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两次演讲,在学员中产生轰动效应。茶余饭后,大家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张闻天对刘少奇的演讲特别重视,认为这正是当前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新党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立即请刘少奇把演讲稿整理成文。刘少奇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将演讲稿整理成4万多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稿交给张闻天。张闻天看后非常高兴,即转《解放》周刊责任编辑吴黎平。吴黎平立即把刘少奇这篇文章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完稿子,即时给吴黎平回信:“少奇同志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篇文章提倡正气,反对邪气,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应当快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连续在8月20日、8月30日、9月20日出版的《解放》周刊81、82和83、84期全文连载。
2、一石激起千层浪,《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被列入延安整风文件,定为党员干部的学习读本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解放》周刊公开发表之后,在党内得到了很高评价,受到党员干部热烈欢迎。中共中央机关和边区政府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延安受到热捧,成为解放区和根据地党员必读文献之一。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又被中央规定为22个干部必读材料之一收入《整风文献》,成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思想武器。它不仅重新教育和训练了党内经过长期斗争保留下来的一批老干部,而且还教育和训练了抗战初期入党的大批新党员。经过延安整风的大学习、大讨论,全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达到空前统一,为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正确路线、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出版创历史记录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于1939年8、9月在《解放》周刊发表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要求出版单行本。1939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由延安新华书店首次出版发行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单行本,之后又连续再版三次。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也先后转载和印刷了单行本,作为基层党组织党课教材阅读,使之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员及青年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的流行读本。
1949年8月,在全国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刘少奇在筹建开国大典的百忙之中,应中组部和中央党校的要求,又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了修订和校正,从解放出版社在北平出版修订后的第一版,到1952年共发行70万册。对教育党员干部在“进城后”怎样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胜利成果、帮助大批新党员成长产生了积极作用。1962年经刘少奇同志再次校阅和补充,将原来的四大部分调整为九个章节,在《红旗》杂志第十五、十六期合刊上重新发表。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由人民出版社再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全国发行500万册。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8年,人民出版社、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先后27次再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将其翻译成英文、日文、捷文、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出版发行总量达到2089万册,它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论著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西方学者称为共产党员的“东方圣经”,成为各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科书。
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八大号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觉地“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经受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给我们带来了俱多有益启示。
1、重读《论共产党的修养》,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这一缺陷,使我们党在革命运动的指导上发生了错误,这是“在过去历史上我们最吃亏的地方”。如果党员不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不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抓好思想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2、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增强党性、端正党风的需要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给我们党的肌体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一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膨胀,增强党性、端正党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因此,每个党员都必须用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优良特性来改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及其一切优良品质和美德。这一改造过程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也就是把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和道德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只有按照党性要求,不断锤炼自己,才能够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要始终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3、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执政党拒腐防变的需要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预见性的指出:“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每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他说:“我们的党员必须了解这一点,特别注意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在群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拥护不断提高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紧自己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的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而不蹈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他之所以强调在成功时更加注意修养,是因为“有些党员经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致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丧失他原有的革命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忘党忘国。加强党性修养,就是为了警钟长鸣。
4、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认为道德是党性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首次提出共产主义道德就是党性的具体表现。“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特有的崇高道德至少应该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境界;坚持阶级、政党、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无私无畏、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革命气节;前赴后继、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慎微、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等等。坚定理念信念,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道德、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为政者是否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兴衰,关系到人民的祸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的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只有树立高尚的道德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四、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刘少奇注重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对传统的修身养性理论以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提升,服务无产阶级政治。
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还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中吸取营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大量引用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曾子、墨子以及范仲淹等先贤哲人的名言,增添了“修养”的文化含量。如“吾日三省吾身”;“人皆可以为尧舜”;“慎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刘少奇引经注典的论述,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
刘少奇在党建理论中,认为共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不但要继承我党艰苦朴素的作风、大公无私的品质、攻坚克难的勇气,而且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是共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再一次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先进本色”敲响了警钟。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的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系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