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致力兴党强国,践行勤政爱民
1.制定新中国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1949年3月22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从西柏坡启程进京赶考。与此同时,筹备建立全国政权、研究制订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也提上了党的工作日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刘少奇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1)研究过渡问题。 刘少奇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长篇发言,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合作社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未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毛泽东在会议结论中认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少奇同志的提纲分析得具体,很好。两个阶段的过渡也讲得很好。”他进而委托刘少奇:“至于经济成分的分析还要考虑,由少奇同志考虑,并草拟文件,以便在召开二中全会时用。” (2)提出建设方针。 9月13日,刘少奇在政治局会议发言之后,9月15日张闻天为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并于9月30日上报中共中央。刘少奇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对张闻天撰写的提纲作了两次大修改,文字从8000字增加到1.7万字,其中对新中国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基本方针作了更为准确、详尽的阐述。毛泽东读后认为“此件修改得很好”,指示“将这个提纲注明为中央批准的,作为党内文件印发”。1948年底至1949年初,刘少奇又写了《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党内报告,并在有关会议上讲话,更加明确、完整地阐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刘少奇所做的这些工作,为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作了理论准备。 (3)论述经济成分。 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要点是:全国解放后应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国家资本主义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要使这五种经济成分都得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国家争取用10到15年时间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在一系列讲话、文稿中,对这些基本原则作了详尽的阐述。 (4)主张“公私兼顾”。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作为中心任务来抓。1949 年4月10日,受中央委托,刘少奇亲赴刚刚获得解放的天津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他提出,“为了达到发展生产的目标,必须从四面八方努力,四面八方都照顾到。什么是四面八方呢?就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就是在生产上公营私营都照顾。劳资两利,就是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都要考虑。刘少奇特别强调:“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国民经济向前发展”。“我们不能过早消灭资本主义,如果现在消灭了,将来还得请回来”。1949年5月5日,刘少奇又从天津赶赴开滦煤矿,深入井下看望工人,果断解决工人的诉求和企业的危机。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紧张进行的时候,委托刘少奇提前研究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事实证明是极富远见的。刘少奇的论述,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起草八大报告。 为了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6月底,中共中央成立由刘少奇主持的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刘少奇作为具体主持人,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从内容到文字,对报告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 (2)分析主要矛盾。 刘少奇在报告中,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关系的变化,指明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发展生产力上来的战略决策,强调全党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报告确定“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经济建设总方针,提出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等一系列改进国家工作的目标,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并规定了相应的措施。 (3)指明发展方向。 刘少奇在八大所作的政治报告,是八大路线的主要内容。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主持国民经济调整。
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在整个调整时期,刘少奇作为党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一线主持工作,对此作出杰出贡献。 调整工作首先从农村开始。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会议,讨论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调整农村政策。为了了解农村实情,刘少奇带头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中央会议结束后,于4月1日至5月15日,与夫人王光美同志一道回到湖南长沙,开始了他改变亿万中国人民命运的回乡之旅。 (1)解剖万头猪场。 1961年4月2日,刘少奇与王光美乘坐的吉普车在回乡途中经过东湖塘公社时,一幅“万头猪场”的标语映入眼帘,他立即叫司机停车,当他饶有兴趣地走进“万头猪场”一看,空空的猪舍里,只有两头骨瘦如柴的病猪,马上意识到了浮夸风的严重性,决定亲自“解剖麻雀”。他利用土砖架起门板作床铺,在猪场的饲料房里,他用七天时间深入调查,透过“万头猪场”的假象,看到了全国“名副其实”的真相。 (2)解散公共食堂。 为了解实情,1961年4月12日,经中共湖南省委推荐,刘少奇来到了全省红旗单位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他在这里进行了为期18天的蹲点调查,在天华大队智办“耕牛案”的同时,果断宣布解散公共食堂,使天华大队成为全国解散食堂第一村。 (3)主动承担责任。 1961年 5月3日,刘少奇正式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在旧居的横堂屋里,他找来乡亲们座谈,面对父老乡亲,年过花甲的国家主席站起身来,取下蓝布帽,恭恭敬敬的三鞠躬,重复了在天华大队那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了,今天回来看到乡亲们受苦了,国家搞成这个样子,我作为国家主席有责任,对不起大家。为了扭转困难局面共度难关,请你们一定要讲真话”。乡亲们被国家主席的真情所感动,纷纷说出了心里话。刘少奇在家住了6天,临走时交待当地政府停止旧居对外开放,将房子全部分给六户无房农民居住。 通过在家乡44天的实地考察,他发现了农村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看清了造成农村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自然灾害。
1961年7至8月,刘少奇又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和内蒙古地区考察,完成了他永载史册的“南北大调查”。
在5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公开谈到,造成农业减产、经济萧条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因此必须调整农村政策,要缩短工业战线、减少城市人口、加强农业和轻工业。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有所进展,但成效不大。根本原因是领导干部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全党认识,已成为贯彻调整方针的当务之急。为此,中共中央于1962年1月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七千人大会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并按毛泽东的指示作了口头讲话。这个报告和讲话,实事求是地分析经济形势和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则措施。关于成绩和缺点的估计,刘少奇特别讲了两个“三七”开的观点: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这样到处套,全国总起来讲,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三个指头,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关于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刘少奇指出,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中的错误,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的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话,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为动员全党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起了重要作用。 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去南方视察,刘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为了研究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刘少奇于2月下旬在中南海西楼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当前国民经济正处在一种很不平常的时期,即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的措施。会议同意陈云在会上所作的《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并决定成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由陈云出任组长,统一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196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案。会议在刘少奇主持下,讨论通过《中央财经小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下决心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会上确定了几项重大举措:
(1)坚决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在1961年已经下放1000万城市人口的基础上,1962年再下放1200万人。 (2)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由384亿元减为67亿元,施工项目减少2/3以上。 (3)缩短工业战线,关、停、并、转一大批高能耗、低效益企业。1962年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20%。 (4)调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增加粮食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全面铺开,并且初见成效。当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复苏,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6.2%,刹住了3年连续下跌的势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消灭了连续4年的赤字。
1963年7月,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的调整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但在农村等方面仍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还要花很大的力量解决吃穿用问题,必须用一段时间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当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确认了这一方针,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调整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迟3年。
从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5年初,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从以上六个方面概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 刘少奇同志说:“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有了这个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就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多次临危受命,在最艰险的地方挑最重的担子,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少奇同志还说:“人民信任你,你就绝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利,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刘少奇尽管在遭受文革磨难时仍然告诫对子女们:“你们要记住,爸爸是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一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 (二)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刘少奇同志说:“应该好好工作,好好地钻研马克思主义,钻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都落到群众工作上,带领群众前进”。他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统揽全局、缜密分析,采取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他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思考和总结,他锻炼出非凡的理论思维能力,观察问题深刻透彻,分析事物鞭辟入里,揭露矛盾尖锐泼辣。他善于总结经验,善于进行理论思考,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并用来指导实践。 (三)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品格。 刘少奇同志为人忠诚坦荡、光明磊落,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同时他也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鼓励别人讲真话,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他说,共产党员只有党的共产主义的利益和目的,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勇敢改正,有如‘日月之食’。他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这是他一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真实写照。刘少奇同志在病中向家人交代:“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骨灰撒向大海,象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到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四)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共产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忠诚于党,对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安排。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和人民公仆本色。他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他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经常强调“不能乱用党和人民给的权力,不能搞特殊”。他教育子女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外出工作时,他总是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请客,不迎送,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礼物。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充分反映出刘少奇同志作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五)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忠实勤务员是刘少奇同志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让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是刘少奇同志念念不忘的挂虑。他说:“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他还说:“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们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他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人民公仆的丰碑!
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建新中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伟大贡献。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刘少奇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我们肩负的使命神圣而重大,我们承担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远铭记少奇功德,学习少奇品格,弘扬少奇风范,宣传少奇精神,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称职的人民公仆,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尽职尽责。
刘少奇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没有走远,刘少奇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用刘少奇的一段话,作为今天讲课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党员,为了党,为了社会净化与人类解放,为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的长远利益而奋斗到底,直至终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最值得、最引起人民敬仰、最为万世子孙所怀念所歌颂,这在我们的党内已有无数的先烈,他们就是最值得、最为大众敬仰的人”。——摘自刘少奇1940年7月1日《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讲话。
刘少奇用自己的一生的言行,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敬仰,人民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