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正文
第二章:几代人的精神家园
2013-09-04 11:43:46
作者:忽培元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我深深地爱着延安,不仅因为自己是生长在这一片热土中,而是因为她是我们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晚,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想到了许多许多有关延安今昔和老延安们的故事,想到了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不料想就在车子驶进灯火阑珊的延安城那一霎,齐心老人竟然也深情地朗诵了这两句脍炙人口的信天游。

    延安曾名“肤施”。就在毛主席党中央到达之时,这里仍然延用着这个以后反而成了鲜为人知的名字。许多人不明白“肤施”与“延安”的关系,更不曾知道“肤施”这个地名还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且很有现实寓意的故事。齐老作为老延安,她自然知道“肤施”这个地名的来历。回到梦牵魂绕的精神家园,望着灯火照耀中更加神圣迷人的宝塔山,她老人家显然分外激动,不禁就在车上为年轻人讲述了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传说。

    大鹏与高僧的传说
 
    相传古称上郡的延安,还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镇。唯有延河静静地围绕着高高的清凉山由西向东流过。深秋季节,河水清泠泠的,紫红的河沙衬着金色的泥鳅,美丽的晚霞映照在河面上,波光鳞鳞,金红一片,倒影着近旁一座巍峨山崖的影子,宛若仙境佛界一般。

    一个云游四方的高僧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就在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建成了精舍在其中修行理佛,并起名为“清凉山万佛洞”。万佛洞的西侧,有一个石缝儿,一道山泉由缝隙中溢出,饮之清凉甘甜,故名神峰泉。有一天早晨,高僧念完经即在延河边一块大石头上净面剃发,忽然看到天空飞来一只巨大的苍鹰。那鹰其大无比,但却像是受了重伤,在天空中盘旋了一圈,就一头扎下来,跌落在高僧身边的大石头上。高僧先是一惊,再定眼看时发现苍鹰浑身是血,神情疲惫,大张着嘴,但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心想此鸟绝非凡物,从何而来到何而去?高僧正思忖,却见那苍鹰在用乞求的目光望着自己。显然是又饥又渴,腿上爪上的伤口还不停地往外滴血。高僧见状,心生慈悲,双手合十、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受伤的苍鹰眼看就要昏倒。高僧情急之下,忙用剃刀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喂着苍鹰,又打来甘甜的神峰泉水为它清洗伤口。神奇的是没过几天,苍鹰的伤口就已经结痂,又过了一些日子,竟然完全痊愈了。如此食肉洗伤,一个月后,重伤饥饿的苍鹰完全恢复了元气。高僧甚为高兴,以为苍鹰会从此留下来,陪伴着自己修行。不料它只在自己的身边陪伴了七七49天,便于一个起风的日子,用它那有力的翅膀蹭了蹭高僧的身体,把一颗自己含在口中的闪闪发光的夜明珠吐在高僧手中,算是表达了谢意,随即乘风展翅高飞。高僧双手合十,仰头一直目送那苍鹰消失在万里蓝天,心中还暗暗为志在高远的苍鹰祈福。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宽厚慈悲的高僧,就把延安改名为“肤施”,把神峰泉改名为“定痂泉”,而那闪闪发光的夜明珠,就成为了清凉圣地的一种精神象征。

    齐老讲到这里,深情地望着身边的年轻人,欲言又止。但是他没说出的话,我们却心领神会。那志存高远身负重伤的苍鹰多像是当年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一路上经受了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再加上自己内部的反分裂斗争,等到千辛万苦到达陕北时,仅剩一两万人。就在中国革命像一只饥寒交加且身负重伤的苍鹰由远天飞来,是深情的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慷慨地接纳并使之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而正是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们开创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足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毛主席一直很感激这一片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说它不仅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地”。这就如同重新展翅高飞的苍鹰,中国革命正是由这里聚集起力量,整装再出发,走向全国,走向胜利的。“肤施”这个地名,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化作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而那颗由苍鹰口中吐出的夜明珠,就是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永远指引国家和人民奋进的光芒四射的精神灯塔。

    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各级机关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先后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坬村、花石砭、小沟坪、兰家坪等地居住。历时十年两个月零五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通过千锤百炼,成长为政治上成熟,组织上巩固,军事上强大的拯救中华民族改变积贫积弱命运的参天大树,化作了扶摇九天的大鹏和力挽狂澜、振兴中华的中流砥柱。而且依托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建立新中国的全面的试验和实践。包括实施新民主主义政策,创办了大批干部学校,培养了几十万以后成为新中国栋梁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发展了经济、金融、贸易、文化、艺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使边区成为全国各解放区的模范,成为新中国的雏形。

    眼下灯光点亮的延安宝塔,耸立在夜空中,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快来看,宝塔山!”

    刚刚下车,一位随行的青年高声叫道。

    延安城到了,又看到了崇高的宝塔山,齐心老人感到自己一整天都仿佛在梦幻之中。这是真实的吗?古老的延安城变成了一座年轻而又整洁美丽的城市,七里铺宽阔的街道,明亮的路灯下,美丽大方的广场塑雕和彩色灯箱广告,楼房、汽车、穿着入时的行人,像任何一座现代化都市一样的繁华而引人注目。当年远郊的万花山,如今建了一座古色古香,且现代设施齐备的环境幽静的宾馆,齐老被安排在这里居住。
 
    万花山木兰故里
 
    第二天(2000年6月8日,晴)的活动安排是在延安市区。天刚刚亮,窗外山畔上的鸟雀就开始唱起了动听的歌谣。对面村子里老乡的鸡叫声也不时地传来。齐心老人早早醒来了。山间的早晨还有些凉意,她穿好衣服,一个人轻轻走出院子,迎着初升的太阳,来到门外石栏杆雕刻着各种花卉的石桥上。桥头踞着两尊高大的石狮,她伸手摸摸狮子的身体,心想,这样的能工巧匠,绥德最多。

    山中的夜晚安静、空气清新。疲惫的身子经过一夜歇息,她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体力。

    小河对面,原本是一座普通,甚至还很贫穷的小山村,村子的名字叫花园屯(又说花源头)。相传是古代替父从军的烈女花木兰的故乡。至今村东还有木兰墓,对面山就是著名的万花山。山上,翠柏丛中,生长着野生天然牡丹。相传也是花木兰所植,是她戍边归来路过洛阳带回的花种。花园屯村因此可是远近闻名。每逢春暖花开,万绿丛中,大约五万多株、数十个品种的野生牡丹盛开齐放,满山遍野,如火如荼,热烈馨香,实属全国罕见。据有关专家鉴定,此为中华牡丹最大的原生种群,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种群保护价值,故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万花山野生牡丹群,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朔至唐代,明显比洛阳种植牡丹要早。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就讲:“牡丹出丹州、延州”。丹州即今延安宜川县,延州当然就是包括万花山在内的延安市周围了。《花谱》中讲,“延安红、丹州红,皆谓牡丹之杰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土人刈以为薪。”可见那时牡丹生长范围更大,多到当地老乡会时常砍斫茎杆当柴禾烧,还有的刨挖丹皮,作为药材,实乃天下奇观。

    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作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如今建有规模宏伟的木兰陵园。园内出土古石碑一块,详细记载着花木兰从军戍边和退役后在此劳动生活直至终老安息的故事。今人所立石碑上,镌刻着《木兰词》全文。廖沫沙与舒同二人分别题写的“木兰词”和“木兰诗”,前者儒雅俊秀、后者遒劲圆润,为陵园增色不少。木兰墓前更立有舒同专门题写的墓碑:“花将军之墓”。碑前一座4米多高的木兰跨马征战的戎装石雕,造型雕工虽然差些,但同其他景观还是浑然呼应,寓意倒是不错。齐心老人一早起来,独自漫步在这充满文化底蕴的景观中,想着自己的姐姐,当年也是面对民族危亡之时,“万里赴戎机”,由北平到太行山区参加八路军,以后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长为抗日根据地唯一一名女县长。在她的心目中,姐姐就是新时代的花木兰。正是在姐姐的感召下,她和母亲也一同到太行山区参加了革命工作。看来,花木兰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妇女中的形象体现,这满山遍野的牡丹花,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美好象征。

    眼下,齐心老人家站在木兰陵园门外高高的石基上,望着对面屏风画境似的青山朝霞,恍若犹在美丽梦中。这些年来,多少次梦见陕北,眼前都是如此美好的景象。眼下牡丹虽然花期已过,但仍能看见满山遍野的枝叶生长茂盛,生机盎然。掩映在牡丹丛中的崔府君庙和群芳谱景观清晰可辨。山顶那道长长的跑马梁,仿佛还能看得见花木兰当初习武骑射的矫健身影。山梁上五体连根的五龙柏、高高的从军亭、望仙亭,倒影在山脚碧水荡漾的万花湖中,宛若仙境……

    1939年5月和1940年5月,毛泽东曾两次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柏渠、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慕名前来万花山观赏牡丹。至今,山上还留有“毛主席赏花台”,供游人参观。齐心老人喜好书法。景区内如今还有数道石刻长壁,壁上镌刻着历代名人在万花山赏花时的即景诗和题词,其中江泽民1989年9月11日在万花山视察时题写的“万花山”格外引人注目,马文瑞应邀题写的“万花山庄”和“花园屯”分别镌刻镶嵌在宾馆主楼和村子大窑正中。齐老仔细地欣赏着这些题词和村子碑林的众多石刻历代书法作品,甚是潜心仔细,感到赏心悦目。
 
    延安民俗文化村
 
    听说当地的同志近期建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延安民俗文化村,齐老好奇地走进村头一户人家。昨晚在饭桌上,已经听到了介绍:通过窑居、民间服饰、特色小吃、窑内的陈设和传统的农具以及民间文艺和种种乡村习俗,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现陕北民俗文化。她感到新鲜,觉得是一件很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文化村的标志,是坐落在村口的一线三孔巨大的石窑。陕北是窑洞的世界,可她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高大的石窑。窑洞前面墙壁上镶嵌雕刻着陕北动人的剪纸图案和两幅楹联。中窑两侧是著名美术家古元题写的楹联:“多彩的乡情,古老的艺术”。窑里陈列着来自全市14个县区的民俗艺术品。有剪纸、绘画、泥塑、面花、布堆画、豆粘画、熏画、根雕、陶艺和书法作品等,还有陕北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品,而这一切,对于在陕甘宁高原生活过9年的齐心老人该是多么的亲切啊!有两幅巨大的版画,雕刻在窑洞侧面墙上,其中有一幅,刻画的是一个头上挽着羊肚子手巾的陕北老农民坐在炕头,手捧一只大碗吃饭。大碗遮住了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但他捧着饭碗的老树根一样的手倒更加富有表现力。齐心老人被这幅画深深地打动了。她太熟悉这样的生活了。老人忘情地伫立在画前,久久地注视着。随后,她信步朝大窑后面的小院儿走去。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整洁的农家小院,土黄色的门窗和五彩的窗花在阳光里显得格外的温暖动人。这户农民开了一个饭馆,卖荞面合饹、油糕、油饼。远远地,就能闻得见那亲切而诱人的香味儿。这时,当地的同志和孩子们也都来到她的身边,大家一同访问了这户农民,一起听女主人欣喜地介绍文化村开业以来,如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以及她家的生活和收入的巨大变化……

    “大姐,你们尝一尝我们的红豆南瓜饭,还有干菜、洋芋丝丝菜,可好吃哩。”

    热情麻利的女主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就把齐老让到炕头上坐定了。紧接着又把摆好饭菜的炕桌也端了上来。齐老原打算只是看看,她知道宾馆餐厅已经预备了早餐。可眼下盘腿坐到老乡的炕上,她老人家一下子找到了当年下乡工作的感觉。眼瞅着面前香喷喷的红豆南瓜饭,老人家突然变得像小孩子一样的馋嘴了。她又想起了当年在陇东和绥德郝家桥,还有延安桥儿沟下乡时在老乡家吃派饭的情景,那可是联系群众最好的办法呀。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亲亲热热地围坐在小炕桌旁。

    “齐老,山庄已经为咱们安排了早餐,再说……”

    “现在听说连县乡干部下乡,都很少在群众家里吃派饭了,这可怎么同群众打成一片?”

    齐老的话,意思很明显。大家见状,都很为难。女儿桥桥显然看出了负责接待的同志的心思,无非是害怕老乡家的饭菜卫生差,害怕齐老吃坏了肚子嘛。便说:

    “你们放心,我母亲肠胃好着啦,吃老乡家的饭,不会有问题的。”

    于是,这天早晨,齐老坐在老乡的土炕上,香甜地吃了农家饭菜,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陕北岁月。
 
    “双手搂定宝塔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的诗写得真好呀!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更是革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不灭的灯塔。当你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不论是上了年岁的出租车司机,还是饭店年轻的服务员、甚至于外国游人或留学生,大家都知道宝塔山是延安的一座了不起的名山。”

    当齐心老人自豪地讲着这话的时候,我们正乘车向宝塔山进发。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侧,与清凉山、凤凰山形成三山对峙之势。今日的延安城即在这三山之间的南川河与延河冲积坪地上。嘉陵山上的宝塔,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后毁于战乱,现为明代建筑。塔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辟有南北二塔门,南门额镌“高超碧落”,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字写得并不甚好,约为清代知府身份的人物所为。塔内每层都有塔室。笔者小时候曾由塔内木梯登上第九层,透过四面洞窗,鸟瞰延安全城,景致巍然壮观。延安宝塔,同不远处更为古老的“烽火台”遥相呼应,使得延安这座古城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

    年轻一代并不知晓,古老的宝塔作为延安的象征,实际还是缘自陈毅元帅的一首诗歌:《延安宝塔歌》。

    1944年春,陈毅在延安,经过整风学习,思想颇多收获,于是诗兴勃发,遂作《延安宝塔歌》曰:

    “延安有宝塔,巍峨高山上。
    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
    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1965年,诗人郭沫若也曾为宝塔题咏。如今的宝塔山绿树成荫,风光独好,盘山公路直达塔下,名人诗碑掩映在松柏丛中。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四放之际,宝塔流光溢彩,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灯塔”。宝塔山是延安的化身,是延安的代名词,也是延安的“城徽”。
 
    阳早寒春与光华农场
 
    对于延安,齐心老人实在太熟悉了。当早饭过后,在齐老提议下,大家乘坐一辆面包车去宝塔山。路上,经过的每一处地方,她几乎都能叫出地名,有的还能讲出一个动人或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这里是杜甫川。”齐老高兴地说:“当地的老百姓都叫成了豆腐川。”逗得大伙都笑了。齐老接着说:

    “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曾把家也安排在延安富县,过去称鄜州的羌村。后来听着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他就北上,路上还写了《北征》和《羌村三首》等名篇。途径延安,就是由这条川道走出来的。以后到了安塞,写了有名的《塞芦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川称为杜甫川,还在川口建了一座‘杜公祠’”。

    “杜公祠如今还在,可供游人参观。”笔者说。
    “啊哦,那可是真古迹。对了,这里原先是光华农场。”

    齐老指着一片庄稼地回忆道:“当时延安有许多经过长征和从白区返回的同志身体不大好,还有一些体弱多病的父女儿童。为了解决这一部分人的营养问题,中央决定办了个农场。养奶牛、养羊,种各种蔬菜。记得首先是林伯渠提议的,他当时是陕甘宁边区主席,其它中央领导都很支持。习仲勋对农场的工作也很重视,担任西北局领导后,经常过问光华农场的工作。农场的第一任场长名叫王荫圃。1940年春耕前,从武功农学院搞来蔬菜种子和果苗,还有三头奶牛,五只羊,随后的几十头奶牛和羊还是从山西阎锡山的牧场接收来的。是我军在反击敌人的战斗中缴获的。开始不叫光华农场,病号老人和儿童从此有了牛奶喝,牛都是荷兰种,很高大。以后同延安事务所合并,正式命名为‘光华农场’,分设农艺、畜牧兽医和园艺三个部,是延安时期唯一的科研单位。国际友人阳早和寒春夫妇都是在农场工作。阳早还担任过农场副场长。阳早是美国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牧专业。1946年他读了斯诺采写的《西行漫记》,受中国革命影响来华工作,8月到延安光华农场从事农具改革和兽牧业发展工作。他的夫人寒春也是美国人,本来是学物理的,她曾参加过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以后她说,‘我不能一辈子搞杀人武器,我想亲眼看看小米加步枪的力量,’于是就来到延安,不久,同哥哥的朋友阳早结婚,从此改行养奶牛了。”

    齐老讲着这些有趣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听得人人入迷。真是羡慕她老人家的记忆力。那时候,每一位来到延安的人,都有一段传奇经历。革命的洪流就是由这些传奇人物聚会在一起,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荡涤了旧中国,创造了新中国。
 
    难忘当年花石砭
 
    车子在缓缓地行进,齐老的故事仍在继续。

    “这里是被服厂。川道出去不远就是南区合作社。方仲如同志曾经担任中央党校校务部长,后又任被服厂的厂长。他是个老资格的同志,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活动。习仲勋在家乡上小学的时候,还听过他的讲演,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建国初期他曾经担任西安市市长,在干部群众中很有威信。”

    “前面就是花石砭吧?”齐心老人指着远处半山上隐约可见的房屋和窑洞问。

    “这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所在地。1945年10月,习老到西北局任书记,我随他在这里住了好几年。我们窑洞的旁边,一边住着组织部长马文瑞,另一边是宣传部长李卓然,还有陈正人和贾拓夫也住在这里。当时,房子和窑洞都是新修的,在延安是很讲究的了。会议室是一座小楼,设计有一点欧式建筑风格,餐厅也很别致,饭菜也好。文化生活也比较活跃,周末时还在会议室举办小型舞会。”

    说着这些往事,齐心老人的眼里闪烁着丰富的光彩。周围的年轻人从她的故事里,体味到了那种幸福的存在。大家用敬慕的目光,注视着这位阅历丰富、经历非凡的老人。她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与习仲勋同志相识、结合,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道路,却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本色。当你面对齐老,你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习老的高风亮节。你再次感觉得到,革命老人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史书,同每一位从峥嵘岁月的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人一样,他们的革命经历和生活境遇,充满着传奇色彩和诗情画意。
 
    高歌一曲颂延安
 
    站在高高的宝塔山上,俯视延安新貌,齐心老人高兴地大声说:“噢,回到老家了!”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老人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她唱起来:

    “啊延安,
    你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日的歌声,
    啊延安,
    你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
    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战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首,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的怒吼,
    士兵瞄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古老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了坚固的抗日战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一曲深情豪迈的《延安颂》。把人们带入了历史的岁月中,齐老激动得满脸泛红,那神情全然不像老年人,真像是又回到了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

    “当年这首歌,是我们每天必唱的,是人人都会唱的,歌词至今还记得清楚。一唱起来,大家就会热血沸腾,再艰苦的生活也都不感到苦了。那时候,延安的早晨和傍晚,最热闹的是延河岸边。清晨太阳刚由宝塔山后升起来,河水清冷冷的,大家都在河边晨练、洗漱,歌声笑语吸引了一群群灰色野鸽。而黄昏,河边又是散步的好去处。泥淤的河滩,清洁又松软,踩在上面,就像走在地毯上一样舒适。熟悉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谈,夕阳把人们的身影投向平静的水面。到了夜晚,延安城又成了一个灯火的世界。山坡上一层层窑洞全亮起了灯火,星罗棋布,闪烁不息,倒映在延河中,更加璀璨动人。”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三章:沧海横溢方显英雄本色
·下一篇:第一章:从西安到延安
·习仲勋和常香玉:中共领导人同艺术家友谊的典范
·《习仲勋在长葛》一书出版发行
·习仲勋的担当与广东改革开放
·韩英伟:七律·开国元勋之习仲勋
·特稿:七律·开国元勋之习仲勋
·特稿:七律·开国元勋之习仲勋
·听他们讲习仲勋的点点滴滴
·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为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题词:“怀念
·毛泽东主席为受表彰的时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专员兼警备一旅政委习仲勋同志亲笔题词:
·习仲勋为陕西西凤酒题词:“陕西西凤酒好”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