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灿,重庆市綦江县升平乡人,193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綦江县公安局协理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重庆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等。1992年离休,学习、研究马列毛理论,关注现实,思考未来。
王邦灿1932年4月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不足半岁父亲去世。祖孙三代三口人,靠祖母当保姆、母亲做裁缝度日,但她们仍送他读完了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日机轰炸,私立渝南中学迁至昇平场上兴办。后来才知道渝南中学校长李世璋是早期的共产党员(解放后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当时学校内民主进步空气浓厚,国民党反动言论没有市场。初中毕业时,班主任送王邦灿一本高尔基的《我的童年》,王看后产生了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作为一个14岁的少年,他从那时起就开始思考一生应该怎样度过。1947年上半年,他在国文课堂上听教师突然讲到:人类社会从来没有笔直地向前发展过,而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直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辩证的真理。这句话对他震撼很大,他决心研究课本外的真理。在进步同学的推介下,他在图书馆找到了一部苏联列昂诺夫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口气把它读完,初步懂得了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科学真理。后来又看了一本《为什么说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小册子,他从中懂得了只有参加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能到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伟大的使命,是青年应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为此牺牲也是值得自豪的。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这个信念,并身体力行。
后来王邦灿和一个革命烈士的儿子相约,去寻找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险些陷入在学校附近活动的反动会道门黑窝。直到1949年春天,比他高一年级的校友杨邦治根据他平时的表现找他谈话,他才知道党组织就在身边。杨邦治说他只有17岁,年龄不足18岁,因快毕业了,提前介绍他入党,并指示他要打入“中国平民教促进会”(原乡村建设派的改良组织,由美国出资在农村搞改良实验,企图以此来缓和农村阶级矛盾),发展贫苦农民入党,使地下党组织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 1956年綦江县第一届县委全体委员合影(前排左一为王邦灿)
王邦灿遵照党的指示,怀装中央的《中国土地改革法大纲》,顺利地考入“平教会”,在距县城十公里的一个村里,当一名“民教主任”,表面上替“平教会”做一些农村经济调查,组织农民识字班等,实际为党工作,先后发展9个农民和“平教会”工作人员入党。1949年8月他被任命为登瀛支部书记。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针对国民党的“共产共妻、杀人放火”的谣言,采取摆龙门阵和反问式等方法,向群众讲解和传播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穷人打天下的道理,使不少人消除了顾虑。后来,国民党为了在西南地区建立反共基地垂死挣扎,公布了一个所谓“西南地区农地减租法”,并委托“平教会”所在地区的工作人员为“农地减租”督办员。王邦灿决定发动“平教会”工作人员和农民,把假减租搞成真减租,监督地主和佃户在乡公所签下新租约。以致国民党罗广文兵团派人到乡公所要军粮,在乡公所召集的地主乡绅会上,一些地主叫苦说:今年租谷没有收上来,哪来谷子交军粮?
■ 1975年与妻子和儿女们
1949年11月下旬,王邦灿在家乡昇平眼见许多国民党兵沿途溃逃,感到解放军很快就会到了,就在11月27日跑到县城,迎接綦江县的解放。
1950年1月,王邦灿被任命为綦江三角区隆盛乡工作队长,带领青年学生和小学教员30多人,任务是宣传、征粮和剿匪。隆盛是全县最先发生土匪暴乱的地区,那天晚上12时,突然接到区委电话通知,命令他带领工作队连夜撤离隆盛乡。天还没亮,土匪包围了他们这个没有战斗经验的工作队,他们手牵手刚走出土匪的包围圈,就听见土匪密集的枪声。途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沟里,巧遇了指挥土匪包围他们的敌参谋长( 伪乡长、中统特务)并将其活捉,受到了剿匪指挥部和军分司令部的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