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列主义的学习丰富了他的民生思想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和建设早期最为重要的行动指南。因此马列主义的民生观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马列主义对刘少奇民生思想的成型找到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虽然在马克思的著述中有关“民生”问题的直接用词不多,但在他几乎所有的著作中都闪烁着关于改善民生、实现民生的思想光辉。马克思把人作为研究社会的基础要素,他曾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起点由三个因素组成———即生活需要、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随后,马克思又指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概言之,正是民生需要本身推动人们“创造历史”、“创造人自身”。列宁也认为关注民生应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职责。他曾强调,布尔什维克作为执政党,仍然要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问题,“必须把改善工农生活状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以便密切注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民生的相关论述很多,这些对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民生,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刘少奇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亲身聆听过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国家与革命》的演讲,这些对他触动很大、影响很深。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他总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终于成就为我党卓越的党建理论家。毫无疑义,马列主义是刘少奇民生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四、执政理念的确立成就了他的民生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刘少奇在国家领导人的职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担负起实现国家和人民富强的重任,注重调查研究,成为他民生思想形成的最重要来源。刘少奇建国后便担任国家副主席,自1954年出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后,1959年后又出任两届国家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在担任国家最高领导职务期间,他深知自己肩负责任的重量。他亲往全国各地搞调查研究,不辞劳苦亲临一线,为的正是从实际出发建设好国家,使人民富裕起来。
1959年刘少奇出任国家主席时,中国面临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生产不足、物资匮乏、饥饿成灾、贫病交加。刘少奇当选那一天,有临危受命之感,心情十分沉重,当工作人员向他祝贺时,他表情严肃,走进家里都没有打招呼,而是径直到他办公室看内参。他经常对家人说:“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急于求成,盲目地“超英赶美”,造成人为的灾难。自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五风”运动,导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纠正“左”的错误,刘少奇倡导大型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敲响了制止“五风”的警钟。1961年4月1日至5月14日,刘少奇回到湖南农村家乡进行为期44天的深入调查,使他睁大眼睛近距离地看到了国家尤其是农村的真实情况,为实事求是地科学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成为他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一次最为重要的科学实践。
1961年他在主持召开的各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及中央主要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就当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说明,包括粮食问题、浮肿病问题、非正常死亡问题等。他指出“这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这一讲话充分证明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也表明刘少奇对此早已明察秋毫。
1961年4月1日,他在广州开完中央工作会议之后,立即携夫人王光美一到回到家乡湖南长沙蹲点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听说许多社员因为办食堂、盖养猪场而多次搬家时,他感慨地说:“中国有句老话‘人搬三次穷’,群众连个安定住处也没有,这怎么行呢?我们是共产党啊!” 在花明楼,他针对一些群众已经没有住房的情况,项有关部门指示将他的旧居停止对外参观,让群众搬进来住。针对农村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问题,他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参加长沙县召开的三级干部会时说:“公共食堂办得好就办,办不好就散”。解散食堂,解放劳动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避免了经济困难的延续。
在湖南农村44天的调查过程中,他在长沙县天华大队住了18天,对农民兴家立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针对“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十个一”思想。在长沙县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刘少奇就农民兴家立业的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即:一栋好房屋,开门亮窗白粉墙;一套好用具,农具、炊具、副业工具样样俱全;一栏好猪,自养、自繁、自食,又有卖;一群好家畜,有鸡、有鸭、有狗、有猫;一园好蔬菜,大蒜、韭菜、香葱,品种多样化;一塘好鱼,鲢鱼、鲤鱼、鲭鱼、鳙鱼、草鱼水中游;一块好柴山,树大柴多,用柴自给;一天三餐好饭菜,饭甜菜香、讲究营养;一人有几套好衣服,床单、被帐换洗不缺;房前屋后一片好风景林,棕、竹、桃、李样样有,春温冬暧夏天凉。 这就是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思想,对于兴村富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结束后,刘少奇又致信中共湖南省委,进一步就农村兴家立业问题作出指示,重新提出了“十个一”思想,指出一定要解决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
应该说,“十个一”思想是刘少奇民生思想中的一个闪光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思想的一个典型范例。当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与他自身的所处环境和思想境界、与马列主义的熏陶、与他身负国家重任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系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刘少奇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