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耿莹与父亲耿飚谈国事家事(组图)
2023-05-11 09:17:44
来源:《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威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注:该文于2016年2月26日刊发于《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记者/陈威 编辑/陈品

    几天前,耿飚的大女儿耿莹女士接受了《法制晚报》记者的采访。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耿飚,是习仲勋的老战友。在采访过程中,谈起家风,耿莹女士回忆说:“父亲身教多于言教,令我受益匪浅。”为让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父亲曾一脚跺碎她的油画箱;一辈子刚正不阿,唯一一次“走后门”为的是照顾自己的战士。耿莹表示,在当下反腐大环境下,官员不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要懂得担当要有所作为。

    谈爱兵 唯一一次走后门求的是女儿

    每当春节,走后门送礼的就多了起来,耿莹告诉记者,在她父亲为官的那个年代,往他们家送礼的几乎很少很少,即便有,父亲也都会婉言谢绝。不过,耿飚在晚年生病住院期间却自己走起了“后门”。

    当时有一个班的战士,负责轮流照顾耿飚。两年的时间,战士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耿飚的身体上面。临近春节的前几天,耿莹去医院看望父亲,父亲拿出一个文件夹递给她,她一看就笑了。文件夹里有一张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借条”两字,下面写着:我需要人民币叁万元整。借款人:耿飚。耿莹离开医院的时候,父亲再三约定下次来时务必带过来。

    耿莹心里琢磨,父亲要这三万元到底有何用呢?想明白后,她在礼品店里买了一沓红包,一起装在信封里。离约定时间还有一天,耿莹专程到医院给父亲送钱。

    耿莹对父亲说:“老爷子,我知道你要钱干什么用,你看我猜得对不对?”父亲看见信封里的红包,说了两个字:“对头。”当时知道这事的医生都在打赌,猜耿飚要钱做什么,只有耿莹赢了。凭着多年来对父亲的了解,她知道快过年了,他要按中国的传统给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发红包,表示一点心意。

    年后,耿莹再次看望父亲的时候,父亲说有事要和她商量。

    父亲说:“我求你件事,这些战士刚当兵时就来照顾我,虽然这是部队安排他们的任务,但是两年过去了,他们要复员,家里比较困难,你能不能帮他们找个工作,爸爸拜托你了。”耿莹印象里的父亲,一直是一个耿直的军人,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用拜托的语气说话。耿莹很不解:“您在领导岗位这么多年,给谁说一声,不能给他们把复员工作安排好了?”耿飚说:“孩子,你不知道,我如果要用自己的权力办事,那事必须是公事。而这是我自己的私事,有困难我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求你帮忙,你看爸爸的身体,辜负了这些孩子,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这是父亲这辈子唯一一次走后门求人帮忙,而求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女儿,为的是几个默默无闻的小战士。

▲1949年耿飚一家在西安。右起:耿莹、耿志琛、耿志远、耿焱。后排:耿飚夫妇

    谈爱国 毛泽东说:“耿飚敢说真话,是个好大使”

    “我们家的规矩是,敢于说真话。父亲在我眼中,他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耿莹说。

    抗美援朝时,耿飚原来所在的十九兵团,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出于对朝鲜战局的关切和对战友们的关心,同时也是为了外交工作的需要,耿飚虽然身在瑞典,但十分关心抗美援朝的情况。

    1952年1月,美国为了挽救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美军在朝鲜发动了细菌战,耿飚从国内发来的通报中得知情况后,组织使馆人员向各界人士揭露美国的罪行,但很多人都不相信美国这个民主国家,能干出违反国际公法的事。

    耿飚就去找了瑞典一个很有名的女生物学家,跟她谈这个事情。这个生物学家开始不相信,后来她自己组织了一个小组,亲自到朝鲜去了一次。在朝鲜北方地区,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居民和医务人员,在现场收集了大量食物带回瑞典化验,结果在食物上发现了大量的致病细菌。

    这下她就相信了,等到检测的报告和调查的报告一出来,西方国家的报刊就登了。

    耿莹告诉记者:“我父亲是搞外交的,他知道西方人对舆论的认同和舆论的力量,所以他才这样做。这件事情对当时的朝鲜战争影响很大,西方人说中国的这个老土还真厉害,还懂得这一套。”

    1969年5月,耿飚飞赴地拉那,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

    临行前,周恩来总理专门找来耿飚谈话,总理说:“派你这位中央委员去任大使,表明我国对发展中阿关系的重视。”

    肩负“联谊”重任的耿飚没有忘记临行前周总理的嘱托,更没有忘记作为一名特命全权大使的责任。渐渐地,他发现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有求必允”,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这种情况,引起了耿飚深深的痛楚和反思。他认为,像这样“有求必允”的援助法,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对阿尔巴尼亚来说无助于他们的经济建设。在当时国内极“左”思潮泛滥的情况下,谁敢说“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坏话”。

    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耿飚给当时外交部主管欧洲事务的副部长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如实地向国内反映真实情况,并耿直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乔冠华对耿飚大胆、如实地反映情况十分钦佩和赞赏,但在当时情况下,感到无能为力,只是将他的信转报中央。

    后来耿飚回国,李先念说:“耿飚,你胆子真不小!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意见的人。我对这件事也有意见,但一直没有说话的机会。”毛泽东看了耿飚的信后,大加称赞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耿飚所提意见,最终被中央采纳,中国援外工作的一些既定策略也随之有所改变。

    耿飚刚正不阿的品质,从小在耿莹的心里播种下正直的种子,谈起现在的反腐工作,耿莹也有自己的许多认识。她说:“反腐抓老虎打苍蝇,一些在位的干部,就自动地不作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这类官员比那贪污的还可恶。”

    耿莹回忆称,父亲那一代人,好像没有现在这代人“聪明”。有些人到父亲面前说他家孩子怎样怎样,不是求父亲帮忙,就仅仅是说孩子们的现状,就像聊天一样,没有人因为孩子大学没考上,求父亲帮忙安排个学校,或者到父亲那去工作等。

    谈家教 中国人首先学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身教多于言教,这是我一生的体会。而且他的教育方法很有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创新。”耿莹笑着说。

    耿莹上中学那会儿,喜欢画油画,耿莹就下决心要自己买一套油画箱,最终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了一套最小的油画箱。

    在父亲回国述职的时候,看到屋内有幅油画,问:“这是从哪弄的画啊?”耿莹非常得意:“我画的。”父亲拿起画看了看:“画画要有工具的吧?”耿莹马上从床下把油画箱拿出来给父亲看,没想到父亲一脚把油画箱踩扁,然后转身就走了。耿莹哭了半天,本以为会得到父亲的一番表扬,没承想却连画画的工具也被毁了,特别地心疼。

    还没等耿莹哭完呢,父亲回来了。她看到父亲腋下夹了一卷宣纸,哗啦铺在桌上,接着拿出墨、砚台、毛笔。父亲说:“来,爸教你画,画国画。”

    父亲拿起毛笔来,画了一只绒绒鸡(刚孵出的小鸡),让耿莹照着他的画。父亲还说:“中国人要先学自己的艺术。”耿莹心里老大不乐意,一直不理他,后来看父亲苦口婆心地教育她半天,心想还是给爸爸倒杯水吧。

    父亲拿起杯子问她:“这是什么?”“这是水啊。”父亲问:“你懂得水的性格吗?”“水能有什么性格?”耿莹更加不解了。父亲回答说:“水,可以容纳天下,它从来不向人类索取,从来都是向人类付出。水,坚韧,它从来不走回头路,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阻挡,碰石头绕石头,碰山绕山。这是什么性格?”随后,父亲从水讲到了做人的道理。

    耿莹问父亲为什么中国人不能画油画,父亲说:“我没说中国人不能画油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作为中国人,要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爸爸不要求你精,但是都要懂,等你长大了,假如你到国外去,了解当地的文化,知道其中的优和劣,它优的地方,你会主动地吸收,糅在自己的文化里面;劣的文化,你会对它嗤之以鼻,不加吸收,以免浪费时间,这就是爸爸的初衷。”

    还有一次是小学的时候,当时住东琉璃厂九号,父亲房间里有一架钢琴,耿莹就找老师教弹钢琴,一首曲子还没学完,父亲就回来了。耿莹弹起了钢琴,想炫耀一下。没想到,次日中午,她照常喊父亲吃饭时,发现屋里的钢琴没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父亲给卖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父亲竟然给她抱来一个琵琶。

    “父亲讲的这个道理我现在非常地认可,意思是我是中国人,就要先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库不应该被忽视被遗弃。父亲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回想起来,我的成长就好像小树一样,父亲则像是辛勤的园丁,他把旁边蔓延的小枝条砍掉,我才能长得茂盛。”耿莹回忆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郊外:左一起耿莹(耿飚长女),耿净(耿飚外孙女),赵兰香(耿飚夫人),耿焱(耿飚幼女),耿飚,耿志远(耿飚幼子)

    谈为人 你的能力要除以你的欲望

    当今社会的人都比较浮躁。一次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招聘,来了两个大学生应聘,表示特别愿意为华夏文化做些贡献。耿莹问他们对薪酬的要求,他们说:“最低不能少于8000元。”耿莹是个直爽的人,她只说了一句话,两个大学生站起来就走了。她说的是:“你们刚刚进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你们确认你们值8000 块吗?”

    2015年,兰州大学在新生入学仪式上邀请耿莹前去讲课,在最后提问环节中,有许多学生递来字条,其中一张写着:“耿奶奶,你认为你是栋梁吗?”耿莹回答他:“我不够资格当栋梁,我连椽子都不是。我是柴火,比如你到野外去了,晚上迷路了,夜间冷的时候,你会捡点柴,生个火,帮你取取暖,还可以烧点水喝等,我就是一辈子做这种事,你明白吗?”那位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孩子说:“明白了。”

    年轻人都有很多的欲望,不光年轻人,耿莹说她自己也有欲望,但是这欲望是要做除法的,你的能力除以你的欲望,最后的得数才是你要达到的目的。有人说我的欲望是想当总统,但是你如果根本不是那块料,被除数是零,零除以欲望还是等于零,你没有那个能力,还要去做,就是浪费时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耿飚将军书房。后站立者:耿莹,中间为离休后的将军正在画竹,右侧儿童为耿将军曾外孙女赵慧晶

▲耿莹与女儿耿净  摄/记者 田宝希

    谈处世 当了好几年的“丐帮帮主”

    “对待孩子,我不像我父亲那样生砍,需要慢慢哄着。”耿莹笑称,“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严母,小的时候缺少母爱,后来自己当了母亲之后,爱就无限制地泛滥,但是有一样,我对孩子一般也会学我的父亲,多身教。”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头条:习近平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下一篇:无
·特稿:从小布衣匠到共和国的开国中将——介绍原66军首任政委王紫峰将军(组图)
·特稿:衡水市评剧团创排的现代评剧《台城星火》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震撼上演(组图)
·特稿:金寨二中持恒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工作
·特稿:纵横捭阖 路转回峰——试论长征前后中国之大背景及我党的统一战线
·特稿:加强红色教育 厚植家国情怀——桃岭乡关工委联合桃岭实验学校开展“红色童心向未
·特稿: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石油的“三最”“一唯一”——参加《中国石油文化大辞典》
·特稿:东山保卫战辽宁复县籍烈士亲属全部找到了(组图)
·特稿:这不是闹着玩
·特稿: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红色教育基地授牌(图)
·特稿:革命老区金寨县:成立红军后代宣讲团(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头条:耿莹与父亲耿飚谈国事家事(组图)
发展有机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高擎红旗赓血脉 红色引领振兴路——黄冈市黄州区陈策
从小布衣匠到共和国的开国中将——介绍原66军首任政
姜建军:从小布衣匠到共和国的开国中将——介绍原66
特稿:从小布衣匠到共和国的开国中将——介绍原66军
玉龙山下第一村——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致广大
国务院同意将云南省剑川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云南加快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歌颂祖国 唱响云南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艺术节启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