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敢于负重、勤政爱民的公仆情怀
建国后,少奇同志先后担任党中央副主席、第一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和两任国家主席、毛选编委主任等重要职务,他虽身居高位,但与人民群众保持着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1967年3月,少奇同志对他的儿女们郑重交待:“你们要记住:爸爸是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
1、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
刘少奇曾说过:“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在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他身居高位,心忧天下,时刻将人民群众记挂在心,时刻注意履行“人民的勤务员”职责;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利用开会、调查、视察、参加劳动和休假的机会,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人民的困难和疾苦。1961年4月1日至5月14日,在人民生活最困难的时刻,少奇同志回到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他不顾年事已高,在东湖塘王家湾生产大队养猪场的饲料房里一住就是六天六夜;他在渴别了四十年的旧居,一住就是七天七夜;他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部一住就是十八天……他不顾风吹雨打,行走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席地而谈,调查了解真实情况;面对农村饥饿灾荒,他脱下蓝布帽对乡亲们鞠躬,代表中央承担责任,请求大家都讲实话;他走村串户,在老百姓家里揭开锅盖、检查油盐坛子、躬身屋檐下拨开风干的人粪,去卫生院看望住院的浮肿病人,并坚决作出解散公共食堂的指示。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少奇同志一语惊人,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大声疾呼:“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一句大实话,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几年“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之后,少奇同志开始主持国民经济大调整,使国民经济迅速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使我国平稳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2、精心谋划人民的福祉
少奇同志说过:“我们要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为了让人民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小日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解放初期,他在天津恢复证券交易所;五十年代中期,他提议与苏联合作联合在新疆开采石油;五十年代末期他提出试办托拉斯、辛迪加的主张等,这一系列的实践都成了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六十年代,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政府工作部门不能插手经济只能服务经济。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变革单一的计划体制,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流通体制,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改革分配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他提出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决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了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安康,少奇同志励精图治、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驱。
1965年底,少奇同志患病住院,深有感慨地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更要抓紧时间工作,只要马克思再给我10年时间,一定和同志们、和人民一起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起来。”
3、时刻挂记人民安危
解放后,少奇同志来到开滦煤矿视察,平息罢工风波。开滦煤矿是一家百年老矿,是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中英合资企业,解放初期因劳资纠纷导致煤矿停产,几万产业工人失业,煤炭运不出去,生活物资运不进来,情况十分危急。他到达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下矿井视察工作、看望井下的工人。身边的工作人员苦苦劝阻,说目前的保护措施不够,下井实在太危险。少奇同志严肃指出:工人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工作,我去看看也不行?他坚持下到矿井看望工人,并一再嘱咐矿主,在抓好生产是同时,一定要兼顾工人的利益。工人生活有保障,就不会闹事,就不会罢工。在与当地政府和矿山军管会座谈时,反复强调在保护工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资方的利益,资方有利可图,才会积极生产,工人才不会失业。少奇同志通过调研,以银行增加贷款、政府增加采购的形式,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和发放工资,解决了开滦煤矿的经营危机。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还陈列着一幅名为《“救人要紧”》的油画,讲述了另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60年4月的一天,少奇同志乘船前往葛洲坝视察,当晚乘船赶往武汉的途中,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船员们马上意识到龙卷风即将来临,决定紧急靠岸避险。危急关头航道上隐约看见几只小木船在巨浪中飘荡,随时都有翻覆的危险。正在船员们为是否营救犹豫不决的时候,少奇同志走出船舱,立即命令船长救援。船长犯难了:“您是国家主席,我们要保证您的安全呀!现在去救援,恐怕自身难保……”少奇同志坚决命令道:“救人要紧!不能因为我个人安全就不顾群众。正因为是国家主席坐的船,更应该首先保护群众的安全!”在他的指挥下,船员们全力以赴,终于用绳索把几个小木船拴在了轮船上,避免了一场船覆人亡的灾难。群众安全了,少奇同志才放心地回到了船舱。
四、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
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的修养》一书中曾这样说过:“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员的标准,而且付诸实践、率先垂范。
1、勤政廉洁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少奇同志虽身居高位,却从来都是以“人民的勤务员”自居。他提倡: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这些习惯称呼外,“党内一律称同志”。因此,“少奇同志”这个亲切的称呼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在个人生活方面,少奇同志历来提倡勤俭节约。在白区工作时期,少奇同志经常选择住进私人医院,这并不是因为他经常生病,而是住私人医院比住旅馆便宜,这样可以节约使用党的经费;从华北到华中,少奇同志一双布鞋竟然穿了五年,鞋面破得不能再破了,鞋子前面还开了一个大口子,被同志们称为“狮子大开口”,但他仍坚持穿着,把新鞋子留给前线的战士们穿。新中国成立后,他虽身居高位,但穿着总是十分朴素、甚至破旧,仅有的几套好点的衣服也只在重大会议或外交场合中穿着;一日三餐也吃得非常的简单,甚至经常剩饭剩菜“烩”在一起就算是一餐,以至于夫人王光美有了“烩菜厨师”的别称。到地方或基层考察时,少奇同志更是注意不搞特殊化,他制定了一个“四不准”——不准铺张浪费,不准请客吃饭,不收礼物,参观时不搞前呼后拥的陪同。并带头严格执行。他还十分注意听取群众意见,指出要“慎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要勇于承担责任,杜绝“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一切不良作风。在面对党和人民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时,少奇同志从来都是选择前者,在这方面,关于他的佳话更是不胜枚举。
2、求真务实的一生。
少奇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经过切实的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凡属符合实际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就坚持;凡属经过实践检验不符合实际的,他就勇于在工作中加以改正。在白区工作时期,少奇同志曾长期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但他从不退缩,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发表自己对白区工作的意见,坚决同“左”倾错误作斗争;在遵义会议上,他毫不犹豫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在百口莫辩、申诉无门的情况下,仍选择以沉默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与无言的抗争。
3、光明磊落的一生。
少奇同志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践行着“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他是当之无愧的共产党员的楷模。 1967年,当文革陷入狂热混乱之时,全国组织瘫痪、政局混乱、生产停滞、武斗盛行,许多无辜的生命倒在血泊中,刘少奇焦急万分地对家人说:“这样下去不行,我要给主席写信,国家要毁了,这不是搞马列主义,行不通的。”为了党和国家的大局,他向毛主席提出两项要求:“一、这次路线错误的责任在我,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主要责任由我来承担,尽快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使党少受损失。二、辞去国家主席、中常委和《毛泽东选集》编委会主任职务,和妻子儿女去延安或老家种地,以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
在改革开发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学习少奇同志的可贵精神,对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完善自我,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