研决策开会讲话之外的毛泽东,总是在读书或写作,这两件事占去了他生命中最多的时间。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安宁的时期,他经常没日没夜孜孜不倦地用眼读书,用脑思考,用笔写作,读书以广博知识,思考以认识世界,写作以传播真理。

    研究毛泽东的大专家陈晋曾经有一个极为浪漫的设想:有一天,上帝对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说,中国是个大国,事情太多,你们几位太累了,给你们放一天假,想干啥就干啥吧!于是,周恩来兴高采烈地做了一桌佳肴,请赵丹等电影明星们来西花厅聚会。邓小平满心欢喜地回到家里,享受和儿孙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毛泽东的选择是悄然回到中南海,继续在书房里默默读书。天底下恐怕再也找不到这么爱读书的人了吧!

    毛泽东嗜书如命,一生与书形影不离。离京视察时,最重要的行李不是别的,而是几大箱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晚年,他的眼睛患了白内障,看不清书上的字,就请人读给他听,以听代读。他自己的藏书就有8万多册,堪比一个小图书馆。他最爱读的书是《资治通鉴》,几百万字的巨著,他读过20遍左右,恐怕没几个教授有资格跟他争第一。有一次,他指着《资治通鉴》对工作人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古为今用的治国策,关键是要开窍。”

    真是一语点醒万千读书人!读书之难确实不在于读。书是个静物,不蹦不跳不闹人,人人都可以随时捧而读之。读书的难点正在于毛泽东说的“要开窍”,“开窍”了就能学而有得,得而能用。我们的问题往往是读了一大堆书,但没“开窍”,没读透,不会用,书是书,我是我,两不相干,要么就变成了书呆子或教条主义者。现世国人中的“读书无用论”者,其实多是不会用书的受害者。自己悟性差,读了书不会用,怎么能赖书是无用物呢!

    读书怎样才能“开窍”?还得向毛泽东学习,学习他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那就得放下图片,找来原著,用起“笨功夫”,边读边悟。

    毛泽东读书的厉害,在于他会读两套书,一套是有字之书,一套是无字之书——社会这个天书。更厉害的是,他能把这两套书读厚了,又读薄了,而且能联系实际读,读有所得,得有所用,活学活用。

    从照片和影像资料里学习毛泽东,肯定可以找出他老人家成功的一些秘密,但最大的成功秘密,也许是他写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一段话: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一生以此律己,也以此律人。中国人自古认为道胜于术,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五个一”,就是做人的人间正道,也是求得成功的根本之道,其他都是“术”,他就是一个“只有主义之争”,而没有私敌的人。舍道而求术的人,重术而轻道的人,终究难以得大成功,“赢”来的东西最终还会输掉,贪官们走的就是这条路。

    58年前,毛泽东在《送瘟神》一诗中高度赞扬并深切呼唤“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可能就是他年轻时“改造中国”的奋斗目标。

    如今,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那双略显忧郁的眼睛,日夜期待中华大地上出现更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愿意做一个开国领袖期待的人吗?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毛泽东在休息
·麻烦的幸福
·那片沙海那片绿
·光荣伴我大半生
·一滴幸福水
·漠上漫卷中国红
·从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看毛泽东变坏事为好事
·毛泽东在休息
·申尊敬:麻烦的幸福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麻烦的幸福
那片沙海那片绿
光荣伴我大半生
一滴幸福水
漠上漫卷中国红
从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看毛泽东变坏事为好事
毛泽东在休息
毛泽东的眼睛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