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1918年10月21日出生,广东兴宁县人。从小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38年12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被捕入狱。建国后历任河源县政策研究员、土改队长、技术推广站长等职。1980年离休。1997年荣获广东省“老有所为奉献奖”。
舍弃富贵 投身革命
李楚出生在1918年,正是苏联红色政权刚刚建立,革命气息吹入中国,东方睡狮开始苏醒的代。
童年时代,李楚在家乡广东兴宁首先接触到的新思想,是身为共青团支书的堂兄李戈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的言传身教。他从李戈伦那里知道了“五卅惨案”、“济南惨案”和第一次革命战争期间的英雄故事。同时还学会了当时禁唱的《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英勇的红军》等革命歌曲。这些熏陶都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九一八事变”后,李楚开始阅读革命志士推荐的“左联”书籍,如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革命小说。这些书在他少小的心灵中萌发了向往进步、追求革命的种子。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抗日开始,伴随全国人民支持十九路军的洪流,李楚也和同学走上街头,投身于示威游行的行列。1935年7月,广东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罗屏汉烈士的头颅被高高挂在兴宁城示众,国民党当局强迫群众围观。当时革命群众强压怒火,以沉默表达内心的抗议。老赤卫队员李阿亮抚着李楚的肩头悄声而坚定地说:“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实现烈士未完成的事业。”厚重深沉的教诲,震撼到他心灵深处,影响着他一生。
17岁的李楚在谋生路上,亲眼目睹了红军活动的艰难和共产党实施救国救民主张的壮举。辗转周折后,1936年,李楚又回到兴宁。“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的序幕拉开了,他和兴宁一批爱国青年成立了民众歌咏团,满腔热情地唱抗日歌曲,后又办起了“妇女识字班”、“大众阅览室”。随着形势的深入发展,县“抗日后援会”办起了干部培训班,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进行军事训练。毕业后学员们回到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他们50多名青年组成长岭服务团,在中共兴宁区委领导下为抗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直到1943年被国民党取缔才停止。但革命火种还在燃烧,其中大部分投身革命队伍,另一部分转入地下活动。
■ 1949年干训班合影,前排中为李楚
李楚的养父是土布业商人,资金达上百万港元,但李楚绝不靠“祖荫”生活,而要以戈伦兄为榜样,舍弃富贵,投身革命。在腥风血雨中他置生死于度外。就在广州、武汉沦陷后,1938年12月21日,李楚光荣地加入了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他决心要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他的入党誓言:“遵守党纪,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 1951年10月28日,河源县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部分代表合影。右三为李楚
入党后,李楚更加认真地学习革命理论书籍,革命的热情像盆火在他心中燃烧。在兴宁区委领导下,李楚他们广泛开展抗日活动。从阅读进步书报入手组织群众畅谈国事,把国家危亡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特别是组织妇女识字班,从1937年直到解放,一直组织妇女学文化,学革命理论,和男同志一样投身革命的洪流,培育了一批妇女干部,发展了7名党员。在长岭服务团中,他们按毛主席《论持久战》3个阶段的内容,编排了“醒狮舞”到各村表演,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遵循毛主席“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抗战一定要失败”的论述,李楚他们成立了战地服务团临时支部,深入到抗战前线,组织锄奸队演出活报剧,联合教师讲政治常识,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战绩,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真正抗日的是谁,鼓动了大批爱国志士加入到党的抗日行列。但在国民党反共高压政策下,抗日组织被迫解散。兴宁区委任命李楚为文化支部书记,带领文化队伍转入地下。他们秘密出版了《打倒汉奸汪精卫》等29首新民歌集及进步书刊等传播抗日思想,给国民党有力回击,鼓舞人民斗志,使兴宁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经过1940年底的整党审干鉴定工作,他被鉴定为“认真学习、直爽热情,经过锻炼和考验的求上进的好同志”,并被任命为城东总支委宣传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