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武汉会战之初,最高统帅部就为组织武汉会战,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组织防御,保卫武汉。43师作为其中的一支参战部队,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有限,但从仅有的资料显示,43师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牺牲惨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1938年6月7日,军事委员会制订了《军事委员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根据《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保卫武汉作战计划》(1938年6月8日最机密第三号),作战方针是:国军以聚歼敌军于武汉附近为目地,应努力保持现在态势,消耗敌军兵力,最后需确保大别山、黄(陂)、麻(城)间主阵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铺、通山、汀泗桥(咸宁市)各要线,先摧毁敌包围之企图,尔后以集结之有力部队由南北两方向沿江夹击突进之敌。
其中:要求第九战区应极力维持现在态势,并须确保德安、箬溪、辛潭铺、通山、汀泗桥要线,以维持全军后方,使尔后作战容易,尤须先击破经瑞(昌)武(宁)路及木石港(阳新县)西进之敌。周祥初(43师)及关麟征(2师、25师、荣誉师)、李仙洲(95师、197师),以主力控置于高桥、通山附近;一部于金牛、鄂城,准备在通山、李家铺、金牛、保安、鄂城前方高地线,布置坚固阵地与敌决战,并保持重点于南翼。
1938年1月,陈诚重回武汉出任卫戍司令时,开始组织部队部署防御,以郭忏兼任卫戍司令部参谋长。8月13日,陈诚重新分配兵力,将武汉防务划分为三个区,江北部署四个师的兵力,江南部署三个师的兵力,又将第43、第92师拨给担负武汉城郊防务的郭忏指挥。
1938年9月3日,根据《武汉卫戍部队作战计划》,第43师、第94军(185师)(应增一个师)、第37军(92师)、所属警备部队、工兵一营等,被列入核心区之守备任务,核心区即江北区,含谌家矶、戴(岱)家山、禁口、博学书院、煤子山、鹦鹉洲等区域。
1938年9月16日,根据《武汉会战作战计划》,国军以自力更生持久战为目的,消耗敌之兵源及物质,使敌陷于困境,促其崩溃而指导作战。武汉核心之守备:以第185师(第94军郭忏之)、第43师、第92师(第37军毛秉文之)分任汉口、武昌、汉阳之固守。
计划虽如此,但当田家镇要塞沦陷后,江北、江南两区兵力开始逐步外调。
最后,将第52军关麟征部、第92军李仙洲部和第43师周祥初部以主力控置于高桥、通山附近,以一部布防在李家铺、金牛、保安、鄂城一线的前方高地,利用工事抗击日军,并将重点放在南翼即通山附近。
会战前虽然有作战计划,但是作战后军队调动频繁,计划赶不上变化。从作战计划和所能查到的一些资料看,43师在武汉会战中,一是在“武汉会战中国军队参战部队第九战区序列”中,最初计划43师随54军部署在田家镇要塞之田南要塞,但从田家镇保卫战中日双方作战序列看,43师没有参加田家镇保卫战,而是部署在通山、高桥、金牛、保安附近。二是按《武汉卫戍部队作战计划》和《武汉会战作战计划》,43师担负武汉卫戍任务之核心区守备。从现有资料看,43师未实际执行武汉城区防卫,被调往三溪口一线执行阻击任务。
从现能查到的资料,10月13日前43师应是在排市以北的富河西北岸——三溪口东南一线参加战斗。根据《民国军事史》(姜克夫著),“冈村指挥所部除在海军的协助下突破田家镇、富池口、半壁山等要塞溯江西上外,复指挥波田支队于10月6日击败在率州的滇军张冲师(184师),于半夜架浮桥渡过富水。卢汉(60军)虽督队反击,但其余各师均系新兵,缺乏战斗力,吉住良辅得以率其第9师团主力渡过富水河。陈诚为堵住渡河之敌,命令周碞(75军)率张珙(6师)、傅正谟两师在周祥初师(43师)配合下,集结在三溪口阻击渡河之敌。根据1938年10月13日陈诚呈蒋介石密电:“第6师(注:原属江南区部队)、第43师连日与敌激战,伤亡颇大。现转移于大桥铺、余家东塘、观音山、横山嘴、半边山之线(注:均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境内)固守,待机反攻。”
从10月18日至24日,根据《1938年“果城里”阻击战》, 43师又参加了裹城阻击战。
三溪口失守后,万福麟、霍揆章两军退守果城里之刘仁八山区。此时,驻守刘仁八地区的我军队有万福麟(53军军长)的116师(师长周福成)、130师(师长朱鸿勋);霍揆章(54军军长)的14师(师长陈烈)、43师(师长周祥初);樊松甫(46军军长)的28师(师长董钊)、92师(师长黄国梁)、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游击第一纵队(队长胡金山)及十九集团军罗卓英的18军(军长黄维)两个师:11师(师长彭善)、60师(师长陈沛),陈兵于白沙口、三筋岭、双港口、大小扳罾垴、大小毛峰尖、马桥坳、八斗五、黄龙山、八角亭、腰村、分水岭及幕阜山脉一带,构筑工事,严阵以待。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总司令部设在殷家宕,前敌指挥部分别设在郑沟村之龙凤观和天灯村之南方寺。
据刘宣玉自然村村民刘绍长(87岁)回忆说:当时,从三筋岭沿该村后背山到扳罾垴,都有国军驻防。没打仗前,国民党的军队打从这里路过,开到阳新三溪口布防,光过兵过了一个多月,有上十万人,后来又从这里撤退,往毛铺、金牛,退到长沙。
吉住师团侵占殷祖南峰后,于10月18日晨兵分两路,一路由第六旅团秋山义衮率第七联队(联队长伊佐一男)、三十五联队(联队长寺垣忠雄)攻击三筋岭;一路由十八旅团井出宣时率第十九联队(联队长人见秀山)、第三十六联队(联队长大田贞昌)攻击白沙口和大小扳罾垴我守军阵地,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轮番向我守军阵地进行疯狂轰炸。
18日晨,日军第六旅团与驻守在三筋岭的46军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第一纵队相遇,战况十分惨烈。据刘仁八镇东垄村村民段辛煌(87岁)等村民回忆说:1938年中秋节后(10月18日)的一天上午,日军进攻三筋岭,先是飞机、大炮将大扳罾垴和三筋岭的山皮狂炸一番,有几发炮弹落在屏峰段村,把房子炸垮几栋,其中有一发炮弹射穿祠堂山头墙壁,落在祠堂中爆炸,把地下炸了一个坑。至今,射穿山头墙上的那个圆洞还在,被折断的那根梁一直是用一根树筒支撑着。
三筋岭南通金柯、郑沟,北连大扳罾垴、黄龙山,地势显要,易守难攻。
同是这一天,日军第十八旅团井出宣时率领的十九联队、三十六联队在白沙口与我守军54军之14师、43师交火。从10月18日至24日,七日八夜的阻击战中,战况异常惨烈。上邓村村民邓永栋(87岁)回忆说:“那一仗打得真狠,那一片山头被炮弹炸乌了天,双方死伤无数,国民党的军队硬是将日本人(兵)挡在双港口、马桥坳一带,寸步未进。战斗结束后,马桥坳那路(条)港,被死尸、死骡子、死马填满了,真个是尸横遍野,臭天臭地,凡从那里上下(路过)的人,都要捂着鼻子才能走。”
日军第九师团西进之路被我守军堵死在幕阜山脉峡谷的白沙口、三金岭、双港口、马桥坳和黄龙山一线无法西进。日军部队受地形限制,无法展开攻击,在我守军的拼死防御中伤亡惨重。24日下午,日军在南峰张明大畈,丢下大量军需物资,绕道北侧,经陈贵、灵乡迂回至三十二军团北侧,在杨桥附近遭到罗卓英军的顽强抵抗,旅长朱炎辉殉国。罗卓英率部向粤汉路西转移。日军突破三十二军团防线,继续西进,26日攻占金牛,吉住师团于27日晚进入咸宁贺胜桥,切断了粤汉铁路线。
在日军切断粤汉线之时,三溪口、金牛、贺胜桥以南的大部分中国军队全线收缩,于10月底奉命钻隙南下,向咸宁以南转移。各部队均损失很大,对所属部队进行适当合并,如将43、2、预备4师3个师残部合编为第43师。
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外祖父具体牺牲的时间和地点不详,官方的资料只是说1938年10月在湖北对日作战时阵亡。据老人回忆说外祖父葬在了长沙岳麓山,我母亲去过,我也曾去过,但已无法找到具体安葬在哪里了。
在民国后首次派遣出国留学的44位军事留学生中,封成林在凇沪会战中阵亡;张谊在南京保卫战中阵亡;外祖父在武汉会战中阵亡。他们三位是最早参加一线战役并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牺牲时都只有30来岁。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官吏横暴,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天灾,农民几乎陷入绝境。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苦于报国无门。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了黄埔军校,他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孙中山之所以要创办黄埔军校,就是要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华的危亡。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那个时代,“到黄埔军校去”’一时间竟成了青年人最时尚的口号。外祖父他们这样一些青年,正是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遂怀抱一腔热血,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誓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绵薄之力。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处,因革命理想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同仇敌忾。
无论是彪炳史册,还是饱经风霜;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抱负和理想。
我的外祖父有幸成为一名军人,有幸成为一名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他的生平过于简单,他的生命过于短暂,他抗战赴死,英年早逝,虽然他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是为国家和民族而战,为国家和民族赴死,死的光荣。我和我的家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天我们缅怀那个时期的黄埔军人,是因为黄埔军校有很深刻和特殊的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当时的中国历史,而且也深刻的影响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黄埔精神。这就是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之本是爱国主义,“黄埔精神”被称作是“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写照,即: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自尊自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抗击强暴、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严于律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伦理规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苦耐劳的律己意识。黄埔精神有多个侧面,包括从穷苦中去奋斗的创业精神,忍苦耐劳努力学习的精神,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活泼的,主动的,富于攻击的作战精神,黄埔精神最本质的,最根本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抗日英雄,弘扬抗日精神,重铸民族之魂,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而奋斗,以此告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让他们能够含笑九泉。

由于窦济华在赴武汉会战前其家属安置在甘肃天水,窦济华被列入在天水籍抗战阵亡的烈士名单。

我母亲和姨姨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抗战阵亡烈士幕墙前留影

国民政府颁发的恤金给予令(1)

国民政府颁发的恤金给予令(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