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733.jpg)
■ 钱学森鉴定吕长堂论文后写的亲笔信
能得到钱学森教授的亲自培养真是天大的幸福。刚从美国回来的“火箭大王”钱学森虽担任着刚成立的国防部五院和力学所等多部门的领导,还有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工作非常紧张繁忙,但是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火箭导弹人才,一直兼任力学系主任20年。1961至1962年他在百忙中还亲自写教材,给58、59级讲授了一年“火箭技术概论”专业课(以后公开出版为《星际航行概论》,见叶永烈2010年5月版的《走进钱学森》第247页及照片)。
钱学森每星期一上午来到中关村自动化所小礼堂上课,力学系58、59级学生坐在中间,两侧走道挤满了来旁听的北航、北大、清华及部队的教授和专家,楼下有解放军战士站着岗。钱学森上身穿着极普通的蓝布中山服,下面穿着绿色军裤。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上总是笑眯眯地。站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语速不快也不慢,内容熟练得几乎不看讲稿,非常耐心细致地讲解着每一个概念,推导出一黑板又一黑板的公式。四大块活动黑板不停地上下交替着:火箭推力、比冲、固体发动机星形药柱设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等等。学生们都全神贯注、高度集中地听着、记着,保密笔记本一会就写满一页。他还列举了美国和苏联的许多火箭导弹实例,非常吸引人,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钱学森亲自讲授最尖端的火箭导弹科学,实在是毕生最难忘的享受。
在毕业前的一年,钱教授又在五道口礼堂为58、59届做毕业报告,讲述怎样写毕业论文以及进行科研工作。钱学森说,毕业论文是未来工作的演练,立题后先要调研、查找资料,尤其是先进国家的高级科学刊物,如美国最著名的AD、NASA、DE、PB等四大科技报告,英国的《自然》杂志等,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世界水平。而定出方向、列出方案后所做的理论研究、画图或计算或科学试验、数据处理等工作都是在下面做的,最后拿出的科研结果只几页纸。钱学森特别强调大学毕业只是学习的开始,一生都要用大学学习的知识做基础,用学会的学习方法做武器不断地再学习。只有再学习和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才能永远走在前面,才不会落后。钱学森的这些教诲对吕长堂以后的两弹工作、教学、科研成绩的取得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从美国权威的AD258519报告到中国青年的AD-A124826报告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734.jpg)
■ 吕长堂论文被列入的美国AD-A124826报告
1964年,吕长堂毕业入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五所,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科研设计。在导弹火箭中最广泛使用的内孔星形药柱的设计计算,一直都是采用最权威的美国AD258519报告的理论进行反复试凑设计和计算的。该报告已广泛地应用于各国导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中,并列入了大学专业教程里。但是刚毕业几年的吕长堂在使用该AD报告设计计算时,总感到这种反复试凑的设计不仅计算量太大(那时是用手摇计算机,配有专门的计算员计算),往往是算几个月都凑不出一个方案,而且设计结果的盲目性大,使火箭发动机的性能难以达到最佳,在大批量生产中对推进剂原材料和经费的浪费很大。对此,吕长堂想起钱学森要敢于创新的教诲,和他在美国向权威挑战推导出著名的卡—钱公式的故事。作为钱学森学生的他下决心挑战美国权威的AD258519报告,探索出一套不用试凑的解析设计法。针对美国AD258519报告的问题,吕长堂一头钻进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星形药柱解析设计的研究中,跑图书馆、钻书店查资料,作理论探讨、推导新公式、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组等,遇到数学和力学的问题时,又找相关书籍再学习,尤其是为了检验所建的数学模型、公式和方程组,就要作大量的数字计算,经过约八年的研究计算,到论文定稿的1978年,所用过的草稿纸已积了几麻袋,在经历和顶住了许多痛苦与磨难,历时八年写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孔星型药柱的解析设计》论文后,更在几乎被压灭的死亡关头,吕长堂把论文再寄到北京国家最高级学报《中国科学》,编辑部把论文呈送给特邀审稿专家钱学森,钱学森在百忙中亲自审阅了这位无名技术员吕长堂的论文,并给予了肯定,还亲笔写信给《中国科学》编辑部建议在对口的《力学的实践与认识》发表,《中国科学》的一位编辑转交了钱学森的亲笔信。在钱学森的亲笔推荐信鼓励下,吕长堂又鼓起勇气把论文寄到《力学学报》编辑部,论文很快就在1979年第二期的《力学学报》上刊登出来了,这使他高兴地痛哭了一场。1979年所里第一次评比晋升工程师(当时还没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吕长堂首批被晋升为工程师。更让吕长堂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国《力学学报》专刊1979年第二期发行到美国后,其中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孔星型药柱的解析设计》论文,被美国国防部和三军系统的火箭专家经过严格筛选和审批后,又于1983年3月以“AD-A124826”的编号也列入了美国AD报告出版,此文与最权威的原美国AD258519报告并列,也说明吕长堂前后历时12年的的固体火箭论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力学学报》编辑部还来信给吕长堂说,你的论文曾刊登在《力学学报》1979年第二期,之后又列入美AD报告系列,您的工作为我刊增加了信誉,十分感谢。美国AD报告是在世界范围内系统出版的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成果性和记录性报告,是美国最著名的AD、NASA、DE、PB等四大科技报告之一。AD报告的编写是一种政府行为,主要收集刊登美国及外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防科技论文,对所收集的科技论文有严格的筛选审查程序,在确认其真实性、正确性、实用性、可靠性而决定选取后,每篇论文的报告给定一个编号转为正式报告出版、使用、交流和永久保存,起着历史文化作用和档案性,各国都按序列编号购买使用和永久收藏美国的AD报告。1979年吕长堂被总政特批选调到第二炮兵的技术院校任副教授。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735.jpg)
■ 吕长堂与装有内孔星药柱的大型固体导弹
以“最好的科研成果”完成核弹头的某项科研任务
从1959年到1999年,吕长堂在四十多年的两弹学习和工作中,后二十年主要是核弹头的教学、带研究生与科研、撰写和编审军事大百科全书、导弹百科辞典等。尤其是对中央军委关于核弹头的XXX重大科研任务中某子课题的研究和被验收评为“最好的科研成果”,这又是吕长堂五年的忘我拼搏,并且为此劳累过度几次晕倒、突发性耳聋住院后左耳失聪。
1987年,中央军委给二炮下达了关于核弹头的XXX重大科研任务,分为几个子课题,吕长堂的课题组本有两个人,但因为年青助手不久转业走了,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补充,他就一个人承担了既生疏又困难的任务。在5年时间里,吕长堂克服了重重困难,首先经过多次调查、反复分析论证后制定出研究方案,设计出人工加速老化实验的方法。然后加班加点地抽空自学了可靠性数学、可靠性工程设计、试验、分析以及试验研究的数理统计方法、非线性回归技术、矩阵、合成材料的老化研究等等知识。这些学习,是为了最困难的构建数学模型和推导大量计算公式所必需的,几年的反复推导研究和修改计算,终于完成了构建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的推导,尤其是学会了并且编写出大量的计算机语句程序, 他又向自己的学生雷俊牛、周苏民学习,学会了上机操作运算,因上机工作量大、加班加点多,劳累过度的吕长堂几次晕倒后惊动了院首长。特别是发生突发性耳聋住院左耳失去了听力,但他所担负的科研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把上千个试验数据输入到用许多数学模型所编写出的几千条语句程序里,计算出了非常理想、符合实际的结果时,50多岁的他高兴地跳起来了。最后此项目共写出了五本研究论文报告,1992年二炮机关工作组来验收XXX任务时,吕长堂一人所完成的子课题被评为是“最好的科研成果”。
吕长堂作为老红军后代,一个经过党和军队抚育,在名师钱学森教诲和指导下成长的老兵,他认为把一生献给国防现代化是最幸福的。他说:生命是有限的,拼搏是无限的,如果有来世,还要拼两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