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罗雄(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正文
共产党员典范 人民公仆楷模——刘少奇的历史贡献和精神品格
2014-02-13 16:09:02
作者:罗雄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三、致力党的建设,创造修养理论

    1、创立共产党员修养理论

    刘少奇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对党的建设有过大量论述,但主要是从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角度,而很少从加强共产党员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的角度论述党的建设。刘少奇于1939年1月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全面系统地阐述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意识修养、理论修养、党性锻炼和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这篇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1)“修养”的历史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受到了极大创伤,为了壮大党员队伍,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从大城市来延安的青年学生中发展了大批新党员,虽然党员总量增大,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良莠不齐、思想复杂,难以形成战斗力。刘少奇在北方局和抗日根据地,非常重视共产党员修养和党性锻炼,多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宣部长张闻天写信,说出自己的看法。1939年1月下旬,刘少奇利用自己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首次在中共豫西特委举办的党员培训班上作了专题辅导报告。
    (2)“修养”的主要内容。
    1939年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受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宣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的邀请,在延安蓝家坪马列学院作了两场三个小时的演讲,从九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意识修养、理论修养和党性锻炼,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首次提出了加强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意义。
    (3)“修养”的深远影响。
    张闻天对刘少奇的演讲特别重视,认为切中时弊地解决了共产党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刘少奇整理成文后,立即转《解放周刊》总编吴黎平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给吴黎平回信:“少奇同志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篇文章提倡正气,反对邪气,是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快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连续在1939年8月20日、30日和9月30日出版的《解放周刊》81至84期全文连载;1942年又被列入延安《整风文件》作为干部必读教材,后在解放区多次出版发行单行本;新中国成立后,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3000多万册,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圣经”,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教科书。

    2、潜心研究执政党建设

    (1)思想建设
    刘少奇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路线概括为“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建党路线的基础。刘少奇认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刘少奇基于对毛泽东建党思想、建党路线的准确把握,结合他本人的丰富实践经验,于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建党路线,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路线的根据、内容和方法。正是在这条建党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且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进性。
    (2)群众路线
    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刘少奇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准确界定,认为“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他指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民主集中制
    刘少奇提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基本规律,并对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共产党不是党员人数的总和,而是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刘少奇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的群众路线”,“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他还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含义作了具体阐述。
    (4)党内斗争
    刘少奇在总结党内斗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共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错误的党内斗争,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刘少奇在1941年7月《论党内斗争》讲演中指出:“党内斗争,主要是思想斗争,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而没有思想原则分歧的斗争,就是一种无原则无内容的斗争,是完全不必要的、有害的。党内斗争是为了加强党的组织与团结,提高党的纪律与威信,推动党的工作来进行”,“必须以最严肃最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只能允许合法的斗争,只能允许思想斗争,一切违犯党章党纪的斗争方式,都是不允许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论党内斗争》一文也被收入《整风文献》,对于领导干部学习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被毛泽东誉为“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

    3、提出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在江苏盐城泰山庙新四军军部,封封加急电报雪片似的飞来,催促刘少奇火速赶回延安。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带领华中局100多名干部奉命奔赴延安。他们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途经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六省,穿越103道封锁线,步行3000多公里,于1943年元月回到了延安。毛泽东兴高采烈,命令将延安杨家岭的团年饭改成欢迎宴,为少奇的归来接风洗尘。
    《铁道游击队》护送零号首长过封锁线,就是讲述刘少奇回延安的这一段传奇经历。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新的中央书记处。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刘少奇第一次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这次会议实际上组成了以毛泽东为第一把手、刘少奇为第二把手的新的领导格局,标志着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在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刘少奇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
    (1)毛泽东思想的起源。
    中国革命发展,迫切需要有中国化的革命理论作指导。刘少奇自觉担当起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重任,为此作了巨大努力。
    1943年7月4日,刘少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撰写了《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提出:“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2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这篇文章把认识、宣传毛泽东及其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刘少奇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准确、科学的定义。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或者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列主义”。这一经典性的表述几十年不变,充分显示了它的正确性和生命力。
    刘少奇的报告从9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当时全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最高水平,在毛泽东思想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它为干部群众理解和领会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统一了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几十年来,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新的论著层出不穷,但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仍未过时。
    (3)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1945年5月14、15日两天,刘少奇向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阐明了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写入党章的必要性和权威性。他指出,新党章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工作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全体劳动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与政策”。他同时说明,这一条已经成为党规党法,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遵循。他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

    四、临危受命延安,成功抢占东北。

    1945年8月26日,中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毛泽东和周恩来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并与朱德、任弼时、陈云、彭真一道,以运筹帷幄之中的雄才大略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成功指挥了抢占东北的战斗,向党中央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1、指挥调动10万军队抢先进入东北。

    (1)华东调兵
    9月7日,刘少奇召开紧急会议,指示华东局立即抽调一批东北籍干部火速派往东北。
    (2)山东调兵
    9月11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下达命令:山东分局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经海道进入东北。
    (3)华中调兵
    9月15日刘少奇又下达命令:从华北、华中选调100个团架子的军事干部,日夜兼程赶往东北。
    在半个月之内,中共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水陆共进,挺进东北。

    2.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1)电告重庆。
    9月17日,刘少奇致中共中央致重庆中共代表团电报,提出: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提议新四军江南主力立即转移江北,皖南、皖中新四军第七师也向北撤退,从山东、华中抽调10万至15万人北上,控制冀东、热河。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回电完全同意。
    (2)指示全党。
    9月19日,刘少奇起草中共中央给全党的指示,正式提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同时命令:山东部队主力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3万兵力到冀东,3万兵力进入东北;新四军除五师外,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浙东部队撤向苏南,苏南、皖南主力撒返江北;晋冀鲁豫军区准备3万兵力在11月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3)占据东北。
    随后,刘少奇从各单位抽调大批政治、军事干部派往东北。先后开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达11万人,干部2万余名,其中包括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彭真、张闻天、高岗,5名中央委员李富春、林彪、李立三、罗荣桓、林枫和10名中央候补委员。
    刘少奇代理党中央主席期间实施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打破了国民党企图抢占东北以便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的图谋,同时又及时将驻扎在南方国民党心腹地带的我军兵力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各个击破的危险。从全国看,中共领导的军队已经从东北、华北到华中连成一片,摆脱了分散被动的局面,处于有利的战略态势,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因劳累过度住院治疗。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指挥东北战场。
    (1)调整战术,撤离锦州。
    11月,有美式机械化装备的国民党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共7万余人,通过海运从秦皇岛登陆,向装备落后的中共军队大举进攻,16日占领山海关。刘少奇适时调整战术,命令我军于11月底主动撤离锦州、沈阳。
    (2)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11月20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指示东北局:“你们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的工作。应在洮南、赤峰建立后方,作长久打算”。刘少奇把这种策略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11月23日,刘少奇向在重庆的周恩来通报说:“已去电要彭真、林彪在苏军撤退后速从城市及铁路沿线退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3)立足东北,解放全国。
    12月下旬,毛泽东病情稍有好转,在仔细研究了东北局势后,写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这一指示同刘少奇近月来指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部署完全一致。到12月底,东北我军扩编至22万人,部队向东满、北满、西满各战略要地展开,逐步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未来三大战役的打响和解放全中国首先从东北发动准备了条件。

    五、转移河北平山,领导土地改革。

    1、起草“五四”指示。

    国民党围剿延安,共产党战略转移。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破裂。1947年3月,国民党出重兵“围剿”延安,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实施战略转移,由刘少奇任书记,朱德任副书记,率领中直机关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建立中国革命指挥所,完成中央委托的土地改革、财政经济、军队协调三大任务。
    (1)“五四”指示的来源。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共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抗战胜利后,这一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中共必须调整自己的策略,以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1946年3月,毛泽东、刘少奇商量起草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电。随后,刘少奇又同任弼时、薄一波、邓子恢等人逐条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年5月4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一文件,史称《五四指示》。
    (2)“五四”指示的内容。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指示要求“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规定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一般不是无偿没收,而是通过清算和购买实现有偿转移。指示还具体规定不可侵犯中农土地,要保护工商业,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要有所区别,对开明绅士等应适当照顾,允许中小地主、富农、开明绅士保留多于农民的土地。
    (3)“五四”指示的意义。
    《五四指示》出台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大举措,标志着党的土地政策已经从实行减租减息转变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新跨越。当时,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已经拥有1亿多人口。《五四指示》的贯彻,使大多数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坚定地站到了共产党一边。

    2、酝酿“中国土地法大纲”。

    (1)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这一新形势的出现,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月至9月,刘少奇作为中央工委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部署解放区土改工作。
    (2)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同《五四指示》相比,《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更加彻底的反封建土地革命纲领,它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对所有土地实施平均分配。
    (3)指导老解放区实施土地改革。
    1947年10月,《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公布施行。随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般掀起,连国民党统治区也受到极大震撼。
   
    3、解放战争胜利保障。

    (1)土改赢得民心。
    到1948年秋,在拥有1亿多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各阶层占有的土地大体平均,亿万翻身农民阶级觉悟和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保家乡成为解放区的一道风景,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有力支持了全国解放战争,陈毅元帅说:“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2)酝酿新解放区土改。
    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解放区已经按照《土地法大纲》完成了土地改革,但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1950年1月4日,分管土改工作的刘少奇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指示,2月12日又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名义起草了《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收公粮的指示》,提出新解放区分阶段、分地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主张。    (3)指导全国土改。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获得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提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方针和关于富农土地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全会通过刘少奇的报告,同时决定成立由刘少奇负责,彭德怀、习仲勋等参加的中央土地改革委员会,负责审定关于土地改革的文件和指导全国的土地改革工作。
    (4)用法律的形式推进土改。
    6月14日至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一届三次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土地改革问题。刘少奇在会上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中国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根本目的、历史经验和方针政策。他还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的起草修改情况向会议作了说明。
  解放前后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法》是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文件,它总结了建国前制定《五四指示》、《土地法大纲》及其施行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切合建国初期所实行的新政策。它明确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规定保存富农经济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到1952年冬和1953年春,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土地改革的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农具、房屋等生产资料。
    中国共产党经过制定和贯彻《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三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一步一步领导中国农民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刘少奇在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迎难而上 走向辉煌——刘少奇的人生信念
·下一篇:伟人风范 公仆情怀——学习和弘扬刘少奇同志勤政爱民的公仆精神
·公道正派的刘少奇(组图)
·罗雄:公道正派的刘少奇(组图)
·罗礼:一堂引人入胜的党课——听罗雄馆长讲述《党风楷模刘少奇》
·特稿:一堂引人入胜的党课——听罗雄馆长讲述《党风楷模刘少奇》
·纪念馆传递正能量的做法和体会
·罗雄:纪念馆传递正能量的做法和体会
·尹芳:罗雄局长亲自为党员干部讲授的第100堂党课(组图)
·特稿:罗雄局长亲自为党员干部讲授的第100堂党课(组图)
·吴力斌:罗雄局长讲座《党风楷模刘少奇》免费送进长沙财经学校(组图)
·特稿:罗雄局长讲座《党风楷模刘少奇》免费送进长沙财经学校(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刘玲燕:上杭才溪:生态建设助力红色旅游发展
特稿:上杭才溪:生态建设助力红色旅游发展
王铭慈:《走近王净》座谈会成功举办(组图)
特稿:《走近王净》座谈会成功举办(组图)
著名劳模叶颖芬推进沧州枣树改良(组图)
李学叶:著名劳模叶颖芬推进沧州枣树改良(组图)
特稿:著名劳模叶颖芬推进沧州枣树改良(组图)
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特稿:纪念邓家泰将军百年诞辰活动在湖北省荆门市举
纪念邓家泰将军百年诞辰活动在湖北省荆门市举行(组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