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仁,1936年10月23日出生在重庆市壁山县八塘乡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早逝,他从小随祖父举家颠沛流离。建国初,他干过手工业活,1952年11月进102厂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上了中专和大学,毕业后回厂,分配到厂业余技术学校任教。曾任厂“七•二一大学”党支部书记、公司教育处处长等。1992年评为高级经济师。1993年4月调任公司职工大学校长。其参与的“青年监督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曾被评为“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技师后培训不可忽视》一文荣获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理论研究成果论文入选奖。1996年10月退休。
由工人成长为知识分子
1940年初,张忠仁的父亲因病去世,张忠仁便随祖父统领的大家庭生活。1943年开始在家乡念小学,1946年8月举家迁往重庆城区,1946年下半年休学在家,1947年至1949年12月念完了小学。1950年初,由于家庭人口较多,家中经济困难,他开始做手工业活,挣钱补贴家用。1952年11月进102厂【后更名重庆第二钢铁厂、重庆特殊钢厂、重庆特殊钢(集团)公司】当工人。
■ 1954年,青年团102厂二车间支部全体支委及小组长合影,前排左四为张忠仁
进厂后,张忠仁一边做工,一边参加工厂的业余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学完了初中的数、理、化和部分高中课程。1954年1月,他在工作的第一轧钢车间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更名为共青团),1955年5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按期转为正式党员。1958年9月经工厂推荐、学校笔试,被钢专校录取为中专学生,开始了新的一轮学校生活。1960年2月,由钢专校推荐,学院笔试,他被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录取为该院物理专修科学生,至1961年底毕业。
毕业回厂后,张忠仁被分配到厂业余技术学校任教,担任西安冶金学院设厂函授站辅导教师,从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教学工作,走上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讲台。1973年10月他被提拔为厂第三子弟小学( 该校附设初中部) 党支部书记。1975年7月调任厂“七•二一大学”党支部书记。1979年11月任公司教育处副处长,1983年12月任处长。1992年12月18日经重庆市专业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经济师。1993年4月调任公司职工大学校长。1995年9月退居二线,1996年10月退休。
■ 1955年第二钢铁厂轧钢车间青年监督员合影,前排左二为张忠仁
青年监督岗受到团中央表彰
在大干社会主义的1955年,张忠仁担任了车间团总支委员会的生产委员。车间成立了青年监督岗,专门对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不合理现象和不合理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当时,监督岗员发现钢锭在轧制成坯过程中,小头切去作废料的太多,按工艺规程规定,合金钢应切去2.5%,炭结钢应切去2%。为此,张忠仁他们的青年监督岗建议合金钢、炭结钢各减少切头废料0.5%,这样可多产0.5%的钢材。车间一位轧钢工长、一位技术员对他们这个建议十分支持,就照着监督岗的建议生产,没有发生任何质量问题。但是,质量监督部门却认为此举违犯了工艺规程,也就是违犯了工厂“大法”,导致车间领导直至工厂党委都不表态支持他们的建议。此时,工厂的总工程师对他们说:“规程是苏联专家定的,要修改规程必须经驻冶金部的苏联专家批准,你们只有进行试验,证明不影响质量,才能获得苏联专家同意。”经总工程师提醒,他们感到有了前进的方向,车间支持此事的技术员就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持续时间达半年之久,试验了500多次。经过科学分析,没有任何质量问题。他们将试验报告及资料报送冶金部。1956年初经驻冶金部苏联专家古林同志批示,同意他们修改工艺规程。这样一来,以当时年产1 5 万吨钢计算,其中合金钢占60%,炭结钢占40%,全年就可多产合金钢材450吨、炭结钢材300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他们这个青年监督岗也受到团中央表彰。
■ 1992年,四川省教委、省冶金厅检查职工大学后合影,前排左一为张忠仁
重视职工培训,撰写研究论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工厂的职工培训任务主要是进行“双补”,即补初高中文化和初级技术,他们公司在“双补”之后,不失时机地在职工中开展了中级技术工人培训。当时开展中级技术培训困难重重。没有教材,他们就组织技术人员编写;没有教师就由公司安排技术人员授课;没有学习时间, 就以业余为主、脱产学习为辅。由于措施有力,全公司的中级技术培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后经四川省确认,他们被评为全省率先开展中级技术培训的单位,他们的经验在全省推广。1986年张忠仁被评为“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