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大家知道: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是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重要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既体现了浓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为民担当,更彰显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也是这次全国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鲜明特征。笔者作为潍坊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成员、党史国史宣讲队副队长,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副团长,我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切实把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关心下一代各项工作中去。要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根本任务。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组织“党史国史宣讲队”讲好我们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生动故事,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涵要义,坚定“四个自信”,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疫情对在校学生、青年职工的影响,找准切入点,发动“五老”和社会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心理疏导和科学家教,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更好地成长成才。
今天,根据青州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党史国史宣讲队的宣讲计划,我来贵校给大家讲课,我宣讲的题目是《通过疫情教育 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579万例。目前全球有6个国家累计确诊数超过20万,除美国外,还有巴西、俄罗斯、西班牙、英国和意大利,巴西累计确诊病例超41万。此外,法国、德国、土耳其、印度、伊朗和秘鲁,确诊病例数均超过10万例。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已经突破174万例、死亡人数超过10.2万。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也正在改变着人的思维。
农村人有句俗语叫“丰年不忘艰年苦”,意思是在丰收的年景还要想到到了灾年怎么办。我们的国家,如果不是发展得这么强大,如果没有充分的物资储备和应对灾情的能力,今天的抗击疫情会有这样的结果吗?生命重于泰山,人世间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正是为了抢救千万人的生命,党中央才下那么大的决心,举全国之力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更可歌可泣的是,有千千万白衣战士舍生忘死,赌自己的命去换别人的命。还有无数的人,他们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积极为疫区捐钱捐物,在大灾面前,他们视金钱如粪土,彰显了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如果说十七年前的那场非典疫情还没有被惊醒,那么今天这场全国人民共同参入的抗疫情的战争,一定会告诉我们许多许多。愿那些整天想着以各种名目和手段敛财的人,愿那些执迷不悟的拜金者,收起你的私欲吧!在灾难来临的时候,金钱将变得毫无价值。生命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懂得个人的生命又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从这次中国战“疫”行动中,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青少年的未来始终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同志勉励青年学子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这是一个崇尚青春理想、鼓励青春奋斗的时代,学校的大多数青少年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小角色,认为雄心壮志距离自己太遥远。心中有理想,有目标,有天空大海,才会从容自信、眼光长远、格局广阔、情系苍生、心怀天下。相信未来,你一定会拥有一个壮阔的舞台,不一样的人生。
(一)爱国:中国精神之魂
每天起床我们都会被一串串跳动的数字牵动,被一幕幕深情厚爱的画面感动、为一个个抗“疫”刷新的记录震惊、为一项项高效有力的举措赞叹、为一步步真实艰难的胜利欣喜。
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请战驰援武汉湖北与一线医护战士夜以继日奋力抗击疫情;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助力抗击;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落实到户、精准到人;抗击过程信息透明公开、准备充分细致、预防诊疗科学、保障及时有力;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奉献。……我们看到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斗争。
通过这些爱国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政府强大的执政能力,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看到的是临危不惧、英勇善战的群体英雄,还有一个齐心协力、战无不胜的民族。我们无法尽数有多少英雄的画面,但我们知道它们都在诠释中国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制度、中国实力、中国精神、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就如网上流传的那句话: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有的青少年学生,其实多数人也是一样,在和平静好的岁月里,对于自己和国家的关系,感觉不到或者说感觉不那么强烈。越是身处国外或是身处国际交往的境遇中、越是在身处灾难和战争中,爱国则以一种本能的形态呈现出来。疫情教会我们的爱国到底爱什么?就是爱我们通过疫情看到、理解到的超越个体和集体的国家的每一个维度,可能包括了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的领导、伟大的民族和人民、让人服膺的精神或者其他什么,这都是我们所爱之国。脱离出疫情的语境,爱国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上每个维度,可概括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灿烂的文化、爱国家。同时,爱国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爱国的内容不尽相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就是当今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这样的爱国主义才会更鲜活、更真实。
(二)生命:人与社会发展之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很可能源于一些人杀食野生动物。非洲的埃博拉病毒、2003年的非典,都是因捕食野生动物而致。一部分狂妄自大、无知无畏的人,无视野生动物生命的存在。人类是渺小的,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尊重人类以外的生命,要保护生态的平衡。
面对那些狂妄的征服、攫取和破坏生态的行为,我们不禁想起恩格斯对人们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维护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平衡,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归根到底就是要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身。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体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之间平等协调和相互依存的真理,才能闪耀着光辉。
疫情教会我们从关注生命到关注生态,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保护人类生命以外的庞大的生命系统,即生态。何为生态?简单说就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或者说是生命的现实状态。生态平衡的基本含义,就是各种生命体之间共生共荣的理想状态。在实践中我们反对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地球文明得到了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实现。有了这样基本的意识,再理解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则有了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当前,保护生态平衡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尊重生命是疫情教会我们的重要一课,但这一课不仅教会我们关注寿命和健康,更让我们反思生命的质量和意义。那么如何珍爱和提升生命?我们就要认识到,生命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生命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而社会属性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每个人都从零不断拓展增加;生命的精神属性,构成了生命的意义,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所说的关于认知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教育,就不仅是保护好我们的血肉之躯,还要在实践中学好本领、提升修养素质,树立正确三观,厚植情怀,敢于担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新时代中放飞青春梦想,从而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和意义。
(三)责任:人存在之使命
在疫情中,我们每天见识和见证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物故事。看到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及他们的团队,看到夜以继日、不计报酬的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看到最美的逆行者群体,看到无数辛勤工作的基层干部和公安干警,看到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和各界爱心人士,还看到中国建筑、国家电网、阿里云、京东等等中国企业群体都在各自努力又协同作战,都在诠释个人与国家、集体与国家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不是别的,其实就是社会责任。
通过疫情我们感受到的社会责任更直接、更真切、更热烈。我们看到的每个壮举都包含着爱心,但更意味着责任。有了大爱和责任,我们也就有了打赢这场阻击战、保卫战的信心和底气,战胜疫情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责任之于每个人具有必然性,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每个人必然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责任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说明人承担责任是必然的,社会责任无法避免也不能代替。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时,再次特别强调了党员干部的责任之心,党员干部要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我们在疫情中,就是要学会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轻信谣言,服从管理,勇于担当、知行合一,乐于奉献、积极传播正能量、做好防控,实干兴邦,为打赢这场“战疫”承担起我们的责任。疫情之外,直面和增强社会责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来说依然是人生必修课,必须学会社会担当,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四)规则:自由之第一条件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没有人是局外人。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明确和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凝心聚力、科学施策,上下同心、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我们作为全国的另一个战场的战士,都要遵守疫情防抗的总体部署和身边的具体管理安排。守规则,是我们战胜病毒的有效有力的、基本的底线要求。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为了严格控制疫情蔓延,全国人民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全国上下同心,统一步调,就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的,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和决心让他感到震惊。规则意识,让我们在心里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界线,这条界线划分出了什么是该做和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和不可以做的,成为我们行为的内在约束。但遗憾的是,我们也看到少数无知无畏的人,无视规则,不守规矩,心存侥幸,失去理性,不听劝阻、更有人恶意造谣传谣,这是让人气愤和痛心的事。22日,中央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对于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严惩。无以规矩,不成方圆。WHO考察组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是目前知道的和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守规则。
规则不仅体现在疫情中,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规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树立规则意识,是对人的一种本质要求。因为,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人们活动的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无视规则,没有理性,不守规矩,社会就会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中国自古就有“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诫语。社会中的规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共识、公约、规范、道德、制度、法律,它们都对人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因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五)习惯:值得长期坚守
一次疫情,更是一场大考。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沉重的健康公开课。分餐制、勤洗手、多锻炼……那些我们用伤痛得出的理念共识和行为习惯,值得长期坚守。
1.从“多加一双筷子”做起
避免聚集性传播,分餐制再度引发关注。共吃一盘菜,这或许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毫不起眼的日常,但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可能带来传染性疾病的聚集性传播。
八成受访者认为推行公筷公勺制、分餐制很有必要。北京、广东等多地提出推行公筷公勺、推广分餐制倡议,获得民众的积极响应。
六成受访者表示在家吃饭还不习惯使用公筷公勺或实行分餐。对于传统上倾向于合餐的国人而言,分餐不习惯、显生分、太麻烦,配备公筷公勺或许相对更简单易行。这并不是见外的体现,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
九成受访者外出就餐会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夹菜方式,不少餐饮企业已经自发为食客配备公筷公勺,防范“病从口入”。
进门先洗手成“自觉动作”。“接触”是很多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保持手部卫生很关键。深圳市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百分之九十八点零六的市民在外出后回到家或饭前便后有立即洗手的习惯,洗手行为养成率较高。不仅勤洗手,还要会洗手。微博上“七步洗手法”的话题阅读量超千万,网民表示每次吃饭前都要按照“七步洗手法”认认真真洗手,还会在洗手的同时唱完两遍生日歌。
当下,有的省份还未正式开学复课,有的省份则进入“网络开学”阶段。面对“加长版”的假期,有必要改变一些地区防疫期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模式,增加居家劳动实践内容,注重网上学习与居家劳动实践有机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一些小区、村庄的封闭式管理,一些亲戚朋友的“隔离”状态,都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在这一特殊时期,青少年学生从居家的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在进行学科知识、体艺活动等远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的既有资源,进行适量、适合的居家劳动实践,将会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适当的居家劳动,青少年学生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包括疫情防控知识在内的个人卫生知识,建立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精神。
在青少年学生居家劳动实践中,老师和家长应注重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全国战“疫”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事迹,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科研工作者,为抗疫做好物资保障的生产者、运输司机、快递小哥,日夜值守的社区基层工作者、网格员等等,他们用特别时期的特别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奉献之歌。引导青少年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形成对劳动者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悟之意,有利于为青少年学生铺就积极向上的人生“底色”。
居家劳动实践,应注重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家制宜、就家取材,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居家整理劳动、家庭餐饮劳动、家庭绿植养护劳动、家庭手工制作劳动、家居环境改造劳动等。据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课题组2019年对全国3390位家长的调查,小学生一、二年级周一至周五平均家务劳动时间约为17.33分钟,三至六年级约为17.49分钟,初中生约为17.02分钟。这说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不足。因此,充分利用居家时机,努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居家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劳动自立、劳动自强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居家劳动实践中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劳动安全,强化居家劳动实践中的感悟、探究与创造,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处处有学问,要注意启示青少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安全劳动、创造劳动,以促进体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居家学习期间,倡导青少年学生基于家庭环境,结合疫情防控知识学习和实施要求,进行力所能及的居家劳动实践,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防疫抗病能力,又能培养美德,塑造习惯。这对于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可行。
2.解锁居家生活“潮姿势”
回归健康生活方式,拉近与家人的距离。在这段与家人相聚的时光里,一起锻炼、一起读书、一起游戏,家庭氛围越来越好。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一点九的青年近期会培养更多和父母的共同爱好。
亲子居家健身,爱与健康同在。不少健身类App为了让那些宅在家里要带娃的家庭尽情享受亲子时光,推出了亲子健身教学,让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增强体质的同时,可以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简便易行的居家健身方法得以推广,瑜伽、平板支撑、举哑铃等占用场地小的运动受到广泛欢迎。短视频平台上,“宅家也爱做运动”“客厅健身房”“居家健身小妙招”等话题,累计播放次数约30亿。各类热门的“初学”“零基础”课程让运动“小白”能够在家科学健身。受此影响,健身板、瑜伽垫、哑铃、体感游戏手柄等小型健身配套商品热销。
3.以“读”攻毒,越来越多的人重拾书本,汲取知识的力量。宅家期间,碎片时间被整合,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高质量阅读。在知乎热门话题“因为疫情待在家中的你们每天都在干什么?”中,有超六成回答称“看书”。极光大数据显示,2月底微信读书日活用户376万人,他们每日使用时长约70分钟,一天能阅读约2万字。其中医疗、疫情相关作品备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等图书搜索次数名列前茅。 前一阵在方舱医院读书的“清流哥”手里捧着的那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革命》走红网络,成为当时豆瓣读书榜的第一名。不少书友纷纷找来这本书,一起阅读。阅读为正处于恐惧紧张情绪的人们点亮“精神灯塔”。
足不出户“云看展”,一起“涨知识”。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欣赏到许多古今艺术瑰宝,来一场虚拟艺术之旅,给心灵“排毒”。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在内的8家知名博物馆近日集体开启直播,带领来自各地近千万网民“云看展”,还有不少博物馆利用5G、VR、360度全景等技术手段让网民享受身临其境逛博物馆的感受。
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节奏,但文明和发展的步伐不会被疫情打断。经此一“疫”,大家都意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关键时刻可能成为 “救命秘笈”。希望以此次疫情防控为起点,大家都能把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