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缅忆我的外祖父窦济华(组图)
2015-07-03 15:41:12
作者:中国电信甘肃公司 莫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我对外祖父的了解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时我母亲在兰州医学院当教师,文革开始不久,红卫兵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抄家行动,学校里很多所谓的学术权威的家被红卫兵抄了,我们家也随时有被抄的危险。为了保存外祖父的一张唯一的照片,我母亲将照片上外祖父戎装上的领章和背带全部涂抹了。当时还有一张国民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书,可惜没有敢保存下来。后来,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政策逐步放宽,国民党将士参加抗日战争也有了正面的评价,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了相应的政策,我对母亲说,外祖父是抗战阵亡的,有政策可以申请革命烈士,母亲说国民党部队的还能批准为革命烈士吗?我说可以试试。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有:“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外祖父是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他应该是革命烈士。之后我们凭着手头保留的一张国民政府颁发的恤金给予令原件,提出了申请,获得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这对我们这些后人可谓一种慰藉。

我的外祖父留下的唯一照片

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我外祖父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我对外祖父的了解还有一次,1977年中美关系缓解,我在美国的三舅第一次来兰州探亲时,他与我的舅姥爷谈到了一些外祖父的事情。听说外祖父是从平凉去的武汉,外祖父是河北人,怎么就去了平凉呢?外祖父是在哪支部队服役呢?哪个军?哪个师?他都参加了哪些战役?这些问题一直使我困惑,想要了解。

    听我母亲讲,外祖父曾经在武汉工作过,当过教官,还曾赴英国留学几年,后来参加武汉会战,年纪很轻就阵亡了,据说葬在了长沙岳麓山。她好像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好几年前我上网,突发奇想,输入“窦济华”,出现了台湾黄埔军校网的网页,其中就有窦济华的名字,当时我很惊异,这个窦济华是外祖父吗?他上过黄埔军校吗?经过多方印证,证明这个窦济华确实就是外祖父。于是,我更加想知道一些外祖父更多的情况。

    就是这样的崇敬和好奇心驱使,逐步的上网搜索,于是就逐步地知道了外祖父的一些更多的信息。

    如我在网上发现了一篇文章《记国府早期的军事留学生》,作者是外祖父同学谢肇齐的儿子谢行昌先生,文章中对外祖父有这样一段描述:

    窦济华是河北保定人(原籍甘肃天水),留学返国后回黄埔军校任教导总队教官。1937年淞沪战役时,领导学生参战。后随军校撤退至武昌。仅半年后就又随军校师生们参与大规模的武汉会战,窦济华被编入国军40师129旅,是旅部的中校军官,不幸于奋战中为国捐躯。

    窦济华是第一批留英军事留学生的「班长」,才华洋溢,可惜很早就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他已入祀台北圆山国军忠烈祠。

    这段描述中有一些与我知道的和所查到的资料的印证有一些出入,如,编入40师129旅这个说法,是来自官方的资料或是国民政府颁发的恤金给予令上的,但当时武汉会战时部队伤亡很大,编制和归属又不断调整,所以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因为40师没有129旅这个编制,40师也没有驻防过平凉……外祖父在40师129旅服役这个说法一定是错的。外祖父是1937年去的平凉,那时平凉只有一支驻军,就是43师。1938年8月,43师从平凉开赴武汉前夕,外祖父将外祖母及子女从武汉接到了平凉,约在8月中旬外祖父随部队出发,与家属在陕西陇县分开,他去武汉参战,家属则前往天水,由天水留守处安置在天水,这一切都与43师的活动轨迹是相吻合的。而且不久我大舅也参了军,入黄埔军校16期,他也证实外祖父是43师的。所以外祖父生前一定是在43师服役。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资料都说,国民党军取消步兵师下设旅的编制,43师从1933年8月起即改为3团制,什么时候又出现了129旅的编制呢?这个问题一直使我困惑不解。

    再比如,这段描述说窦济华是河北保定人(原籍甘肃天水),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中,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内有一面墙,镌刻了在甘肃抗战中阵亡的革命烈士名单,外祖父就被列在天水阵亡的名单中;在《天水市志》和《秦城区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彻底击败了日本的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近代史上民族革命斗争的第一次胜利。抗日战争期间,天水军人在全国各个战场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天水籍官兵抗日战争中阵亡者为476人,其中天水(包括今秦城、北道)175人……。”窦济华就列在天水籍阵亡的烈士名单中。有一个“永远的军魂”的新浪博客,外祖父也被列在甘肃天水抗日阵亡将士录中。其实外祖父原籍并不是甘肃天水,他祖辈就是河北保定唐县王京镇西安乐村人,为什么会与甘肃和天水产生了某些关联呢,其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他的家属安置在了天水,之后的1949年8月之前在天水工作和生活,之后迁转兰州,所以他被当成了天水人民的一份子,从而与甘肃和天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民政部优抚安置局筹划建设的“中华英烈网”,于2013年4月2日在北京开通,是民政部开发的首个关于烈士褒扬工作的政府门户网站,它以“缅怀烈士英名,弘扬烈士精神”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烈属为宗旨,设有新闻动态、纪念设施、烈士英名录、网上祭奠、网上寻亲等8个栏目,载录了186万名烈士基本信息,展示了4151个烈士陵园的建设情况,收录了3000多名中华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迹。外祖父也被收录其中,他被收录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烈士名录中。这里面还收录了我的大舅姥爷党振川,他是河北省定县清风店镇东不落岗村(可能现在称东岗村)人,1915年出生,生前部队是八路军某教导团,1940年在山西省五合县牛道岭牺牲,安葬于牛道岭。我在网上祭奠了他们。

这是中华英烈网网上祭奠的图片

    一、我的外祖父生平

    窦济华,河北唐县王京镇西安乐村人。

    1905年2月24日生。
    1912年-1919年上初小和高小。
    1921年2月-1924年2月上初中。
    1925年2月-1928年2月上高中。
    1928年4月23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京本校,第六期,第一总队工兵大队第三中队。1929年5月15日毕业。
    1929年5月-1930年3月,中央军校校长蒋介石拟送学生百名赴英德法留学,特令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在各队前20名者应试,应试合格,参加国内留学预备班补习外语。
    1930年4月1日,赴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8月30日入学,9月1日,军事学院开学,1932年7月6日毕业。
    之后赴英国驻印部队见习,1933年后半年返回英国,入兵器学校学习。
    1934年6月13日,英国留学返国前夕,窦济华、龚愚呈蒋中正请准留英完毕经印入藏随黄慕松返国以考察英人侵藏情形。
    1934年8月左右,赴西藏考察。1934年11月,返回内地。
    1935年3月-1936年8月,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军事教导总队教育科(武昌)供职。住武昌栅栏口86号。
    1936年3月31日,晋任陆军工兵少校军衔。所在部门为“陆军整理处军官教育团”。
    1936年12月-1937年6月,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特别党部和军士教导总队第2队任中校队长。
    1937年10月-1938年1月期间被调派到43师(当时43师驻防甘肃平凉)。
    1938年8月下旬窦济华随43师从甘肃平凉出发、经陕西陇县开赴武汉前线,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在武汉会战时阵亡,时年仅33岁。

    二、外祖父上黄埔军校时的情况

这可能是外祖父黄埔军校毕业时的照片

    黄埔军校第六期有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之分。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与共产党反目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第一总队(1928.4.23-1929.5.15)在南京,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第二总队(1926.10-1929.2.24)在广州。两地情况各有不同:

    广州黄埔六期,先是李济深于1928年5月以中央政治会广州政治分会名义将黄埔本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原在1926年10月正式入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四科,计入伍生达4400余人。其学生来源广及缅甸、越南、朝鲜、南洋群岛等地。但这六期学生与五期学生一样,亦因国共分裂与斗争和地方势力的破坏,使学生星散特多,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至1929年2月毕业者仅718人。为与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有别,该期称黄埔六期二总队。

    南京六期,1927年底,在南京原拟筹备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至1928年3月再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为黄埔本校的延续。而将原黄埔本校学生改作南京本校的预科生。首批学生是来源于黄埔本校招收的第六期入伍生。他们因国共分裂使学校一度陷于停顿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陆续应南京本校和同学会之召而陆续到杭州集中受训,计有1026人。不久转往南京受训,故称南京六期学生。另有部分在南京新考取入伍的学生,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生,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第十四军、四十四军军官讲习所学生及第二十六军军官团学员等,都相继并入本校,分成步兵第一、二、三、四大队、和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大队及辎重区队等,都编入第六期学生行列,使本期学生增至3534人,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1929年5月先后毕业,实计毕业生为3252人,称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

    黄埔六期一、二总队共计毕业生为3970人,统称为本校六期学生,都派往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外祖父可能是直接报考的军校,1928年4月23日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京本校第六期,第一总队工兵大队第三中队。1929年5月15日毕业。

    三、外祖父上英国皇家军事学院的情况

    1929年5月15日外祖父在南京黄埔军校六期毕业,适逢中央军校校长蒋介石拟送学生百名赴英德法美留学,训练总监部规定军校第六期每个中队毕业生考试成绩在前20名以内的,参加留学考试。经过体检,参加留学学科考试的150人,分别考核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其中以英语为主。应试合格者正取生32名,备取生15名。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决定留学国。

    最后出国的人员共有44人。他们分别是:

留英的军事留学生11位同学在英国的留影,前排左手第一位是我的外祖父

    (一)英国留学11名(以姓名笔画为序)
    王可赞(应该是严伯俊,王可赞是学航空的)、陈平阶、陈廷缜、李申之、林潞生、胡光熹、胡献群、封成林、倪福欣、谢肇齐、窦济华。
    (二)美国留学8名
    吴家让、阮绩煦、周宏沼、唐铁成、陆瑞科、张谊、彭展寰、于德源。
    (三)法国留学12名
    王观洲、王铁(菊)麟、孙信璋、刘恩荫、何新文、周昭、郭彦、郭海乐、蔡庆华、程雁飞、蔡仁清、廖耀湘。
    (四)德国留学13名
    田鹗云、李忠侬、肖劲、林馥生、岳制量、杨厚彩、柴钊、徐焕升、郑瑞、楼迪善、蒋铁雄、欧阳杰、杨中平。

    据陈廷缜回忆,外祖父原是在留美的名单中,后要求随英国留学生赴英国留学获批准。

    留学名单确定后,首先参加国内留学预备班补习外语。留学预备班1929年9月开学,主要学习外语,此外每星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三四小时。

    根据《蒋介石派遣欧美军事留学生纪略》(作者杨中平),出国前,军政部长何应钦、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均在励志社设宴饯行。最后蒋介石、宋美龄也在中央军校内小花园官邸设宴,并送每人相片一张。

    1930年4月1日,赴英国学习的11位学员,乘日本株式会社定期游轮“香取丸”号,经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马来西亚)、加尔各答(印度)、科伦坡(锡兰)、亚丁(红海口)、运河北端波赛德港、马耳他、马赛、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抵达伦敦,航程42天。

    英军陆军院校约30所,其中直属陆军参谋部训练局领导的有皇家军事科技学院、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等。其余院校均由各兵种领导。陆军院校分为初、中两级。初级院校主要有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和步兵学校、炮兵学校等兵种学校及装甲兵训练中心等。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主要培训刚招收的学员或准备提升为军官的军士,毕业后任初级军官。各兵种学校担负兵种军官初级训练的任务,其中包括任命后的训练,以使受训军官具备本兵种初级军官的领导技能。中级院校主要有皇家军事科技学院,重点培训上尉至少校级军官。皇家军事科技学院不仅培训初级技术军官,还负责培训高级技术军官,并对高级参谋人员进行技术训练。学员毕业后,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到部队任排长或去兵种院校学习新课程。

    到英国去的留学生大部分进了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即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一年招生两次,分别在1月份和9月份进行,学院学制一般为两年。根据《复兴社与欧美军事留学生》(作者蔡仁清),一般在校学习2年或3年,部队见习1年,游历考察1年。

    根据陈廷缜的回忆,陈平阶、胡献群、封成林、倪福欣、谢肇齐、窦济华6位是皇家军事学院及步校毕业;李申之、林潞生2位是皇家军事学院及炮校毕业(封成林应该也是炮校,陈廷缜可能回忆有误);当时英政府规定,凡学习工兵者,必须从军校毕业后,再进政府认可的一所大学学完工科后,才能进入英国工兵学校。所以,胡光熹是英国皇家军校、伦敦大学土木工程系、英国工兵专科学校毕业;陈廷缜是英国皇家军校、剑桥大学、英国军事工程学校毕业;王可赞是军校航空班,英国皇家军校毕业,伦敦大学肄业(王可赞是学航空的,应不在这11人之列,11人中应有严伯俊)。

    根据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记载,外祖父是1930年8月30日入学,9月1日皇家军事学院开学,1932年7月6日毕业。据说之后赴英国驻印部队见习,1933年后半年返回英国,入兵器学校学习。

    1934年6月13日,英国留学返国前夕,窦济华、龚愚呈蒋中正请准留英完毕经印入藏随黄慕松返国以考察英人侵藏情形。之后,外祖父去了西藏,1934年11月回到南京。

    四、外祖父在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任职时的情况

    中央军校在武汉的军校最早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当时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收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3月底,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击败李宗仁后,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学生1000余名流落荆州和沙市。蒋系获胜后“甄别”收编该校部分返校学生,编为步兵3个大队,炮兵、工兵各1队,与蒋系第18师及第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合并成校,改编为步兵第4大队,学生共1700余人。因南京已建成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以武汉的这所军校就称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钱大钧。设有步、炮、工兵专业及军官补习班。6月6日开学,按当时南京总校的排序,称为第七期。6月16日举行开学大典。1930年7月18日开始毕业考试,成绩及格者1760名。26日举行毕业典礼,后毕业生分发到各师见习。1930年7月下旬第七期学生毕业后,奉蒋介石电令准予续办第八期入伍生一团,同年10月15日第八期开学,到1931年冬第八期入伍生修业期满。1932年4月八期并入南京本校,分校就此结束。两期共有学员3000余人。分校停办后该处设立军官教导团。

    1935年3月,蒋介石在武昌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陈诚被任命为处长。陈诚一面派员到附近各省区校阅部队,一面在武汉设立军官教育团,轮训各部队的军官,并选调高级将校为整理处干部。首任主任是18军副军长刘绍先,属于陈诚系统中的人物。1936年1月,因部队下级干部急待补充,将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此时的武汉分校以轮训在职军官和军士,实施短期训练为主要任务。校址设在武昌南湖(武昌西南部,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湖,原南湖学兵团),蒋介石委任李明灏为主任,训练单位含学生总队、军官教育队、练习营。开始接收的学员是召集20个“调整师”——即主力师选送军官及少数编余军官,进行教育。办到第二期时,学员开始纳入军校的军官训练班统一体系,军官教导总队编了4个队,军士教导总队4个队,1937年8月毕业。1937年底,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1938年1月迁往湖南邵阳,3月再迁武岗,故习惯上又称为武冈分校。

    1934年11月外祖父留英回国,有资料显示:1935年3月-1936年8月,外祖父在军事教导总队教育科供职。
    1936年3月31日外祖父晋任陆军工兵少校军衔,所在部门为“陆军整理处军官教育团”。
    1936年12月-1937年6月外祖父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特别党部和军士教导总队第2队任中校队长。
    1938年1月武汉分校迁出时,外祖父被调派到43师任职,据阵亡后资料显示:为40师129旅旅部中校参谋,实际应为43师129旅旅部中校参谋。

    五、外祖父加入43师及所参加的武汉会战

    1937年3月-1938年8月,43师驻防甘肃平凉。

    抗日战争爆发后,43师于1938年8月开赴武汉参加武汉会战。之后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的外围作战,鄂西会战(1943年夏季日本第11军为打击中国第6战区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常德会战(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第6战区和第9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桂柳会战(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进行的防御抗敌),湘西会战(芷江作战),南战场之桂(林)柳(州)境内追击作战。

    1938年1月(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序列中,43师隶属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下第11军团军团长毛炳文部(8月后,由李延年任11军团军团长,辖37军,43师),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中国军队参战部队第九战区序列”中,43师属陈诚第九战区——张发奎第2兵团——李延年第11军团(辖田家镇要塞部队指挥官第54军军长霍揆彰14、18师,43师)。

    也有资料显示:43师在这一时期隶属第5军建制。第5军于1933年6月以92师、99师合编而成,军长薛岳,副军长刘绍先,1935年5月郭思演接任副军长。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进行整编,第5军第92师调归预备第3军建制,第99师调归第12集团军建制,另将原第11军团第43师拨归第5军建制,此时第5军只下辖43师一个师。(见《抗战时期第九战区军事史研究》作者[隆鸿昊])也就是说,在武汉会战期间,43师虽隶属11军团指挥,其建制是属于第5军的。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原第32军第141师拨归第5军建制,此时第5军军长薛岳,下辖:第43师,第141师。1939年1月,43师又短暂地隶属18军,不久又隶属87军。

    外祖父是在1937年10月-1938年1月期间,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从武汉南迁邵阳时,主动要求到一线部队服役,被调派到43师,当时43师驻防甘肃平凉,周祥初时任43师师长。1938年8月外祖父随43师从平凉开赴武汉前线。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部分抗战遗址纪实(组图)
·下一篇:无
·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部分抗战遗址纪实(组图)
·抗大学员在战斗里成长(组图)
·国共合作抗日(外一首)
·七律·抗战诗歌
·王霈仁——被湮没的抗战英雄!
·历史不会被遗忘(抗战组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大刀
·日月星辰见证无尽的旅程
·出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爱我大中华——写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缅忆我的外祖父
要求靖国神社归还掠夺中国的文物(图)
王锦思:要求靖国神社归还掠夺中国的文物(图)
特稿:要求靖国神社归还掠夺中国的文物(图)
王善德作客“新安百姓讲堂”讲述王稼祥的革命生涯(
郭媛媛:解放战争题材之『漫长的寻觅』
特稿:解放战争题材之『漫长的寻觅』
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部分抗战遗址纪实(组图)
抗大学员在战斗里成长(组图)
吴展明:长空扫尽倭奴胆 千里同招华夏魂——记抗战期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