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记者陈飚 谭星宇 王蕾 报道
西柏坡,河北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在通往中共中央旧址的小路路口,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两行大字:"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2011年第七期: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2011年第七期: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2011年第七期: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历史为何选择了这样一个终年静卧于太行深处的小山村?新中国又是如何从这里走来?在如今人们的眼中,西柏坡为何是中国特殊的红色地理标志,乃至人们红色情感皈依的精神圣地?在迎接建党90周年之际,人民画报社采访团队带着这些问题来到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希望通过实地走访重温红色征程,见证红色记忆。 这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小山村,背后是绵延的太行山脉。村前,奔流不息的滹沱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小村依山靠水,四周景色秀丽。
小村内一条小小的河沟,将村子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北边这一片,十几间民房隐藏在茂密的芦苇丛中,房顶上架起密密麻麻的天线。白天,这里忙忙碌碌,晚上,房间里电灯和油灯发出的灯光彻夜不息,手持电文的参谋们在其间来来往往不停穿梭。"虽然当年的西柏坡村因岗南水库的建设已卧于水中50年,今天人们看到的是搬迁后新房林立、颇具现代气息的村镇,但西柏坡村老人们的描述仍很容易将人们思绪拉回到60多年前的西柏坡。
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前,望着当时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的铜像和底座上镌刻着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西柏坡的那一幕幕往事顿时浮现眼前,仿佛还听到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脚步声……
为什么是西柏坡?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10多个年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听说那里有个西柏坡,是个十分富饶的地方。"
其实,在此之前毛泽东从未到过平山,连晋察冀边区都没有去过,但平山却似乎就近在他眼前。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所有能看到的报纸都一字不落地细读一遍。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1938年7月,《新华日报》再一次发表了一篇长篇采访通讯《一个不平凡的县》,详细报道了平山县抗日游击队和"平山团"的事迹,平山县再次以抗日模范县之名享誉全国。
1938年9月,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正好遇到了一个平山人。那天担任"值班"队长后来在沈阳军区后勤部担任要职的曹慕尧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平山人说:"报告主席,平山位于太行山东麓,冀晋交界处,东距石家庄仅40公里。全县自然地形西高东低,栉比倾斜,属山西台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平原、丘陵;西部万山嵯峨,地势险要,绵延西部县境,有古长城断垣和多处关口,易守难攻,境内有滹沱、冶河两大河流,另有12条支流,沿河两岸宜麦宜稻,物产丰富,平山县人民勤劳淳朴,很喜欢共产党,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