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头条
高擎红旗赓血脉 红色引领振兴路——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村打造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纪实
2023-05-10 17:31:15
作者:曹万里、袁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引言】陈策楼村充分挖掘、利用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的革命事迹和红色传奇,整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和红色阵地,坚定信心走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的宽广道路,赓续革命血脉,让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从而叫响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名村,达到村庄秀美如画、宜居宜游、群众生活幸福富裕、社会文明和谐的美好状况。

    巍峨大别山,滚滚大江潮。陈策楼村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黄冈市黄州区东部,东临美丽巴河,北依高耸的烽火山,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党的一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烈士的故乡。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52户1251人,其中73名党员。全村版图面积2.48平方公里,耕地1420亩,旱地200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有优质水稻基地660亩、水产养殖基地460亩,无公害认证的林果基地300多亩。拥有纺织企业3家、小型加工企业3家、中型超市2家。

    近年来,在省市区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陈策楼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掀起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热潮,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村,“五色产业”并举,村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经济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农民人平纯收168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全村75户贫困户275人实现整体脱贫。

    辛勤的汗水,浇灌了瞩目的荣誉。陈策楼村连续多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五好村级党组织”、“最佳文明单位”,连年被市委、市政府颁发文明村、明星村、十强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2009年5月被纳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同年8月被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命名为“湖北省首届旅游名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湖北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被省农业厅确认为“绿色示范乡村”,再次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2020年9月,入选全国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走进鄂东红色沃土,走进这座闻名遐迩的全国红色美丽村庄,侧耳倾听滚滚滔滔的长江浪涛奔腾东流,近处巴河波光粼粼,映照着灿烂的晨曦,万丈光芒,让人感觉无限的光明和融融暖意。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涌过来,一批批满怀崇高理想的青年纷纷涌过来,找寻和采撷心灵之火......                    

    红色文化铸魂 打造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十四五”期间,陈策楼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集体经济发展基础,确立乡村振兴总体思路,坚持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全域旅游”之路,以建强红色基层党组织、发展全域红色旅游、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红色美丽村庄为主线,“抓党建强引领、抓生态聚民心、抓产业强发展、抓文化强活力”,力争2025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 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300万元以上。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旅游名村、村级集体经济繁荣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双提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好五年过渡期要求,坚持做到“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工作不留空档,帮扶对象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拓展”,做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点做好“四个衔接”,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完善防止返贫机制,密切关注边缘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严重困难户,坚决防止发生返贫底线,不断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注和支持,让所有低收入人口在政策扶持中得到发展,分享全面振兴红利,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立足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充分运用陈潭秋红色资源,坚定不移地发展全域红色乡村旅游业。继续推进“一轴”(潭秋大道)、“三区”(红色资源区、生态农园区、民俗文化区)建设,完善全域性旅游产业链体系,探索“文旅+教育+康养+田园”的新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生态体验、度假养生、娱乐健身、精品民宿、原创性衍生性旅游产品等融合业态。实施澄心潭公园、农贸中心、耕读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等重点项目和景观节点、生态游步道建设,高起点打造黄冈美丽乡村红色旅游典范项目。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他们乘胜奋进,围绕全域红色旅游,迈开景区创建大步伐。2021年,协助区文旅局完成4A景区创建,启动申报“陈潭秋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力争2025年创建5A景区。以扶贫解困、脱贫攻坚为主题,走“村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发展之路。引进大型知名旅游开发公司,充分发挥其科技、人才、资金、市场营销优势,展开全方位运作,催生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链进化。通过与旅游公司的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着力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一大景观主轴”、“两条景观走廊”、“三大主题公园”、“四季景观和夜景”(缤纷世界、水上乐园、果木世界、冰雪世界、万家灯火、星空世界)、“五彩村落”,形成带状布局、内外联动,实现公共景观绿化、水体、林果、田园景观界面互相交织,红绿融合、农旅融合、村景融合。以第一、二、三村民小组为区域,以村庄、果园、鱼塘、稻田为轴心,打造特色农业大地景观,体验乡村田园养生文化;以杜家花园和黄州民俗文化为特色,在第五村民小组建设民俗文化园,展示民俗文化。

    掀起红色文化建设热潮,铸造经典景区红色灵魂。以陈潭秋故居、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陈潭秋中心学校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为阵地,以陈潭秋故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阵地为圆心,打造标杆,辐射全镇,深刻而真实的影响全国各地前来参观访问的党员干部和众多游客。该村以陈潭秋故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澄心潭公园、第四村民小组等为区域,以陈潭秋“革命先驱精神”为主题,以陈潭秋作为“点播者”、“引领者”、“实践者”、“奉献者”的革命生平事迹展示潭秋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扩大革命先烈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拳头文艺产品发挥效能。他们引进组建专业红色文艺宣传队,以黄州地域特色的系列革命史故事和革命人物事迹为载体,加强黄梅戏等地域特色红色小戏小品、曲艺快板、湖北大鼓、舞台剧等红色演艺“印象”产品的创作和排演,依托红色旅游建设红色演艺场馆,打造主题性、特色类的演艺产品,探索红色“印象”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和丰富红色旅游产业链,推动红色精神口口相传,薪火传承。

    实施“教授回乡”、“能人回乡”计划,建立专家系统与智囊团。对村民开展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和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和建设中来,明确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

    强健红色村级党组织,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宣传力。继续挖掘、整理陈潭秋生平事迹,提炼陈潭秋精神内涵。讲好潭秋故事,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团结凝聚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广搭平台,丰富载体,着力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和黄州红色革命史,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投身建设发展、加快建设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强村组红色阵地,加强建设村史馆、塆组“聚星之家”、党员中心户,做到党员活动、产业发展、文化融入、参与治理、带头示范、为民服务都落实在塆组,真正体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聚星之家”含义,打造成凝聚基层“满天星”的红色高地。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该村还积极组织党史、革命史专家团队对陈策楼红色经典进行包装宣传,创作出《丰骨,陈潭秋画传》《黄州英雄》以及红色舞蹈剧《曙光》,红色情景剧《我们的季节》,歌曲《陈潭秋,你在一口乡音里》,黄梅戏《陈潭秋》、群众广场舞蹈《潭秋故里颂小康》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总结提炼、宣传推广新时代“潭秋精神”,让红色文化遍地开花,香艳四射,芬芳传遍大江南北,传遍神州大地。

    叫响文旅名牌 辐射红色文化强大精神力量

    为了凝神聚力创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陈策楼村全体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们精诚团结、众志成城,走上了一条深入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品牌、加强配套建设、全面实行绿色生态发展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将党建引领与红色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红色+”系列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2021年初,在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转发中组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出后,市委组织部和黄州区委区政府、陈策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5月23日,黄州区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陈策楼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组织领导,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区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自规局、文旅局、环保局、水利局、交通局、发改局等踊跃参与组织协调工作、重大事项决策、指导和协调规划实施,该村两委围绕建强红色村党组织、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完善村级治理机制、改善村容村貌等大张旗鼓展开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7月11日,区委常委会又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陈策楼村根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聘请湖北大学专业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先后整合项目资金近千万元,对红色经典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打造,不断提档升级;完善“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级自治组织,以聚星文化长廊、“户外党校”、“聚星之家”为平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陈潭秋故事”宣讲活动;创作排演了湖北大鼓、黄梅戏小戏小品、曲艺快板、舞台剧,培养了6名小小红色讲解员,结合建党100周年编纂出版陈潭秋相关文献、画册,邀请区“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了8期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教育培训。

    陈策楼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他们将整治村庄环境结合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沿村庄、道路栽植各类景观林木,铺设绿化草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91.3。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64盏,硬化8000米通村通组道路,自然湾内全部亮化。优化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建起服务大厅、文化大院、图书馆、卫生室、电商平台、百姓大舞台,建成全民健身广场和文化广场,各小组也有休闲小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公共设施全民共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 7月21日,在中组部、中央网信办共同举办的“走进红色美丽村庄”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中,新华网、国际在线、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人民论坛网等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对该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成果进行了宣传展示,通过图文、短视频、全景、航拍媒体手段进行采访报道,用镜头寻访红色印记,用笔墨传播红色文化,生动讲述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烈士的红色故事;全面展示黄州区着力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的经验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全景记录陈策楼村弘扬“潭秋精神”,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思路,建强战斗堡垒、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新变化。“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尽风光入眼来。”央媒大伽纷纷走进陈策楼村,移步换景,精彩纷呈,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村的巨变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

    传承红色基因 激活绿色发展强劲推动力

    革命先烈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是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事业的精神灯塔,它的万丈光芒照耀着亿万人民走向光明的前途,也指引着陈策楼人昂首阔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谱写了村庄建设和全面振兴发展的辉煌新篇章。

    首先,该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头雁效应”,健全基层治理网络。陈策楼村成立以村民小组、自然塆、经济合作组织为单元的党小组,选优配强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长,建立覆盖全村和各特色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同时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充分依照村情村况制订村规民约,强化“五治融合”,即发挥“乡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创新建立和完善五级乡村治理组织网络,形成多元共治、村民自治格局。

    其次,积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近年来,他们紧紧围绕传承“潭秋精神”,创新探索“聚星之家”垸组党建模式,推行“一个塆组、一个党小组、一个理事会、一个活动阵地”的工作思路,以“党员活动在塆组、产业发展在塆组、文化融入在塆组、参与治理在塆组、示范在塆组、为民服务在塆组”为主要内容,切实满足村民的各种需求,夯实以服务发展为核心的功能型党组织建设。施行“五个党员”责任制,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提高党员责任感和荣誉感。主动包联农户,每人联系10户群众,“群众有呼、我必有应”,主动给塆组群众跑跑腿、办实事,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化成具体行动,正是“小事不出塆组,大事不出村镇”。

    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的情势之下,他们守护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坚决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伟大的革命实践生成伟大的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勇担使命、艰苦奋斗的实践动力,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陈策楼村在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运用丰厚红色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索。守好红色文化,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现在的陈潭秋故居为原黄冈县政府于1980年仿原貌复建。40多年来,该馆经过不断扩建,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内有故居、陈策楼、《陈潭秋生平事迹展》展馆、铜像广场、宣誓广场、廉政教育馆等完整建筑陈列。

    陈潭秋及其家人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始终激励着陈策楼人,这些红色建筑的一砖一瓦都凝练着村民们的深情。陈国安是中共一大代表、革命烈士陈潭秋同志的后辈。他曾经为支持政府恢复重建陈潭秋故居积极捐资捐物,并且为制作陈潭秋烈士铜像来回奔走。陈国安老人今年78岁,面容清癯,神采矍铄。他1981年10月1月正式在陈潭秋故居工作,已义务讲解陈潭秋事迹40年,他信心满满表示还将继续讲好“潭秋故事”和传承“潭秋精神”。

    为使革命故事讲述准确详实,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深刻领会新时代的“潭秋精神”,陈策楼村一方面组织党史、革命史专家团队对陈策楼红色革命精神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创作出《丰骨,陈潭秋画传》、红色舞蹈剧《曙光》,红色情景剧《我们的季节》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密切联系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通过定期组织“红五月”青少年祭英烈、清明公祭人民英雄等丰富活动载体,真正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融合发展。陈策楼村围绕培育和打造“红色故里,绿色家园”品牌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村庄布局和资源,依次建设“紫气东来”“山丹丹红”“金秀大地”“绿竹坚强”“八月桂花”等“五彩村落”。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为中心,修建环形旅游公路、澄潭公园,修建百姓舞台及3000平方米的体育健身广场等,再通过打造景观,以红梅路串联起故居纪念馆、黄州区廉政教育基地等将红色文化融入绿色环境,以“绿色”承载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将陈潭秋故居红色旅游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让人们在乡村山林之中,感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气韵。

    他们点燃“红色引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陈策楼村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经济底子薄、群众收入增长慢。于是,积极深入推进三产融合,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蓄能,成为干部群众共识。近年来,他们以村属固定资产为资本,探索与大型旅游公司合作发展新型旅游产品,积极推进村属企业提档升级,加强红色棉纺商标、产品等研发力度,培育红色旅游文创衍生产品。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村庄建设相契合,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依托丰富的湖塘水资源和已初具规模、四季生态采摘的桃、李、柑、桔,推进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和水面休闲渔业旅游等相融互促。深入推进村民联合、村企联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业田园综合体,借助红色优势,建设优质水产养殖基地460亩、无公害认证林果基地面积300余亩,发展新农事体验观光经济,带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深化改革原有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产,鼓励支持能人创业。村里先后引入雅比织造车间、浩宇棉纺厂、虹鑫毛巾厂,通过技术改造和强化市场营销,积极推进企业提档升级,为集体经济注入全新活力,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市区,吸纳280多名村民就业,年产值5000万元,每年实现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走进陈策楼村,只见绿树掩映,白墙黛瓦,碧池如画,藕熟菱脆,瓜果飘香。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无比整洁宽阔,并向田间地头延伸……

    热心扶持贫困家庭和激发科技带头人的带动效应,形成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陈志高老人是陈策楼村三组人,现年80岁,是该镇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能手。2011年,陈志高是第一批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代表,承包了2亩地就投入种植,认真学习技术并严格按照生态种植方法,葡萄第一年就挂了果,他种植葡萄快10年了,如今每年获得32000元以上的收入。

    走进绿意盎然、生机蓬勃的葡萄种植园,陈志高老人正在跟周边农户、游客分享种植心得,深有感慨:“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起来才算幸福!”先富起来的陈志高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周边的乡亲服务,主动帮助他们订购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传授成功经验,在他的帮助下,附近的乡亲们也陆续种上了葡萄,让他们改善了生活,慢慢走上了致富路。随着葡萄收益越来越高,他们深感“生活越来越好!”

    “一花独放不是春,要看百花齐放。”一组村民魏长安,生于1957年,1994年担任村小组长至今,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魏长安积极参加村里举办的科技讲座,努力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5年,他在承包的80亩山地中栽种了优质桃子、李子等果树,还承包了精养鱼池15亩,养殖花白鲢、草鱼、鳊鱼、青鱼等水产品。现在魏长安家庭人平收入达到4万多元。“共产党员不能只管自己富。”致富后的魏长安毅然将丰富的水果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主动传授给大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鼓励贫困户王新民承包了15亩山地发展林果、承包13亩鱼池养鱼。魏长安指导王新民种养技术,抽时间帮助他剪枝、嫁接,防治病虫,使王新民家庭年增收2多万元。先富带后富,大家一起富。他所在的村民小组2018年实现整组脱贫。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吉林省“乡村振兴 万人圆梦”工程在莲花山正式启动(组图)
·下一篇:无
·吉林省“乡村振兴 万人圆梦”工程在莲花山正式启动(组图)
·智慧乡村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愿景——写在智慧乡村研究院成立两周年之际
·四川华蓥:靠吃“旅游饭”富起来的凉水井村(图)
·特稿: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功典型刘现庄之路一一白利国村支书兼村主任访谈录(组图)
·特稿:乡村振兴的刘现庄“路径”(组图)
·红色头条: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如何当好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组图)
·特稿:从江:百香果基地军民除草忙 助产业增收促乡村振兴(组图)
·中央党校:帮助大关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组图)
·河南安阳林州:打造红色研学新引擎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广西国资国企乡村振兴农产品流通研学基地成立
乡村振兴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乡村振兴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