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开始学医,就不想当某科的什么家,而是要做一个全科包括疑难杂症在内的临床中医。” 郑军回答。
在我印象中,多年中医下来,郑军似乎什么都懂,什么病都会看。郑军不无自豪地说:“人为整体,放眼全科,举重若轻。”他讲了一个病例:2020年春,青岛王世军,65岁,急性骨髓白血病,西医宣判“活不过7天”;儿子是北大研究生,设法众筹救人;导师赖教授极力推介,让郑军中医来治。因为“疫控”,郑军采用远程接诊;开出处方,江阴抓药,速递青岛;收诊费500元,药费1131元。2个月过去,研究生儿子电告:“郑医师,我爸喝了你的药,活得好好的。”郑军回话:“好,只要好,那就好。”
2020年4月26日晚上7点整,我与郑军的视频电话采访继续。话题是:“你认为,当个能看好病的中医,最最主要的是什么?”
电话那头的郑军不加思索,接口回答:“两个字,守正。”
“守正!”我肃然。
郑军解释:中医讲的这个“正”,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医的哲学思想,正确皈依中医的医学体系。中医的理论,犹如亘古不变的江河;中医的规律,就像笑看秦时明月汉时光;中医之“象”之“理”,就像一盏不灭的灯,映照在永远的中医之道。
在向郑军请教“如何守正”时,他继续发挥自已的感想。他说,中国中医博大精深早已成为千年共识;中医医家灿若星辰,各走一边自成一派也成常态。但,有的医家却走“偏”了,开口闭口“偏方”,自我标榜“正方”,实质名不符实、徒有其名,让人殆笑大方;因而,亟待“纠偏归正”。郑军又说:应该肯定,中医积淀千年,有许多偏方经方是十分有用的;但有些“偏”方,却真是“不知其所以然、说不出来龙去脉、道理不完整不透彻,甚至是牵强附会的。”
郑军没有“偏方”,但看过“千家妙方”。他缓缓地说,这是一个很让人沮丧的阅读过程,看了五花八门的妙方,竟然找不到路径,弄不清体系,坠入迷失方向的十字路口。忽然觉得,纵然偏方最好,总是偶得而已;偏方只是一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枝一杈一叶,惟有追根溯源、归根入系,才能活力蓬勃、生机盎然。
郑军恪守不搞“偏方”。在他中医的征途上,铭刻“正道”路标,不被片言只语误导,不受断章取义束缚;而是从体系上、根本上去悟“道”,然后昂然走向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