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沃土,孕育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刘少奇! 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刘少奇! 文化革命的阴风,湮没了一位赤胆忠心的刘少奇! 实事求是的思想,还原了一位光明磊落的刘少奇! 在科学发展的春天里,刘少奇的足迹在延伸! 在伟大复兴的旗帜上,刘少奇的声音在回响!
今天,我给大家讲述刘少奇的光辉一生!
2008年11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和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湖南宁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刘少奇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1919,革命的滚滚洪流,把他推向了北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因为没能筹集到路费,只好与任弼时、萧劲光一道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1921年冬天,他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我们党为数不多的早期党员之一。从此,刘少奇同志就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同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一样,刘少奇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几乎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所有领域。纵观刘少奇的奋斗历程,今天主要从六个方面来学习和研究他的卓越贡献和光辉思想。 一、工人运动领袖,白区斗争旗帜
1、领导安源工人运动 。 1922年春,刘少奇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国后,即到赤色职工国际工会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直至1927年夏,在整个大革命时期,刘少奇都在从事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1)浑身是胆的刘代表。 1922年9月,刘少奇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派遣,来到湖南长沙郊外的清水塘,在一栋普通的农舍里,与毛泽东第一次会面,两位青年才俊一见如故,彻夜长谈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思想。随后,刘少奇同李立三一起在江西萍乡,领导一场影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一位莘莘学子,让全副武装的路矿当局闻风丧胆,成论文威震一方的“刘代表”。刘少奇在罢工斗争中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亲往戒严司令部谈判。他从容不迫、唇枪舌剑、有礼有节,使罢工斗争取得完全胜利,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罢工之一,也是中国工运史上最成功的罢工范例。 (2)精明能干的总主任。 从1923年4月起,刘少奇接替李立三,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即工会)、总主任。到1924年5月,安源已有共产党员60多人。大革命失败后,安源党员人数达150多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有“小莫斯科”之称。安源工会领导的工人武装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成为井冈山早期红军重要来源。
(3)联合工会的领头雁。
1924年,在刘少奇的领导下,由汉冶萍公司所属汉阳、大冶、安源三个厂矿企业工会组成的汉治萍总工会,拥有会员3万多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联合工会,刘少奇担任委员长。
2、组建中华全国总工会。 (1)首创总工会。
刘少奇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5年1月,刘少奇到广州主持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刘少奇主持起草大会的主要文件,并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当时,由工人出身的香港海员大罢工领导人林伟民任担委员长,不久因病不能工作,于1927年9月去世。刘少奇于1926年2月起代理委员长。 (2)掀起工运潮。
1925至5月30日,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爆发,6月上旬,刘少奇受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委托来到上海,负责筹备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和上海总工会,兼任上海总工会总务科主任,随后又领导了省港大罢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粤、港、沪工运高潮,影响和指导了全国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3)收回英租界。
1927年1月,刘少奇兼任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参与领导了武汉工人维护国权斗争,一举收回了被英国占领60多年的汉口英租界,让国人扬眉吐气。
3、认真总结白区工作经验。
1927年“4.12”反革命武装政变爆发,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刘少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春,中共中央委派刘少奇赴天津参与指导中共顺直省委工作;1929年春,刘少奇赴沈阳担任第五届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领导了“奉天纱厂”和“中东铁路”斗争;刘少奇在奉天纱厂不幸被捕,但由于他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不久获得“无理由羁押”释放。1930年8月,刘少奇出席莫斯科赤色职工国际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并留任莫斯科工作至1931年秋回国。
刘少奇有没有参加红军长征?长征途中刘少奇在干什么?这是后人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我今天确切的告诉大家,刘少奇走完了长征全部行程。
1934年10月10日,刘少奇随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直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保安县吴起镇,全部行程25000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途中,刘少奇先后担任红五军团、红八军团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军筹粮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感慨地说,在遵义会议上,少奇同志给了我重要的支持。1935年12月,中央决定派刘少奇作为中央代表,去华北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统一全党认识,粉碎日本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
1936年春,刘少奇作为中央代表化名胡服,赴北平、天津、河北、山西、东北等地领导整个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1)端正北方党的思想政治路线。
当时的北方局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刘少奇来到天津后,做了艰苦深入的工作。这段时间,刘少奇在党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肃清立三路线的残余——关门主义冒险主义》、《肃清空谈的领导》、《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关于共产党的一封信》等不少文章,清算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等统治北方局多年的“左”的一套,大力贯彻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同时,他还通过采取改组北方局领导班子、向地方党组织委派干部等措施,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北方党组织同中央比较疏远的状况,从思想上政治上将北方党组织和党员带到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旗帜下。
(2)抓住时机发展壮大党员队伍。
刘少奇到北方局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建立了在内战时期遭到破坏的华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刘少奇不失时机地将关押在国民党监狱的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等一批党的高级干部营救出狱,并将他们派往各地党组织担任领导职务。在北方局大力批判关门主义的形势下,各地党组织发展了大批新党员。特别是将活跃在北平、天津等地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及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学生会、学生联合会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为开展华北抗日战争积蓄了干部力量。
(3)认真总结白区斗争的经验教训。
1936年前后,刘少奇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写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等多篇文章,提出了一整套策略方针。特别是1936年4月,刘少奇写的《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阐明了白区斗争中的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中共关于白区工作的第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文件,是指导白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共白区工作的根本转变。随后,刘少奇还在1937年2、3月间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大革命历史教训的一个问题》、《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等4封长信,总结中共在白区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对白区工作的指导“是一贯地犯了‘左’倾冒险主义与宗派主义的错误”。刘少奇的这一举动,是我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总结历史经验、分清路线是非的先声。刘少奇在北方局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被称为“我党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白区工作一针见血的医生”。
二、抗日战争先锋,中华民族脊梁
1、巩固华北根据地。
(1)积蓄抗日武装力量。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三个师开往华北前线。此时华北地区在刘少奇领导下,中共组织已经普遍重建和恢复,党员人数大量增加,两支队伍、两股力量汇合起来,迅速打开了华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到1938年10月,八路军由原来的4.4万人增至15.6万人,1939年夏,中共领导下组建起来的山西新军已有50个团7万余人投入抗日斗争。 (2)组建晋察冀边区政府。 刘少奇抓住由于日军侵占造成敌后政权空虚的薄弱环节,委派党员干部出任专员、县长,第一个由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政府,就是刘少奇1937年11月16日指示聂荣臻筹备建立的。后来,八路军又陆续开辟了晋西南、晋东南、晋冀豫等党政军齐备的抗日根据地。 (3)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以后,我党确立了动员全民族全面抗战的路线,刘少奇在华北建立起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鼓励青年学生成立抗日武装组织,指示薄一波在山西创建山西牺牲同盟会和青年决死队,在华北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展华中大本营。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委派刘少奇担任中原局书记,执行发展华中的重任。刘少奇主政华中全面工作后,审时度势,力排众议,确定了开辟苏北的战略发展方向。 (1)中原局机关竹沟历险。 抗战初期,由于华中地区犯右倾错误,国民党节节败退,我军势单力薄。1939年1月,刘少奇率领中原局机关来到河南竹沟作为驻地,不到一年时间,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有“小延安”之称。1939年冬,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首选目标是血洗中原局机关,凶残制造了血溅中原的“竹沟惨案”。由于刘少奇很有预见性,提前部署反击,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1939年12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从竹沟转战皖东。 (2)“三大战役”威振中原。 这里所指的“三大战役”,是在刘少奇、陈毅指挥下的半塔战役、郭村战役、黄桥战役。 在刘少奇领导下,我军华中各部队纷纷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先后建立了豫皖苏、皖东、皖东北、苏北根据地,先后在皖东、津浦路东半塔集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取得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经刘少奇提议,中共中央调八路军黄克诚部从华北挥师南下,皖南新四军陈毅部也从苏南渡江北上。 1940年6月,在刘少奇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半塔集、郭村、黄桥等地形成南北夹击的攻势,一举歼灭了不断进攻新四军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主力12个团共1.1万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胜利,使苏北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大运河以东直到黄海边的广大地区,都被共产党控制。至此,中共中央确定的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变为现实,正如陈毅所说:“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3)直取苏北重镇盐城。 1941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苏北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东直到黄海边的广大地区,都被我军控制。在打响黄桥战役的同时,八路军第五纵队也南下东进,一路冲破敌军抵抗,直取苏北重镇盐城,南北两师在东台以北的白驹集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南北对进共同开辟大苏北战区的任务基本完成。
3、盐城重组新四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消灭新四军的图谋,刘少奇于1月17、18日两次向中共中央提议,重新“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毅代军长”。中央同意刘少奇的提议。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向全国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兼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以崭新的面貌纵横驰骋在华中苏、皖、鲁、鄂、豫5省的抗日战场,成为继八路军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支抗日劲旅。 (1)重组后新四军建制 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刘少奇开始着手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4日,刘少奇在新四军干部会议上详细介绍了“皖南事变”的经过。这是刘少奇到华中局后第一次公开“亮相”,并宣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此前,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他一直隐姓埋名,先后使用 “胡服”和40余个化名。 为了整顿和统一新四军编制体制,1月26日,刘少奇同陈毅致电中央:“为整理与统一新四军编制,拟将新四军部队整编为4个师,以苏北部队为第一师,皖东为第二师,李先念部为第三师,苏南为第四师,在师以下设旅、团,均以三三制编制。”29日,毛泽东复电指示:“应将彭雪枫部编为新四军,共设5个师”。刘少奇针对 “皖南事变”后出现的部队官兵悲观失望情绪和部分八路军指战员不愿意改为新四军的问题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了战斗需要,新四军最后编为7个师,计9万余人,并重新划定活动区域。2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粟裕为第1师师长,刘炎为政委;张云逸兼任第2师师长,郑位三为政委;黄克诚为第3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为第4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为第5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为第6师师长兼政委;张鼎丞为第7师师长,曾希圣为政委。 (2)重组后新四军力量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总量已达到30多万人。刘少奇抓住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有利时机,把“皖南事变”这一坏事,变成了发展、扩大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好事,奠定了共产党在华中的基础。过去新四军的军长、副军长由蒋介石任命,现在蒋介石撤销了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重新任命新四军军师班子,完全脱离了蒋介石的控制,刘少奇果断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把新四军真正建成中国共产党的铁军。刘少奇下大力抓好军队各级党的建设,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新四军整编后,部队数量急剧扩大,驻防范围北至陇海铁路,南至皖南和苏南,活动区域远远超出中原局的管辖。而东南局因项英遇难,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成新的华中局,相应地成立中共新四军分会,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兼任新四军分会书记。 (3)重组后新四军战绩 新四军重组后,在反对日伪军的“扫荡”中锻炼摔打部队。5月下旬,日军发动了目标直指新四军军部的大“扫荡”。刘少奇同陈毅领导新四军的三个师及地方部队互相配合,“以积极游击动作打击敌人,逼其撤退,并阻止其下乡‘扫荡’和建立据点。”至8月20日,在3个月反“扫荡”中,新四军共进行重要战斗135次,毙伤日伪军1932人,俘虏日伪军1089人。通过反“扫荡”的锻炼,新四军越战越勇,具有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 刘少奇在新四军工作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他在处理“皖南事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对于重振铁军雄风作出了特殊贡献,新四军也走出了两主席,一元帅,三大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