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苗乡里的红色记忆
2020-06-02 09:19:02
作者:廖尚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气吞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从江西端金出发,先后经过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15个省,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层层重兵的围追堵截,在368天和行军中,有100天大多都是与敌人战斗。尽管这样,红军严明的军纪和统战爱民的情怀,所到之处,都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至今在黄平县仍然流传着红军长征经过苗乡时,模范遵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

    红军与谷陇苗族老人的故事

    1934年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大部队从台江施洞口渡过清水江,迅速向谷陇方向开拔而来。当时,正在街上赶场的谷陇青年刘祚成闻讯后,担心“红军来了要共产”“杀人越货”,就连忙回家叫上父母,草草收拾一些物品,逃往附近山上躲藏起来。刘祚成70多岁的祖母,因脚患风湿病不能行走,老人认为黄土已淹到颈子了,不再怕死。刘祚成与父母拗不过,就决定留下5岁的小妹在家陪伴祖母。

    当时刘家属于自耕农,家中犁耙、锄头、镰刀、粪箩等农具俱全。据刘祚成回忆,红军到达谷陇后,队伍前前后后在街上住了五个晚上。对于红军的到来,刘祚成一家担心这次可能又要遭殃了!他们回想十年前,滇军粮子(士兵)住在他家时,一个个凶神恶煞一般。家中的物件,他们不问一声就拿走。要是多说一句,就要挨骂挨打。红军来到他家时,刘祚成祖母与孙女还藏在房间里,不敢露面。红军发现祖孙躲在屋里后,就轻言细语地安慰她们,并说:“老婆婆,你们别怕,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为人民解除灾难的革命队伍,要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使大家都能过平等、幸福的生活。”祖母与孙女才放下心来与他们见面。红军进入刘家借宿后,对刘的祖母十分敬奉,炊事员每餐都给老人送来菜饭。一些红军战士见刘家的小女孩天真活泼,还经常逗她玩,并送给她铜元数枚和一小本石印的民歌,书中有各种民歌数百首。如:

    我今不讲你不知,共产主义没共妻。
    只要两人都情愿,自由结合配成的。
    红军原是子弟兵,为着穷人大翻身。
    土豪劣绅杀于净,军阀官僚一起平。

    红军离开后,刘祚成与父母才从山上火急火燎地回到家,见到祖母与小妹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祖母还端来一大碗红军留下的糯米饭分给大家吃,并高兴地说:“这几天,红军对我很好,每天早晚都送饭菜来给我吃,说话客客气气,只可他们有许多话我听不懂。这样好的军队,我活到70多岁,还是第一次见到!”

    红一方面军在谷陇的几天中,还在区公所门口砖墙上,张贴布告,同时用红土在墙上写:“活捉王家烈”,于中街王光厚家板壁上写:“打倒军阀官僚、土豪劣紳”,又在上街曾广禄家板壁上写:“红军是人民子弟兵”等多条大标语。

    红军还遗失一叠油印讲义在刘家,有标语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当时,刘祚成由于年轻无知,又听同学史道美(后被刘伯龙杀害)、史永富(后分配在鞍钢工作)说“国民党政府正在搜查红军的各种文件。”刘祚成只得把这些材料毁掉。

    谷陇落英屯有一老佃农叫屈杨垢里,终年辛勤耕作,生计安排并井有条,家中略有些存米,因受反动谣言影响,也逃到别处躲藏。红军到寨中住宿时就将其柜中大米购作军用。红军离开后,杨垢里回家察看,米柜已空,忽发现香炉下露出一纸角,移开香炉,将纸包取出,纸里包有二元大洋,并附有字条,写着:“老乡,我们向你家购买一挑大米作军用,照价付给光洋二元,望莫多心,以后我们与老乡们是会再相见的……”。杨垢里为感动,从中感到红军买卖公平和爱护穷人的革命精神。

    苗族后生随军西征

    1934年9月29~30日和1934年12月24~29日,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经过谷陇。

    红军第一次经过谷陇是任弼时、肖克和王震等人率领的红六军团西征到达这里。一九三四年农历八月下旬,稻基本收割归仓。9月29日下午,红军由平寨出发,经脚板坳、大寨进入谷陇街。赶场的人多是蛰处僻乡的苗族百姓,他们对外面的事道毫不知晓,忽见到许多背枪的军队突然来到街上,大家都感害怕,并四处逃散了。当时谷陇区长史永华见状后胆战心惊,不知所措,慌忙带领区丁向岩英电方向逃躲。红军在谷陇街扎营后,立即在区公所门前砖墙上张贴布告,布告中署有任弼时、王震、肖克的名字。同时用红土在砖墙上写“武装拥护苏维埃政权!”在下街杨光生家柜台壁上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中街潘成仁家门前板壁上写“打倒军阀官僚、土豪劣绅!”几条大字标语。

    红军在谷陇街侧沙坝头的一间破烂茅屋内,看到杨多贵(十八岁)母子二人浑身槛楼,家里一贫如洗。一位红军首长关切地对杨家母子说:“我们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专门打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领导穷人分田分地,是为大家都能过好日子的军队。”之后,首长就动员杨多贵参加红军。杨多贵在首长的开导、激励下,毅然表态志愿参加红军。杨大妈回想过去曾受国民党反动派空官兵的欺侮,那种凶恶的嘴脸与红军和霭可亲的态度截然相反,感到红军亲如家人,也同意儿子参加红军。首长很高兴,随即给杨大妈几块光洋作为生活补助(后因联系中断,杨多贵下落不明),第二天,杨多贵就跟随红军走了。此后,由于长征和打仗,杨多贵再也没有音讯。

    中央红军与百姓的鱼水之情

    1934年12月26日至31日,中央红军在黄平期间,坚定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分子,对贫苦老百姓关怀备至,并同老百姓拉家常,交朋友,同苗族同胞及苦难的贫苦农民亲如一家。

    黄平县城世代以教书为业的彭冠杰家,既无地产,也无商贾之资,工薪微薄,家境一般。红军攻打黄平前,彭家有力气的人都跑到乡下躲避,年迈的老母亲由于腿脚不便就留守在家。红军进城知道他家这一情况后,一位首长亲自上门安慰彭母说:“红军对教书先生是尊重的,应给予照顾。”当即送给彭冠杰母亲一件灰布上衣,一挑谷子。由于红军十分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分子,使许多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从红军身上看到了希望,如卢兴国、张梅钦等事后出走家门,北上寻找红军,参加了革命。

    红军与百姓休戚与共,息息相通,所到之处,体恤百姓,向沿途群众送粮、送衣、送糖、送药、送钱及日用品,生活在苦海中的黄平各族人民,从红军手中得到了无比的温暖。一天,几个红军战士进到四屏镇街上谭益科家,得知谭益科母亲有病时,马上找来医生帮看病给药吃。

    旧州镇上的杨大妈到女儿家回来,正好碰上红军驻扎在寨上,几个战士争先恐后给大妈挑女儿送来的东西。这一切,使大妈深深感到:这些兵与过去看到的大不相同了。大妈听说红军要在这里住几天才走,便无论如何要战士们搬进她家来住。杨大妈之所以让他们住进来,原有两种想法:一想听听战士们讲些世面上从没听到过的新鲜事,二是由于自己没生过儿子,想借此机会认一个干儿子。战士们了解到大妈的心事后,都相争着给她当干儿子。于是杨大妈认了一个叫杨再明的红军战士做干儿子。杨大妈得红军做干儿子,为了表达对亲人的一点心意,她就去把邻居几个大妈组织起来,给战士们洗衣服,补裤子,做鞋子。杨大妈的言行深深地感动着红军战士们,于是大家将凑出的3块银元悄悄放到杨大妈家碗柜里。当大妈送走红军亲人回家发现这3块银元时,感动得直掉眼泪,连忙找来一块布把银元小心包好放入衣柜里。此后,不管家里日子多么艰难也舍不得将红军送的这几块银元花掉。

    红军就餐“不差钱”

    红军在黄平期间,买卖公平,事事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买东西不让老百姓吃亏,不经老百姓同意,绝不强买,与国民党匪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受老百姓的拥护,老百姓对红军严明的纪律赞不绝口。

    红军即将到谷陇之前,乡、保长和有钱人就到处说红军的坏话,弄得人心惶惶。除了少数大胆的人外,大多数人都拖儿带女跑上山去躲避。当时谷陇大寨的苗族贫民雷垢沙没有跑。红军来后,一些住在他家。战士们要他家的油点灯,要酒擦伤口,都公平地付钱。雷垢沙不收钱红军就不要东西。晚上,红军同雷垢沙交谈,讲了“红军是工农的队伍,专门打富济贫,以后还要分田分地给贫苦农民”等革命道理,雷垢沙深受感动。第二天,天还没亮雷垢沙就起来,把家里喂的两只母鸡杀来招待红军。红军首长知道后,硬拿两块银元给雷垢沙,他推辞不下,只得收下。

    黄平县城飞云崖旁边的东坡街过去是湘黔驿道的必经之地,过去国民党军队经常路过这里,他们逢屋就钻,见饭就吃,不但分文不给老百姓,稍不顺意还对群众拳打脚踢。街上有个叫常素荣的妇女在家开起一个客栈,靠接待来往的客商维持生计。1934年12月26日,红军从施秉来到东坡时正好是中午。常素荣想跑也来不及了,况且6升(24斤)米刚上在甑里,只好听天由命了。谁知红军到后,个个和蔼可亲,规规矩矩,不乱拿群众一针一线。原先她还以为这6升米饭是白为这些当兵的煮了。可是出甑后,红军动也没有动。一个红军首长知道她家是歇客卖饭的,就走上前来和气地向她买饭。由于心里有些害怕,常素荣打的饭,都比往常的多。红军首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他得知常素荣煮的是6升米的饭时,估计所收的钱才够买4升米。为了不让常素荣吃亏,就主动开了8升米的钱,多的两升就作为柴火和劳工费。红军的行动,真是出人意料,使常素荣久久不忘,逢人便说红军好。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广积庵妈妈
·下一篇:无
·特稿:只有中医才有资格解决糖尿病的难题
·特稿:广积庵妈妈
·特稿:杨铁城——冀中回民支队的早期领导人(图)
·特稿:“信仰与责任”不忘初心为人民暨电影《红军沟的故事》历史研究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海陆丰,93年前的“红色首都”(组图)
·特稿:难忘的题词 永恒的动力——重温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伟大题词有感
·特稿:一次难忘的“虎口脱险”
·特稿:抗日志士李秋岳在延寿(组图)
·特稿:海纪馆开展“面面俱到 塑造梦想”六一研学活动(组图)
·特稿: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精神(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苗乡里的红色记忆
特稿:只有中医才有资格解决糖尿病的难题
致社会各界、校友、家长的感谢信(图)
胡华军:广积庵妈妈
特稿:广积庵妈妈
《绽放》雪石先生作品空中朗诵会圆满完成!由北京五
通过疫情教育 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
“庆六一·海棠情公益讲堂”开讲啦(组图)
红色头条-刘润为:保卫劳动者的文化主人地位(组图)
张世永:讲好企业故事,是《中外企业文化》的责任与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