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李大钊精神历经磨难写忠诚
台城党支部成立后,弓仲韬率领支部成员积极工作,成为贫雇农的主心骨和依靠。1924年秋,针对全村长工工钱每年只有30元的低水平,党支部发动一次加薪斗争。长工们行动起来,逼使地主增加了工钱。1925年6月,已经是安平县委书记的弓仲韬于麦收季节,又领导了一次“麦客”斗争。“麦客”指临时短工,在麦收时节到地主家收割小麦。他们的劳动强度大,可是干五天才能挣七毛钱。在党支部的组织下,“麦客”们统一罢工,不涨钱不下地。眼看熟透的麦穗儿要脱粒了,地主们只好将五天工钱由七毛涨到一元。斗争的胜利令贫雇农们觉悟渐长,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
然而,农村的革命行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恐慌,1926年夏开始公开缉拿共产党人。弓仲韬不得不转入更隐蔽的地下斗争。但由于叛徒出卖,中共保属特委所辖二十多个县的组织俱被破坏,仅三个月,一批骨干和领导成员陆续被捕,坚贞不屈者被残忍处决。敌人又组成多路人马,依据叛徒提供线索,搜捕弓仲韬和一切可疑的“共党分子”。
家乡也无处藏身了,弓仲韬设法和李大钊联系,这时,才知道李大钊已于1926年4月28日惨遭军阀张作霖绞杀,年仅38岁。这消息无疑雪上加霜。弓仲韬擦干眼泪,决心继承李大钊先生革命遗志,为插遍赤旗世界继续奋斗。
时间追溯到1937年9月,在西安市郊区的一家鸡毛小店,住进三个满脸忧虑、行囊零碎的落魄之人。看得出是一对年龄较大的父母携带一个女儿。这正是弓仲韬夫妇和二女儿弓乃如。逃避追捕的弓仲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上刊登共产党在延安落脚生根的消息,大喜过望,决定投奔延安。他哪里想到,兵荒马乱年代,交通阻绝,饥民遍野,盗贼横行,苦不堪言。那时西安有一个八路军办事处,可是,没有熟人引荐,没有组织的介绍,是不能随意安排人到延安去的。他们只能慢慢地等待。
夫人嗔隆弓仲韬,你要做大事,我不责怪,可我们好好的一个家,如今落到逃亡地步,想来心酸啊。
弓仲韬默默无语。他是追随李大钊先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当年大钊先生从每月薪金中捐出八十元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他便以此为榜样,将教书所得用于办平民夜校,后来又变卖家资开办毛巾厂收入所得用于党支部活动。成立中心县委后,他把家院腾出一部分,用于机关办公用房,办公的一应用品,也是自掏腰包。白色恐怖来了,弓仲韬年迈的父母经不住接二连三的搜捕、恫吓,在惶恐不安中相继离世。他的小儿子也因误食特务投放的毒药煎饼而死去。他对这个家,只有负疚,没有奉献。然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激励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虽然身处逆境,老伴又重病缠身,他还是不断地鼓励她,要挺下去,前头有路可走。
终于有一天,女儿弓乃如联系到一个熟人,他曾是安平的地下党员,全家人又燃起去延安的希望。经过商议,决定弓乃如先去,与组织联系好之后再接二老赴延安。
这里,要简略介绍一下弓乃如。受父亲革命思想熏陶,弓乃如思想进步,升入安平乡村师范学校后,就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在她努力下,女师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她任支部书记,并发展一个外围组织“姐妹团”。她们还将一个侵吞学生伙食费、猥亵女生的段姓后勤主管驱逐出校园。弓乃如是“倒段”学潮的领导者。这些,自然引起反动政府的注意,追缉“共党分子”的名单上,弓乃如榜上有名。
弓乃如去延安后,如泥牛入海,再无任何消息。弓仲韬夫妇望眼欲穿,百思不得其解。老伴在忧愁、困苦与重病缠身的情况下,无声地告别这个世界。埋葬了妻子,弓仲韬继续着他飘泊与期待的日子,可是囊中羞涩,不得不找了一份做伙夫的工作。
这是一家生产铁锅、农具的铁厂青年人不少。刁姓老板对人刻薄,常常要求工人加班加时,对产品吹毛求疵,时时拖延工资,设立种种名堂罚款减薪。工人们怨声载道,心积怒火。弓仲韬见此情景,不失时机地宣传革命思想,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大家串联起来,准备抓住机会和老板开展斗争。这时有心腹把“老弓头”的言行报告给老板,这令刁老板大吃一惊。传说中的共产党是不是就在眼前?于是他心生歹意,在弓仲韬吃的中药中暗下手脚。不久,弓仲韬双目失明,世界变得黑沉可怕。刁老板借机解雇了弓仲韬。
女儿离去,消息渺茫;老伴撒手,生活无助;双目失明,逼入绝境。弓仲韬依然没有屈服。1943年春,他与时常接济他的族侄商量,决定先回老家。但族侄经济拮据,难以负担全程费用。于是他们想出一个接力相送的办法,即朋友托朋友,一程一程地相送。终于从春天走到秋日,弓仲韬在众多好心人帮助下,在历经六年漂泊生活之后,回到了故乡台城村。
抗战胜利了,安平县对共产党员重新登记,确认了弓仲韬的党员身份。土地改革时,弓仲韬分得五亩地,加上原有的四亩,共有九亩地。村公所派人代耕,以供衣食之用。弓仲韬时时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虽然双目失明,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把老宅充公,改作村党员的会议室。每当党员学习之时,他便讲李大钊的事迹,以及对自己言传身教的影响,这对年轻人启发很大,也赢得乡亲们的尊重。
1951年,远在哈尔滨市的弓乃如回台城村看望老父亲。自西安一别已是十三载有余,父女见面抱头痛哭。弓乃如诉说着当年为什么不敢让父亲去延安的难言之隐,弓仲韬这才明白“延安梦”破灭的原因。
弓乃如到延安时,受到了党组织的严格审查,关于她在1933年12月与党失去联系的情况,她找不到有力证人,因而延安无法确认她的党员身份。她想到父亲,如果此时来延安,受到审查是必然的,搞不好也可能受到处分。与其如此,还不如以后再说。弓乃如经过自身努力,重新入党,并且进步很快。1940年她与东北籍干部田澍结婚。抗战之后,丈夫奉命随工作团奔赴东北建立新根据地,她随军同行。丈夫任锦县委书记,弓乃如任县工会负责人。1949年1月,她调任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5月调任啥尔滨市三区区委书记,后任省委统战部干部处处长。1983年,任省政协常委,离休时享受到厅级待遇。
1956年,弓仲韬被女儿接往哈尔滨市居住。黑龙江省委得知弓乃如父亲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老革命,非常重视,在确认弓仲韬大革命时期的经历后,于1959年做出决定,给予没有工资收入的弓仲韬每月七十元的生活补助费,以及一些紧俏食品、用品的证券。这是黑龙江省老红军的待遇水平。
1964年,弓仲韬临终前,把多年积攒下的一千元钱,缴了最后一次党费。弓仲韬去世后,骨灰安放哈尔滨向阳山革命公墓。
2009年,弓仲韬骨灰回到家乡,安平县委在台城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
如今,坐落在台城村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者。纪念馆的正厅,矗立着李大钊与弓仲韬两人携手的白玉雕像。一个是党的创始人,一个是党的宗旨践行者。弓仲韬没有辜负李大钊的培养和信任,在他的指引下,成为中共在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创建的第—人。
(注:本文史料来源:《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胡业昌、柏川、李建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