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安全保卫处处长古建东。(《人民画报》万全摄)
国博全馆设有严密的视频监控系统。(《人民画报》万全摄)
国博钥匙管理系统。(《人民画报万全摄》)
45天、100余万件文物、619人次参加,165押运车次。这是国博安全保卫处在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前,对于馆藏文物回迁押运任务的数字统计,也是国博安全保卫处古建东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工作。为了制订一整套科学周密的文物回迁计划和方案,古建东和他的同事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因为国博安保,非同小可。 保护的不只是文物 不同于银行或机场的安全保卫任务。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作是既要保护不可复制的文物,又要保护观众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还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因此,满足公众的求知欲与保护藏品的绝对安全成为了跷跷板的两端,两者之间需要寻求一个相对的平衡。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遭到毁坏,将是对国家和民族无法交代的重大过失。”采访中,古建东重复最多的一个词便是“责任”。 在古建东看来,文物放在库房里,可以对它们进行恒温恒湿24小时的监控。但确保文物安全,不是弄个金库,安装一些设备,找一群安保人员看着就可以的,难得是对一些对外展出的文物进行安保。 像馆藏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难得的精品。为了让更多慕名而来的观众近距离欣赏这件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仅仅采取了隔离护栏的方式,外露式展出。每天都会有很多观众不停地伸手触碰,即使只是抚摸文物,手上的汗液侵蚀也是对文物的重大伤害。虽然有专人看护,及时进行规劝,也难免有少数观众对安保人员的现场提醒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上网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做好安全保障的同时,还要满足观众的参观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古建东说。国家博物馆的每个展厅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但布展要占用面积,实际可供观众停留的区域并不大,往往一个展柜前1至3人才能达到最好的参观效果,人多拥挤很难清楚得观看文物,观众过多聚集滞留在展厅内极易造成文物和人员的安全事故。 因此,国博只能安排观众在展厅外进行排队,工作人员监控展厅内观众流量,“展厅里面的人少了,外面就马上放行。”古建东介绍说。对于平均每天几万人参观的人流量。任何一处小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与时俱进的安保工作 国际博物馆协会安全专业委员会理事主席威廉·赫克曼曾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未来提示说,“博物馆的安防在于控制事情的发生。” 目前,博物馆风险主要来自九大方面:展品被盗、火灾、人为故意破坏、持械抢劫、水灾、恐怖分子行动以及艺术品运输等。这不仅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加强安全培训,更要在各种可能引发隐患的环节进行提前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