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中国唯一一个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县。在这个山川形胜、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丘陵大县,不仅有影响深远的“状元文化”、鲜为人知的“成汉文化”,还有彪炳千秋的“红色文化”。8月下旬,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文博顾问卞再斌、文化顾问王克明及会员雷国良、高明坤、李光全等一行来到南部县参观考察,探寻中国工农红军、中共地下党员在南部的红色足迹。
不朽丰碑 魏巍耸立长坪山
长坪山位于四川省南部县东部中心乡,省道唐巴公路由此经过。长坪山四面峭壁悬崖,地势险要。
这是我们此次南部红色之行的第一站。当天下午五时许,我们在南部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程小波的陪同下,抵达长坪山。
走过一条100多米长的“红军街”,但见在几棵古树的掩映下,一座高大的红军纪念碑矗立在长坪山顶,异常雄伟。
长坪山,位于阆中、仪陇、南部交界处,是川陕苏区重要的根据地之一,1933年8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七十四团和八十一团,与敌军第三游击司令马骥伯部激战于长坪山,红军兵分两路,一路从长坪山前寨正面攻击,一路迂回直插长坪山后寨,前后夹击,一举攻克长坪山。红军在长坪山建立了政治部和前沿战斗指挥所,徐向前和许世友在此指挥红军英勇作战,并一举攻下了阆中、南部。
长坪山苍苍,嘉陵江泱泱。 站在这块被先辈献血染红的土地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无数红军战士正在飞渡雄关,喊着震天动地的口号,冲向敌营。他们的英魂凝聚成不倒的丰碑。
长坪山一战,鼓舞了南部、阆中一带军民的士气。时隔80多年,当年流传下来的红军故事依然留在百姓心中。
过去,这里是一个有名的山寨。整个山寨呈长方形,四周山峦起伏,树木茂密。“长坪山所在的中心乡漏米岩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两年前道路修通了,偏僻的山村热闹起来,村里种上了桃树、李树等经济作物,自来水、天然气走进每家每户,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乡党委书记杨磊告诉我们,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漏米岩村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
当天,红军刘连长墓守墓人马全民也放下手中的农活,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长坪山上的故事。
“听爷爷那一辈人说起,红军与长坪山附近的老百姓关系非常好。”马全民说,红军第一次来到长坪山时,当地反动势力进行欺骗性宣传,老百姓听说红军要来,都躲起来。
“红军走后,回来一看,家中不少一把米,没缺一粒盐,家具纹丝未动,水缸里装满甘甜的清水。”南部县委当时研究室副主任程小波告诉我们,红军进驻长坪场镇后,睡在街上,秋毫无犯,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好印象。后来,红军再次来到长坪山时,乡亲们主动迎上前去,送米送盐,送衣送鞋,把红军当亲人。
据《南部文史资料》记载,1933年8月,为解决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食盐问题,红四方面军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红军进入南部后,首先攻下长坪山,随后挥师西进,迅速占领南部嘉陵江以东的大片地区。至1935年4月,红军三进南部盐乡,在南(部)、阆(中)交界的水观场建立了阆南县苏维埃政权,在南部皂角乡锦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政权。
1933年8月至1935年4月,红军三进盐乡南部,在南(部)、阆(中)交界的水观场建立了阆南县苏维埃政权,在南部皂角乡锦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政权。同时,还在县境内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8个,乡苏维埃政权55个,村苏维埃政权250个,将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展到了嘉陵江两岸。
红军在南部活动期间,南部县有12000多人加入红军队伍(其中女性100余人),3000多人参加地方游击武装,壮大了红军队伍。2011年,南部县正式启动了长坪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维修了长坪场红军指挥机关驻地旧址,修建了长坪山红军纪念碑。
在长坪山寨山顶,我们参观了红四方面军七十四团、八十一团团部旧址等革命遗址,这里至今保留着徐向前、许世友、王树声等人的旧居。当年的指挥部,已经残破不堪,徒留断壁颓桓,骄傲的挺立着。而我们的双眼,依然被眼前的一切震撼着。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到抗战胜利。一方面与敌人斗智斗勇,一方面还必须克服生活上的困难。
“80多年前,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长坪山上果木成林,村民走上富裕路。”文化顾问王克明感叹道。
长坪山上,花果飘香。回望长坪山红军纪念碑,巍巍耸立,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红色接力 一家四代为红军烈士守墓82年
然而在当天的行程中,最能打动我们的,却并非史上留名的将领,而是一位不起眼的连长,以及一家四代人的82年坚守。
在长坪山山顶,50多岁的守墓人马全民每天都会来到屋旁的一座墓前,看看他。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几个红色大字——“红军刘连长墓”。祖孙四代,守护他已有80余年。
马全民说,这位牺牲在长坪山的红军连长姓刘,是一名红军连长,曾率领连队在长坪山长驻,被奶奶陈韩氏视若亲儿子。陈韩氏是与刘连长建立深厚情谊的第一代。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一举攻下长坪山,并在此建立了政治部和前沿战斗指挥所。刘连长和战士们利用空闲时间教村民读书识字,并经常帮陈家干杂活。陈家属于外来人口,常常遭到地主恶霸欺压。红军战士入驻,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陈韩氏还成为阆南县苏维埃第九区妇女部妇女代表。
1935年战略转移,刘连长主动请缨,带领1个班6个人留守掩护大部队。然而在准备转移追上大部队时,遭到国民党川军、团丁围攻,耗尽子弹,被敌人用大刀杀死在长坪寨前寨门,年仅25岁。敌人扬言不准群众给刘连长和红军战士收尸,否则将全家处死。
陈韩氏听闻后,十分悲痛。刘连长牺牲第三天,陈韩氏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组织几位群众,把刘连长的尸体抬上山来,拿出为自己准备的棺木,连夜将他安葬在家族坟地内。后来,老人去世时,家人用床板勉强拼凑出一副简陋的棺材,将老人下葬。 陈韩氏去世时,给后辈立下家规:刘连长为保护百姓而死,要世世代代为他守墓。
马全民今年50岁出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15年前,马全民的父亲陈忠民去世后,他结束外地打工生活,回到长坪山。至此,他从父亲手中接下了这个沉重的担子,成为陈家第三代守墓人。
回到长坪山的15年里,马全民每隔两三天就会带着铁锹、酒菜和纸钱来祭奠烈士,给刘连长墓除除草、添添土、烧烧纸。回家这10多年,他除了打理墓园,还要干一些农活。
我们看到, 在刘连长墓两侧,有陈修昆、冯马氏等人的墓碑,他们均是长坪山红军烈士墓的上代守墓人。他们身前守墓护墓,死后也与这名河南籍红军烈士葬在一起,继续将守墓使命传承下去。
马全民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冯炼今年25岁。让他高兴的是,冯炼非常懂事,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家乡,成为南部县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同时,她经常帮助父亲打理墓园,成为第四代守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