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1928年5月28日生,河南卫辉(原汲县)人。1943年春,被选为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兼淇县五区区委书记。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1958年安阳、新乡合并后兼任新乡地委委员。在林县县委书记任上,领导人民建设了伟大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8年4月担任林县革委会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继续领导红旗渠建设配套工程。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仍兼原职。1973年经周总理提议调公安部工作,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1986年任国务院扶贫办顾问。后担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1995年离休。
是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英雄出少年
河南老百姓至今传诵着这样的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就是兰考的焦裕禄、林县的杨贵和辉县的郑永和。
杨贵出身贫寒,3岁丧父,孤儿寡母承受着三座大山的深重压迫。他14岁就组织群众抗粮抗捐,15岁入党,担任支部书记,面对敌人的反攻倒算和恶毒陷害,他正气凛然。17岁当区长,机智勇敢地带领武工队拔掉日寇据点,突破敌人重围,身经百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生死情义,青春年华在枪林弹雨中闪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汤阴县委宣传部长的杨贵在岳飞庙前慷慨演讲,宣传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担任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他深入郭王度村蹲点,培养了全省先进典型;两度到林县当抗旱工作组长,开始了他一生与林县的不解之缘。
毛主席接见杨贵
引漳入林
1953年秋,林县严重干旱,地委派杨贵带工作组到林县帮助抗旱种麦。1954年春节过后,根据地委安排,杨贵带工作组重返林县县委组织调研。5月中旬,他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时年,杨贵26岁。从那时起,杨贵在林县一干就是20多年……
1959年,全县小麦喜获丰收,然而,麦收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旱情逼着县委跨省找水。杨贵和县委领导心急如焚,及时动员群众抗旱下种、抗旱保苗。但眼前的现实是吃水都成了问题,担水抗旱又从何谈起!但大家相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中央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从境外引水还是可行的。
1959年6月13日,杨贵率领调查组冒着酷暑步行出发了。当进入与林县交界的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峡谷中传来湍急的流水声。脚下波涛翻滚的浊漳河激起一拨拨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声响。再往上走,从一个溶洞内喷出的泉水有水桶般粗,汹涌的水流涌入漳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窝。
6月14日夜晚,杨贵与石城公社社队干部座谈,详细了解漳河水源情况。听了社队干部的讲述,杨贵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浊漳河水源丰富,而且主河道海拔高程比坟头岭高,从山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大有希望。
6月15日,杨贵带着改变林县人民命运的第一手资料回到了县委。他打开地图,根据考察的情况,在赤壁断、辛安、侯壁断、耽车等引水点用红铅笔打上了几个记号。
杨贵和县委领导走在修建红旗渠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