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振雄风留浩气,兔迎盛世启新程。2023年,癸卯兔年。兔,象征祥瑞,代表着美好和智慧。值此喜迎智慧乡村研究院成立两周年之际,回望智慧乡村的建设实践,展望智慧乡村的未来愿景,分享喜悦,充满期待,可谓“智慧乡村又春风,今日花胜去年红”。以《中国食品报》2022年11月15日头版头条《智慧乡村让乡村振兴有“质”更有“智”》和2023年4月18日第5版头条《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以及2023年4月26日应邀加入乡村振兴产业生态联盟为标志,智慧乡村的研究者、建设者、领航者——智慧乡村研究院正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智慧乡村,是什么——概念与特征
2022年11月15日,《中国食品报》记者高娇娣曾对笔者进行了专访,并以《智慧乡村让乡村振兴有“质”更有“智”》为题在其头版头条上刊发。笔者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处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关口,契合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两年,智慧乡村建设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AI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智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智慧乡村建设就是要用网络联通世界,用科技填平城乡差距,实现资源互补。智慧乡村是指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设以乡村数智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乡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乡村产业科技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生活智慧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大火的数字乡村相比,智慧乡村不仅强调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更是一种全面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形态,可以说是数字乡村的升级版。通过推进以“5G+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乡村建设,可以实现各类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切实让人们享受到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管理带来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有“质”更有“智”。智慧乡村呈现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空间形态。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地域性的隔阂,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分散化布局,通过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相连接。传统乡村单一的社会空间结构不再适应创客者的需求,未来乡村互联网的工作环境呈现“创客+产业+互联网”休闲化特征,工作环境、休闲空间和宜居空间边界发生模糊,将出现紧密联系的复合形态。二是互动体验。互联网时代的“参与互动”将极大地调动人们多种意义感官,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乡村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不再停留在走马观花,丰富的互动参与给参观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也为儿童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三是融合功能。“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精神核心内涵,新的产业将呈现新的业态需求,以乡村农业生产、交通和居住三大传统空间为基础,在智慧乡村规划结构中纳入旅游休闲、创客物流和农田观光等新兴功能,打造产业复合、游居完备的乡村功能型融合模式。四是智慧应用。智慧乡村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层+智慧应用层”。基础建设层:首先是电网的建设,然后是通讯网络和物联网,最后有条件的建设数据平台。智慧应用层:重点打造“产业、生态、乡风、治理、民生”五大智慧应用系统。智慧乡村就是将信息化渗透到乡村的方方面面,核心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更在于智慧的应用,从应用层面获取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移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吴越菲(社会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也曾提出乡村的数字化未来就是智慧乡村。对乡村而言,新时代的乡村数字治理,当然不仅仅是数字化信息治理,更应该是数字化智慧治理。技术的使用是创造智慧乡村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与“智慧”之间并不能简单等同,两者具有差异的内涵:第一,智慧乡村不仅仅是技术乡村,它并非局限于通过技术使用来提升科层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涉及通过发挥技术的使动作用来发展交互性的社群。“智慧”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需要一步考虑整体性的多维标准。第二,技术不是“智慧”的目标,智慧乡村借助于技术媒介来挖掘和活化乡村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和地方优势,从而解决乡村问题、提升乡村生活水平。第三,智慧以“人”为中心,在技术化建设中植入了人类社会规范性的价值和目标导向,并且进一步突出了乡村发展的独特性、内生性、能动性和可及能力。第四,技术强调更新与换代,而“智慧”强调以知识创新和教育为基础,持续提升乡村的抗逆力、集约性和可持续性。
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指出: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信息化进程一般可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自2012年11月住建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住建部先后确定3批智慧城市试点(含专项试点),包括277个城市(区、县、镇)、13个扩大范围试点、41个专项试点。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应该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三化”融合、协同推进。按部就班地推进只能会造成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当前,为尽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国家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同时,也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措施,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步伐。
智慧乡村,为什么——背景与价值
2023年4月18日,《中国食品报》第5版头条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为题,再次刊发了记者专访稿。智慧乡村研究院院长李涛表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农村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但在各地城市争先瞄准智能化、智慧化的情况下,乡村数字化、网络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乡村振兴的产业瓶颈,治理赤字的实践窘境......乡村数字化的主要内涵是增强乡村与技术的联系。在此背景下,“技术化”与“智慧化”内在关联如何?数字技术的使用是否能够必然使乡村发展更加智慧?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又如何实现与“人”的智慧的深度结合?任何技术的使用并非是真空运作,而总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技术升级并不总是能带来乡村智慧的升级,集中地体现在有技术无创新、有信息无共享、有联系无合作等三个方面。智慧乡村超越了技术化和数字化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中介来推动乡村的福祉和繁荣。智慧乡村建设是基层党建的有力抓手,是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是村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阵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和必由之路。加快建设智慧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和《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确立的关键领域为基础,可以从社会、道德、自觉、抗逆力以及技术5个方面来引入“智慧”理念实现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衔接。其中,“技术”是工具和媒介,目标在于社会功能的提升、道德的进步、自觉意识的驱动以及抗逆力的培育。
社会维度上:“智慧”意味着高效运转的社会管理体系和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增强技术在设置、传递、监控服务传递方面的角色。主要涉及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乡村社区建设方面。创造高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升与乡村生活质量相关的教育、健康、卫生、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社会氛围与社会秩序等社会福祉,是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智慧性体现。公共管理的智慧性重点实践是探索电子政务、数字化的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以技术为媒介的跨部门合作。公共服务的智慧性重点是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服务传递机制、乡村服务产品开发以及服务可及性提升,改善乡村社会服务的供给和配适性。社区层面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建设技术增强型的社区。对内利用数字技术来维系人口外流背景下的乡村社会交往、加强本地社区的信息交换和社区治理参与、丰富乡村娱乐休闲生活;对外通过建立开放性的跨区域经济社会网络,加强信息交换和机会合作,链接乡村的发展资源。同时加快乡村地方附加值的创造和网络营销,推动乡村产业的新业态和新功能。
道德维度上:“智慧”意味着提升乡村数字化发展中的道德品质以及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数字乡村不仅需要与乡村社会过程配合,同时也需要与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以及民主与责任等重要的发展价值相融合。乡村数字化起源于对乡村发展边缘化和弱势的主动回应,而技术的无道德使用可能加深或带来新的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平等。为此,公平正义的乡村数字化应当赋于弱势群体保护道德的优先性,探索降低农村返贫、促进农民社会融入的技术增强手段。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为社会关系的交互性创造了可能,重点应当用于构建以扁平化、多向互动、责任赋予、动机激发为特点的乡村社会关系新形态。
自觉维度上:“智慧”突出人类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技术应用过程中自觉意识的主导以及过程性的反思性监控和策略性调整。“智慧乡村”不仅依赖于社会活化和道德规范,还依赖于内生或新内生发展视角、以“人”为中心以及知识—创新导向等自觉意识的觉醒。技术应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乡村发展中动员、挖掘、转化本地资产的价值,包括能够被发展所利用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内生或新内生发展视角强调在乡村数字化的过程中要与本地社会文化传统和地方性智慧结合。以“人”为中心意指自下而上地充分关注乡村居民的数字需求和数字使用,进一步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突出多元化和分流性的实践特点。对于存在技术弱势的村民,重点探索跨部门合作的智慧劳动力培育,重塑人的技术可行能力(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从而为乡村发展积累智慧资本。知识—创新导向作为“智慧乡村”最重要的核心内涵之一,意指乡村数字化不能停留在技术化的初级阶段,真正提升乡村发展竞争力的是技术背后对知识—创新驱动的自觉意识。“智慧乡村”建立在一系列以知识—创新驱动的发展活动上,通过更好地利用知识和创新来获取新的数字技术、资源和机会,从而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乡村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寻找创新路径。创新必须建立在真实生活之上,并与真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发挥技术的带动作用,使乡村社群能够形成知识教育为先的发展氛围和创新驱动的集体意识。
抗逆力维度上:“智慧”意味着乡村发展在技术的加持下实现社区的维持和更新,为社区未来规划新发展路径。智慧乡村一定是具有抗逆力的乡村,具备高度的可行能力来适应和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不确定的风险,从而维持和生产一个“健康的农村社区”。乡村的抗逆力包括应对突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调节性行动以及面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持续社会学习。在环境适应方面,除了为乡村搭建跨地区的信息交换网络之外,重点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推进基于不同情境的互联网交互体验和模拟角色扮演,并完善乡村社会发展的信息追踪体系和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系统;在调节性行动方面,通过技术来增强乡村在突发事件方面的危机响应能力、组织化流程和快速科学的领导决策;在学习增强方面,通过预期压力感知、“预防性处置训练”以及相关知识、态度、技能、行为能力的教育培训来增强社区应对问题的抗逆力。社会学习并非局限于技术学习,也可以通过技术平台来获取跨地域学习资源、接受预防性的模拟训练。
技术维度上:“智慧”意味着增强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和受益程度。一方面,数字技术本身需要得到活化,尤其在技术的可及性和普及性方面需要得到社会面多主体的共同增强,通过促成国家—市场—社会的跨部门合作来进一步实现乡村居民在技术使用上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技术应当被农村居民所使用,只有切实被农村居民使用,才有可能真正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因此智慧乡村建设也是打破人们对信息技术获取壁垒的过程。同时,技术活化应当内在地包含技术对自身进行监控的内容,反思性地监控乡村技术应用中的难点和风险点,从而进行技术使用程度和方式上的调整。另一方面,技术维度上的“智慧”还体现在创新使用与乡村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相匹配的技术类型。中国城乡之间的既存差异迫使乡村数字化必然要考虑特殊的乡村地方条件以及与乡村社会运转之间的配适性。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新型种植养殖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可以与数字化技术之间探索贯通和联合运用的路径。乡村发展中的技术运用应当时刻服务于乡村资本的转化,比如使乡村社区能够从文化商品、活动和参与中获得收益,获得物质和象征的价值。这既包括有形的文化(比如旅游景点、建筑、社区外观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比如故事、传统、共享的传统价值)。
智慧乡村,做什么——领域与愿景
2023年4月25日至27日,应中国乡建院彭涛院长的邀请,智慧乡村研究院高度重视并安排组团参加在河南信阳郝堂举行的乡村振兴产业生态联盟成立大会暨第59期乡村复兴讲坛。智慧乡村研究院一跃挤身为乡村振兴产业生态联盟40多家成员单位之一。联盟聚集乡村建设领域优质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链条集成服务,改变过去各自单打独斗的低效局面,实现信息共融、资源共享、经验共鉴、技术共研、传播共频,品牌共创,共同搭建多元化、多层次、多业态的合作平台,必将提升乡村振兴的综合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产业生态联盟理事单位,智慧乡村研究院享有联盟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未来30年,乡村发展的大趋势——智慧乡村,面临的是全国范围内691510个行政村的挑战与机遇。261.7万个自然村落遍布于34个省级(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282个地级市含15个副省级城市,18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61个县级,44821个乡级行政区域。智慧乡村建设是一个有始无终且旷日持久的的复杂系统工程。新时期全面推进智慧乡村建设,需在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县域为单位,加强整体规划设计。现阶段,建设智慧乡村主要应用:一是乡村产业领域。在产业上,智慧乡村主要应用在乡村旅游、电商新业态等方面。乡村产业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推进“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精准有机智慧农业转型,根据自身禀赋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新业态等现代多元化产业,推进仓储物流高水平发展,将农业农村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农产品销售等过程数字化,使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使乡村百姓适应经济竞争环境,获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红利。二是公共服务领域。智慧乡村建设应用在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是提供技术服务培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推进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乡村地区延伸,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提供农技服务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弥补城乡“数字鸿沟”。三是绿色农村领域。智慧乡村建设应用在绿色农村领域,主要体现在加强农业与人居环境监测。绿色农村建设主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人居环境监测,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人民居住环境整治和绿色发展。四是乡村治理领域。智慧乡村可以聚焦平安乡村、智慧党建、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通过物联化、智能化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打造平安乡村。推动互联网+党建,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下沉到乡村,让乡村百姓实现“最多跑一次”。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条件与发展需求,在智慧乡村建设实践中选择了不同的建设重点与内容,开启了智慧乡村建设的新实践。如上海市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北京市平谷区西柏店村“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项目、广州智慧乡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山东移动“智慧乡村”项目、湖北省鄂州市胡桥村“智慧乡村”项目、安徽“智慧云村”物联网项目、重庆有线和腾讯公司合作建设的智慧乡村等。
智慧乡村研究院以让农业兴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为中心任务,致力于构建地方特色的智慧乡村应用体系。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调研发现,农村的职能部门依然不少,仍有信息孤岛;业务管理软件不足;大数据平台支撑不够,农民办事难以满足需求;党务、村务、三资公开不够,监管不力,产生腐败隐患。农民、农民企业、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经营不够规范,需要强化专业管理支撑;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广,农产品滞留现象时有发生;众多乡村还不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条件;对市场把控不够精准,科学指导和价格行情预测有待加强,谷贱伤农,增产难增收。农民种植技术落伍,土地权属信息不清晰,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规模经营;土壤老化严重,缺乏科学配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有效推广应用不到位。所以,综合在一个价值互联网平台上,打造三个支撑即政务、商务、农务三大板块,塑造一个自治管理中心,汇聚多个智慧应用,创新实践品牌,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第一步,建设一中心,即智慧乡村的自治管理中心(DAO)。乡村的管理,除了法治和德治,还得留给原住民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治管理,还权给农民。通过价值互联网平台,每个村子都可以创建自己的DAO,提供一个平台来运行DAO和应用程序,并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管辖机构来解决DAO之间的冲突。上户口、办社保、办护照……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与行政审批机关打交道。智慧乡村研究院集成政务办理、生活服务、社交娱乐等信息服务功能,研发建成“智慧民生”(一体机),现已在全国范围推广,村民只需实名登录,即可随时随地用手机获取信息和办理业务。让村民“e点通”,成为政府与民生之间的连接器。
第二步,汇聚多个智慧应用。多个应用包括智慧+党建、智慧+产业、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帮扶等等。挖掘智慧乡村建设需求,既要满足食品安全、产业发展、村民互动等硬性的信息化需求,又要挖掘智慧乡村建设带来的文化、环保等软环境的改变。如一个村通过部署村务管理摄像头,不仅在村务安防方面起到作用,同时可规范农民随处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改善人居环境,规范垃圾分类,有利于创造一个更文明的乡村环境。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全国闻名的蔬菜大县,智慧乡村研究院成功打造出智慧乡村“一县一特色”版App“智慧饶阳”,推动建立“10+1+1000”“智慧金融”,即每10万元政府增信贷款,至少带动1名农户实现年增收1000元以上。由“智慧金融”→“智慧农业”→“智慧党建”→“智慧饶阳”,通过数智力量,助力饶阳打造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功入选“中国改革50典型案例”,中央媒体予以宣传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