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申尊敬>>正文
毛泽东的眼睛
2023-02-09 15:55:28
作者:申尊敬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是毛泽东成功的法宝之一。作出派兵入朝的战略决策后,毛泽东对怎样打赢这场战争,可谓精雕细刻。志愿军赴朝参战之初,毛泽东也是天天提心在口,不知多少次熬红了双眼!为了确保初战必胜,他制定作战方案时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半个月里每天基本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看地图,写文电。

    三年后,骄横无比的美国人被打到了谈判桌上,灰溜溜跑到三八线上的板门店里,乖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一位美国将军羞愤地说,他是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在美国人看来,这就是耻辱。

    这是毛泽东为新中国在世界上打的一场奠基之战,立威之战。这一战,新中国打出了国威,中国军队打出了军威,也让全世界认识到,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从此后,在这个地球上,再无一个傲慢的西方大国敢对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有非分之想,共和国的疆土上再无战事,新中国的国际环境不断改善,我们至今还在享受这场战争带来的和平红利。

    1954年,凯旋归来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汇报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成果时,坐在旁边的毛泽东注视着他的彭大将军,眼睛里充满了欣慰之意。

    一个领袖人物有多伟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眼光有多远。我们常说毛泽东是高瞻远瞩的伟人,那么他站得有多高,看得有多远?恐怕没有几人说得清,但也有人有过说法。在陕北时,一位美国记者与毛泽东长谈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走出窑洞后第一句就说:“我见到了一个走在时间前面50年的人!” 无独有偶,几十年后王震将军在晚年也感慨道,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

    其实,毛泽东的目力比我们想象的更长更远,他的目力所及,往后可看万千年,向前还可再看万千年。1964年春,他在《贺新郎 读史》中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在他看来,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石器时代的若干万年,只是人类的“小儿时节”。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历史观,语言清新而视角独特。职业历史学家读史,往往常在历史人物和事件里打转转,有人则陷入考据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我们的领袖毛泽东读史,最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勘破迷雾寻规律,所以能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常常三言两语就把历史的机理和规律说得明白晓畅,读罢一想,常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毛泽东有过于常人的哲学思维能力,这位矛盾学说的创始人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总会站在历史长河的最高点,用矛盾观看未来,重在观察其基本矛盾,预测其基本走向。1956年,他对党的高级干部们说,一万年后,还会有矛盾。他甚至能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晚年毛泽东说,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别,差别就是矛盾。他老人家那双超越凡人的慧眼,把千万年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看清楚了。也许,毛泽东有一双能看清天地人文中的暗物质的天眼。

    毛泽东的火眼金睛是怎样炼出来的?当年帮助毛泽东工作过的史敬棠回忆说:“送到毛泽东处的报纸、杂志,毛泽东阅后将重要的加圈,示意大家都要用战略眼光综合国内外形势来看报纸,选择内容应当有助于分析社会各阶级的动态和观察社会经济、政治向何处发展的材料。这使我得到很重要的启示,终身受益不浅。”

    这可是毛泽东几十年练出来的独门绝活。当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他就天天读报,还仔细研究,他对熟悉的同学说:“报纸是活的历史的源泉。”读报纸,一般人看热闹,毛泽东看门道。通过分析研究报纸上的新闻信息,观察社会动态,判断天下大势,毛泽东的眼力常人望尘莫及。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毛泽东就是在甘肃省宕昌县一个叫哈达铺的小镇里读报时找到的。

    这当然是毛泽东拥有非凡战略智慧的原因之一,但绝非全部。有专家说,毛泽东是天赋极高之人。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年轻时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酷爱读书,深入调研,善于分析,精于理论。有了这些要素,我们才有幸领略一个目光极其高远的大战略家风采。

    藐视千难真如神

    建国前的毛泽东照片,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在陕北拍的那张侧面像。毛泽东穿一身灰布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他侧身而立,侧目而视,神情冷峻,眼神里那种藐视一切的自信和凛然之气,谁看了都会感到震撼。

    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是毛泽东禀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色。这张照片,确实拍出了毛泽东特有的这种精神气象,无疑是毛泽东战争年代形象的一张经典照。几代中国人里,喜爱这张照片者多得数不清,就因为这张照片最能代表毛泽东那藐视一切的气概和神采。“文革”中,这张照片被制成各种像章,无数人戴在胸前,引以为豪。多少年来,每次与毛泽东有关的图片展览里,都少不了这张照片。

    其时的毛泽东,住在陕北的保安(今志丹)县。自从在江西瑞金拍过几张照片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毛泽东的图像,长征中的毛泽东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们只能从回忆录中猜想他的模样。看到这张照片,我们就看到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千难万险的毛泽东,内心有多强大。

    保安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偏僻小县,却是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的第一个温暖的家。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带领红军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终于把大家带到了可以安定下来的陕北根据地。站在黄土高原上,对敌人,他藐视;对未来,他充满自信。他率领的红军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困难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也最伟大的一次战略转移,那是死里逃生的传奇,是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史诗,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英雄主义精神,就在长征的枪炮声中轰轰烈烈铸成。从此后,这种精神就成了这个党和军队的精神基因,也成了我们的党魂、军魂和民魂。

    诗人毛泽东以乐观精神写英雄气概,在他赠给斯诺后来多次写成书法作品的这首《长征》诗里,红军冒死跨越的万水千山,不过是些寻常事;从江西、湖南到广东、广西的大庾、骑田、越城等魏巍五岭,在他看来只不过像水面上吹起的细波小浪;巅连云南、贵州的乌蒙山虽然气势磅礴,在他眼中也不过是缓缓滚动的小小泥丸而已。“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主义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首只有56个字的诗作里被写得酣畅淋漓。

    长征的红军来到六盘山下时,已经走出了“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危局,目的地陕北就在不远的前方,长征即将宣告胜利。时在仲秋,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毛泽东率红军将士登上山巅,瞩望南飞的大雁,“缚住苍龙”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在胸中滚滚激荡。

    “屈指行程两万”,这一路的腥风血雨,千难万险,罄竹难书,惊心动魄,他都视若等闲。望着西风中猎猎漫卷的红旗,他心里想的已经是“缚苍龙”这样的大目标。

    毛泽东写这首词时,他率领的中央红军虽已剩下不足万人,个个穿的都是破衣烂衫,可他就敢站在六盘山上向天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他的底气何来?来自在江西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几次反“围剿”,来自遵义会议后他多次把死棋变活棋,让红军转危为安。秋收起义以来的近十年里,从井冈山到大西北,他和蒋介石明里暗里无数次过了小招过大招,已经有了成套的战略战术,而且几乎无战不胜,自然信心满满。“缚住苍龙”,在他看来不是能不能,只是迟或早而已。

    两个月后,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的一次会议上讲到长征,又一次豪情勃发,“气吞万里如虎”:“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即将胜利的1935年10月,毛泽东接连写下3首诗词,这在他的诗词创作史上绝无仅有,可见他的心情何等豪迈又畅快。

    这就是毛泽东的神采:水里进,火里出,备尝艰险,依然浅吟高唱,这是伟男子的真潇洒,大风流。

    危险和艰难,几乎与毛泽东相伴一生,他却一以贯之地报以藐视。1927年的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无数次面对党内外、军内外和国内外的危情险境,哪一个难题都大得吓人,哪一个坎儿跨不过去,后果都不堪设想,但他的基本态度就是藐视,那是一种从骨子里发散出来的气息,绝不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也不是吹牛皮,说大话,他有这个底气。

    毛泽东藐视千难万险的浩然底气从何来?来自他与蒋介石斗智斗勇屡战屡胜的实战经验。

    自从毛泽东用枪杆子在井冈山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住在南京城总统府里的蒋介石“吃嘛嘛不香”了。应该说,蒋介石其人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也是有远见的。打坐在南京城里的蒋介石,清醒地看到了罗霄山脉中这股红色势力巨大的危害性,怕毛泽东割据的地盘越来越大,人马越来越多,会威胁到他的统治,所以,蒋介石在消灭红军这件事上可算是毅然决然,费尽心机,不惜代价,决计要把这股红色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1928年1月起,蒋介石先是责令江西的国民党军多次“进剿”红军,“进剿”失败,又组织周边几省的军队合力“会剿”,结果是“剿”一次,败一次。1930年10月起,蒋介石索性改“进剿”为规模空前的“围剿”,前三次动用的兵力由10万增至30万。有一次,他索性亲自挂帅并请了洋顾问,称得上是“集中力量干大事”了,然而还是越败越惨。

    蒋介石为什么逢毛必败?他围剿红军,依仗的是兵多将广,毛泽东的反“进剿”和反“围剿”,却是既靠战术精妙,又靠兵民合一,几乎每一次都把蒋军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所以,虽然敌众我寡,毛泽东照样气定神闲,潇洒地指挥红军打了一仗又一仗,奇迹般地胜了一仗又一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红军的队伍,由初上井冈山时的900多人变成了4万多人。毛泽东还和朱德一起总结出了经典的游击战“十六字诀”。红军的地盘也由井冈山扩大到赣南闽西,后来索性在江西瑞金建起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个中华民国的国中之国,毛泽东出任政府主席,公然在山沟里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唱起了对台戏,也给蒋介石的眼里插了个“大棒槌”。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在转战陕北中与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周旋了一年,他藐视蒋介石及其军队的底气就更足了。1947年10月10日,正在转战陕北途中的毛泽东,把共产党的军队的名称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党全军发出了“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把解放战争引入我军战略反攻的新阶段。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陕北吴堡县川口渡口乘一艘小船,东渡黄河,从山西临县进入晋绥解放区。

    当毛泽东登上小船,即将离岸时,摄影师拍下了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坐在船舱里的毛泽东,穿着制服,头戴单帽,深情地回首凝望他工作和生活了13年的陕北山川大地,眼睛里写满了自信。

    离开陕北前,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蒋家王朝。”毛泽东说这话时,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在转战陕北的这1年零5天里,他布的局,造的势,他指挥的一次又一次战斗战役,已经为实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战略目标,创造了足够的主客观条件,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蒋家王朝,实际上被打成一只千疮百孔的破船了。

    从陕北来到华北,在太行山下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的农家小院里,在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土屋里,毛泽东神一般策划并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周恩来后来感慨道:“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的142天里,歼灭了国民党军154万人,蒋介石在北平气得几次口吐鲜血。1949年3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后,解放军把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的楼顶,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

    就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期间的一天,摄影师为毛泽东拍下一张照片。明媚的秋光里,毛泽东在住地的小院里悠然小憩。他穿一件浅驼色毛衣,非常惬意地坐在一个简陋的木制躺椅上,两眼欢快地望着前方,满脸都是灿烂的笑。也许,他刚刚制定了一个满意的作战方案;也许,他刚刚写完了那份“一纸吓退十万兵”的新闻稿;也许,他收到了前线传来的大捷报••••••总之,照片上的毛泽东显然心情极好,格外惬意。

    这才是真人版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大战正酣,最高统帅的神态还如此怡然,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将风度吧!不过,用大将风度这么古老的词形容毛泽东这样人物的风采,显然不够档次,我们权且称之为奇伟人神采。历史演义中的曹操、周瑜和诸葛亮,哪个能这么洒脱!千古以来,也只有毛泽东这样的奇伟人才会在大战正酣时潇洒如此吧!

    自信在胸意从容

    窑洞外已是炮火连天,一颗重磅炸弹呼啸着落在毛泽东的窑洞前,霎时间遍地可见散落的弹片和烧焦的石头,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和火药燃烧的辛辣气味。警卫员急忙冲进窑洞,刚要喊“主席”,眼前的情景让他立刻闭住了嘴巴:毛泽东端着茶杯的左手一动也没动,右手依然拿着一支笔在地图上缓缓移动,站在旁边的周恩来和彭德怀,目光一直追着毛泽东的笔尖。

    这是1947年3月胡宗南军进犯延安时的惊人一幕。

    毛泽东有一种心理优势是自信加从容。这种心理优势,使他在危急时刻有了几分常人罕有的优雅。有人拿来一块弹片给毛泽东看,他接过来掂了掂,一本正经地说:“哦,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一句话逗笑了在场人,刚才还紧张得冒烟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了。

    几天后,已经踏上转战陕北之路的警卫员李银桥等在瓦窑堡听到青化砭伏击战的捷报时,才知道当时在炮声和硝烟中镇定自若的毛泽东,正和周恩来、彭德怀在制定青化砭伏击敌军的作战方案呢!

    进犯延安的胡宗南军有26万人,此刻正气势汹汹潮水般向延安滚滚涌来,城区里的炮声不断。毛泽东在陕北的可用之兵只有2•6万人,比例是10:1。敌我兵力如此悬殊,延安形势如此危急,谁会想到毛泽东居然这样镇定从容!

    这就是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黄河决于侧而意不乱”式的从容,井冈山上“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毛泽东,又回到人们眼前了。

    危急时刻是考验人的意志力的试金石。惊慌失措,还是沉着应对,往往是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干大事成大业的分水岭。

    这一回,毛泽东在从容撤离延安之前,在枪炮声中不动声色地给胡军布了个大口袋。青化砭一战,歼敌31旅的4000人,活捉了旅长李纪云。

    转战陕北的毛泽东旗开得胜,南京城里的蒋介石心头一颤。

    可惜,那时分军情急如火,摄影师不在场,没能拍下毛泽东等首长在隆隆炮声中从容不迫巧布“口袋阵”的镜头。

    面对危情,毛泽东为什么这样从容?因为他自信。自信心越强,从容度就越高,正所谓智高人胆大。

    毛泽东的自信来自屡战屡胜的战争实践。从井冈山到陕北,二十年来毛泽东和他的主要对手蒋介石大战小战不下百余回,几乎算无遗策,战无不胜,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已经炉火纯青。有了这一套制胜的法宝,对付蒋介石和他手下的骄兵悍将,就像老虎斗老鼠,自然会从容不迫。

    转战陕北是毛泽东25年军事生涯里极为独特的一段亲自面敌的岁月,他只带了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依然是敌众我寡,依然是敌强我弱,依然是危机重重,但他的自信依旧,从容依旧 。一年零五天的时间里,他的手里只拿着一根柳木棍,身上再无寸铁,有时骑马,经常步行。他要用这支近千人的“昆仑纵队”和彭德怀2万多人的西北野战军,把胡宗南的25万大军死死地拖在陕北,不让蒋介石把这些兵力投往其他战场,以减轻我军在全国战场上的压力。

    毛泽东多次与追杀他的胡宗南军遭遇,最危险的时候离胡军只有400多米,但他气定神闲一出招,就化险为夷了。看似如有神助,其实靠的是他自信判敌情,从容出奇招。

    也许因为转战途中战事太紧,留下的图片资料不多,这一张照片最能反映毛泽东在危难时期自信与从容的神采。

    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坡上,身穿棉衣,头戴单帽,一手拄着那根木棍,一手叉在腰间,望着陕北的沟壑梁峁,面带自信的微笑,眼里射出的是着自信与从容之光,全然不像战地留影,倒像是一个旅游者正在欣赏美景。看到全副武装紧紧围在他身旁和身后的几个卫士,才感受到肃杀的战地气氛。

    这是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的经典瞬间,也只有他,才会在每日每时面临丢命掉脑袋的危情中,如此自信与从容。有一幅以毛泽东转战陕北为题材的油画,依据的蓝本就是这张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与发展的道路并非平坦无阻,有时甚至荆棘丛生,欢笑与忧愁常常交替出现,毛泽东总是把他的自信与从容,浓墨重彩地写在“换了人间”的祖国大地上,写在强国富民的伟大实践中,写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与荣光中,写在意气风发的诗词里,写在畅游江河湖海的洒脱中,给他领导的党和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以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和平时期,毛泽东以另一种形式表现他的自信与从容。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来到武汉,第一次畅游长江,居然游了两个多小时。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毛主席“游泳就像散步一样轻松自如,一边和我们警卫人员及护泳的运动员谈笑,一边侧着身子优哉游哉地划水。高兴时,还扎个猛子,然后露出水面,在水中点上抽烟。”护泳的人们也见识了毛泽东超凡的水中功夫,他在长江里给他们表演立正、稍息、睡觉、坐凳子,江面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摄影师为毛泽东首游长江拍下的照片中,有一张最能彰显毛泽东自信与从容的伟人气象:毛泽东的头首仰而微侧,姿容沉雄,双手正在悠然划水,两眼瞩望远方,似有所思,看一眼便知泳者非凡人。

    那一天的长江武汉段水温很低,只有21摄氏度。比毛泽东小23岁的中央警卫团张耀祠游了一小时,就因肚子凉得难受上船休息了。他劝主席上船休息一会儿再游,毛泽东摇摇头说:“还早呢!起码游两小时。我不要休息,水里也是休息。”

    为了纪念第一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写下了广为传颂的《水调歌头  游泳》,抒发了他畅游长江的豪情与浪漫,构想了长江两岸宏伟的建设蓝图: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极目楚天舒”一句,写活了毛泽东眼界的高远和胸怀的阔大,自信从容之意也蕴含其中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一句,把伟人自信与从容的心态叙写得淋漓尽致。古来的诗人成百累千,这么大气磅礴的诗句,也只有毛泽东能写出来。本来是诗人抒自家豪情的这一句,却成了无数人追求的生存境界。

    在赣南闽西的游击战中,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在惊心动魄的转战陕北中,在挥师决战的三大战役中,在震撼世界的抗美援朝时,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大业中••••••跋涉在漫漫长路上的毛泽东,数不清经历过多少“风吹浪打”,却始终以“闲庭信步”的超强心理搏风击浪,目光里从来不见沮丧和萎靡,只有自信与从容。

    即使到了暮年,遭遇了林彪事件的冲击,毛泽东的身体日渐衰弱,眼睛里的自信与从容之光也未消散,只是显得更加深沉睿智,因而更加撼人心魄,那是常人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

    在1972年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那张著名的照片里,毛泽东站在他的书房中央,用近乎审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位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曾经高傲的美国总统,此刻如同学生见到了老师,谦恭地深深弯腰,低眉垂首。毛泽东的目光很平和,这平和更显出一种大自信。

    在接下来被尼克松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谈话中,这位超级大国的元首被东方巨人毛泽东的自信与睿智彻底征服。一周后,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

    从“别了,司徒雷登”到“来了,尼克松”,东西方两个大国在互相隔绝23年后,开启了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尼克松访华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却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他后来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访华,是暮年毛泽东导演的精彩得令世界目眩的一场经典级外交大戏。从1970年10月1日邀请他的老朋友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并特意安排其站在他身边,到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基辛格秘密来华,再到1972年2月21日在中南海书房会见尼克松,一切都在毛泽东的掌握之中。他既自信,又从容,关键时刻绝不坐失分秒,把他的政治和外交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也为人类外交史创造了一部神话剧般的“样板戏”。

    垂暮之年的老人家,虽然健康不佳,依然雄心不减,他用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气力,扬起他那双曾经无数次挽狂澜于既倒的巨手,推倒了横在中美两国之间的那道厚厚的铁幕,改变了二战以来世界政治外交的格局,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拓出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也拉开了中美苏(俄)“三国演义”这场旷世大戏的序幕。

    从少年时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青年时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再到1974年的“三个世界理论”,在毛泽东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无论事业的航船行驶在风平浪静中还是暴风骤雨里,毛泽东的眼睛里从来都放射着自信与从容之光,让他的每一个追随者不迷茫,不动摇,这也是毛泽东独有的一大魅力吧!

    演讲时节眼神美

    毛泽东既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统帅和文章大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大师。他把这些形象高度完美地合而为一,向世人展示了迷人的复合型领袖神采,给他的魅力又添光彩。大作家丁玲晚年多次对人说:“毛主席的魅力,在延安的时候,哪个人不服?”

    演讲时的毛泽东,动作千姿百态,表情生动多样,眼神更是美不胜赏,听他演讲,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观点,丰富的表情,多姿的手势,还有出人意外的妙语,幽默风趣的表达,更让人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般的享受。对许多干部来说,听一次毛泽东的演讲,就受到一次中国特色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洗礼。

    那时的共产党还是个穷党,毛泽东身为党的最高领袖,却常年穿着补丁衣裳,1945年到重庆谈判时,他连一块手表都没有。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毛泽东在演讲时展示他无穷的魅力。窑洞前、操场上、礼堂里,毛泽东就经常身穿打着千姿百态的补丁的土布衣服,神采飞扬地作演讲。再土再破的衣裳,也掩不住他演讲的非凡魅力,更包不住他那气压山河的伟人气象。

    毛泽东与蒋介石,一个常常粗布破衣,一个总是锦衣华服,要么就戎装笔挺,一看就知道他们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在山沟沟里指挥千军万马又铸造思想利剑的毛泽东,衣衫虽破,自有别样的风流。《毛选》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名的“老三篇”,就是他演讲的杰作。“老三篇”的篇幅不长,却可以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教科书,每一代人都该认真诵读,潜心领会,奉为做人做事的指南。《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煌煌大著,也是他先演讲、后修定的成果。《毛选》四卷里的156篇文章,112篇写于陕北的窑洞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就诞生在陕北简陋的窑洞里。

    在各种场合演讲的毛泽东,有时倒背双手,目视听众;有时两手叉腰,有时一手叉在腰间,一手大幅挥动,有时双手向前,扬眉举目;有时又望着台下,屈指数数,似在娓娓低语。他的表情,时而严肃庄重,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天真活泼甚至有些俏皮。他的目光,时而坚定,时而温和,时而犀利,时而高远。那表情动作和眼神,常常生动得令人迷醉,一个气象万千的领袖形象,就这样在一次次精彩的演讲中跃动。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出席会议并且讲话,谈论的当然是重大而严肃的问题,但他不是板着脸孔说到底,他特别擅长亦庄亦谐,特别善于掌控听众情绪,他能让会场的气氛该严肃就严肃,该活泼就活泼,该热烈就热烈,该激昂就激昂,他有这个本事,是已经进入演讲的“自由王国”里的极个别人之一。许多外国记者甚至外国首脑,只和毛泽东交谈过一次,就对毛泽东终生服膺。

    1942年冬,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前给高级技术干部讲话时,头戴八路帽,身穿粗布袄,不知说起了什么雅俗同乐的故事,或是打了一个极为美妙的比喻,他的左手指向前方,眼睛看着远方,满脸是开心又略带俏皮的笑,坐在小凳上的听众望着他,也在开心地笑。演讲者和听讲者,笑成了开心快乐的一团。看到这类照片,联想他创造的一个个军事政治奇迹,你会觉得毛泽东是神人,也是凡人。

    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是许多领导人讲话作报告的常见病。前几年,“领导在台上作报告,干部在台下睡大觉”的现象屡屡可见。好事者将这种场景拍照后传上网,每次都能引来网民们的一片声讨,批评家的矛头齐刷刷戳向在会场昏然大睡者,指其为官场之耻。奇怪的是,似乎没人问过:为什么台下有那么多干部在领导讲话时公然酣睡?领导讲话你睡觉,当然有违纪律,但如果领导在台上官话连篇,味同嚼蜡,不能引起人们盎然的听趣,听众席里的昏然而睡者也应无大错。毛泽东演讲时,谁人会在台下睡大觉?只怕是唯恐漏听了一词一句。

    毛泽东这样的领袖,有火焰般的激情,钢铁般的坚毅。他演讲时的思想观点和表情动作,常常会产生超乎想象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一张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报告时的照片上,他的右手向前挥动,目光里洋溢着勇往直前的澎湃激情。也许,他正讲到让人热血沸腾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一段,那气势,那表情,那眼神,绝对震撼人、鼓舞人、激励人,难怪当年许多老革命都抱定“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赴汤蹈火也不怕”的决心和信念。

    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 成立了!”

    面对广场上的30万军民和全世界宣布新中国的诞生时,毛泽东没用讲稿,他表情庄严,目光深邃,语速舒缓。短短18个字,用他那特有的高亢沉稳又抑扬顿挫的湖南普通话讲出,更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至今听来还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倍感自豪。

    这短短18个字,毛泽东把它分为5节,宣告时每二三字或五六字一顿,真是妙到了绝佳,播音界称之为“十八丽珠”,一直将其奉为经典。

    建国后,毛泽东成了新中国的大领袖,领导的人民有好几大亿,出席会议并讲话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他的演讲水平进入新境界,影响力也由党内而至党外、国内而至国际,变得越来越大了。

    1957年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著名讲话后,又召开了全国宣传工作会议。3 月12日下午,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讲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时期”、“知识分子问题”和“关于为人民服务”等8个问题。讲话结束后,会场上报以热烈的掌声。

    亲自聆听了毛泽东讲话的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傅雷,无比激动地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动情地写道:“毛主席的讲话,那种口吻,音调,特别亲切平易,极富幽默感;而且没有教训口气,语速恰当,间以适当的停顿,笔记无法传达。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讲话的逻辑都是隐而不露,真是艺术高手。”

    傅雷在家书中没有描绘毛泽东讲话时眼神和目光的魅力,这让我们感到小有缺憾。但从他这一段精彩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毛泽东讲话时,他的眼睛一定也会说话,他的眼神该是多么丰富多样,他的目光的感染力该有多么强烈!

    还是在1957年,正在苏联参加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毛泽东,利用会议休息的一个星期天,来到莫斯科大学,看望了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向这些青年才俊作了一次极为精彩而影响深远的演讲。

    那一天是11月17日,那一天莫斯科的太阳格外耀眼,初冬的莫斯科很少有如此美丽的景致。留学生们听说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心情格外激动。留学生能在异国他乡见到自己的领袖,领袖在异国他乡见到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毛泽东和3500多名留学生都笑得合不拢嘴。

    毛泽东望着坐在莫斯科大学礼堂里的留学生们,眼里全是亲切和慈祥,这目光照得留学生们心里暖洋洋。他开口就说:“同志们,我问你们好!”接着他右手轻轻一抬向前推动了一下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为什么说世界是你们的,而不是我们的呢?你们看,我们这些人都老的不成个样子了嘛!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谁也没想到毛泽东会讲出这么一段令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话,留学生们个个激动万分。

    毛泽东接着又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有朝气,我们有暮气,这叫各有长短。”此话一出,惹得大家都笑起来了!

    在一阵又一阵欢快的笑声中,毛泽东像谈家常似地向留学生们介绍了国内外形势,谈到国内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时,他又说:“八年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是有的。这次整风就是要改正这些缺点和错误,所以是一件大事,我们要认真地改。同志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毛泽东在休息
·麻烦的幸福
·那片沙海那片绿
·光荣伴我大半生
·一滴幸福水
·漠上漫卷中国红
·从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看毛泽东变坏事为好事
·毛泽东在休息
·申尊敬:麻烦的幸福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麻烦的幸福
那片沙海那片绿
光荣伴我大半生
一滴幸福水
漠上漫卷中国红
从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看毛泽东变坏事为好事
毛泽东在休息
毛泽东的眼睛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