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非光,1929年11月生于青岛。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入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相继在浙江军区、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教育部、文化部、中宣部等部门任职。历任山东胶东孩子剧团、大众剧团团员,胶东军区炮二团文化干事,胶东军区烟台警备司令部、华东野战军九纵司令部、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部机要员及第三野七兵团浙江军区司令部机要员、股长,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机要处科长,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科长,高教部政教司科长、处长,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领导小组副组长。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同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艺术属于人民》,评论《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最权威的评定者》、《党的领导和双百方针》、《坚持唯物史观塑造革命领袖的光辉艺术形象》、《文艺界要不要补真理标准这一课?》等。
1990年7月,有一位共产党员、文艺理论家,在党的生活会上郑重地表达心迹说:“把自己的生命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和毛泽东时代联系起来,我只能感到是一种幸福和光荣,绝无可遗憾忏悔之处。在大半个20世纪的中国度过自己的一生,在毛泽东旗帜下度过自己的一生,我认为是过得很有意义的,是一种值得骄傲和庆幸的历史机遇。”这位共产党员、文艺理论家,就是徐非光同志。3年以后,1993年7月,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而撰写文章时,他又提起了这段话,并说,“这是我经过严肃思考郑重说出的真诚心里话。”这段话代表了成千上万忠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的志士仁人共同的心声。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战士如此坚定的革命精神,最先升华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胶东“孩子剧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抗战时期,在敌后的胶东半岛战场上,活跃着一支抗日文艺战线的少年劲旅——孩子剧团。作家丁宁、音乐家陈志昂、理论评论家徐非光、戏剧家所云平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和革命干部,都是从这个孩子剧团里走出来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敌后武装斗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胶东半岛武装起义成功,敌后武装斗争如火如荼,许多少年儿童积极要求参军参战。中共胶东特委(后为区党委)决定组建少先队,主要任务是以文艺的方式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少年儿童工作。这就是胶东孩子剧团的前身。
少先队每到一地,总是积极召集群众表演节目。他们唱抗战歌曲,演街头活报剧,搞行演说,书写标语。许多生活在敌后的少年儿童被他们的节目所震撼,投身到抗战的队伍中来。文艺宣传的效果显现出来后,1939年,从延安来到胶东参加敌后抗战工作的林江同志开始酝酿将少先队改为孩子剧团。胶东孩子剧团在1940年正式成立,大部分演员都是原来少先队的队员,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几个抗战文艺团体的部分人员。孩子剧团成立后,全体演员都分别到当时的胶东鲁迅艺术学校和抗大胶东分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
徐非光当时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他最初是少先队发展的地方儿童团团长,后来正式参加了孩子剧团,成为团里最小的演员。他当时还讲不出多少抗日的大道理,惟有用唱歌、跳舞、话剧等文艺节目,吸引那些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们,用节目和他们交流沟通。
■ 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五支队后方司令部少先队1940年7月反扫荡胜利后于掖县后邓家合影。徐非光于当年9月进入这个集体
那时,他们演过歌剧《农村曲》、话剧《血路》、影子剧《铁流两万五千里》、街头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演唱而且教来看节目的孩子们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后来还排练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等。1941年,丁宁从抗大毕业来到胶东,成为孩子剧团的导演,她给剧团排练了《青年舞》等很多歌舞节目。
■ 徐非光(左)与战友的画像
在敌后,孩子剧团的演出条件是艰苦的。剧团的全部“家底”只有两匹马、一张幕布、三个汽灯、几支枪、几把日本战刀和黄军装。行军时,装上驮子就走。剧团里的饲养员、炊事员、管理员、通讯员,包括团部的领导,全都会唱歌跳舞,演出时就是演员,散场后都成了装台的工作人员。演出时,道具都是临时凑来的。画背景幕布,没有颜料,就用黄泥巴、锅底灰。尽管条件艰苦,他们演出的热情却始终高涨,观众观看节目的热情也很高。
孩子剧团成员之间亲如一家,和当地老百姓也如鱼水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