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颙,女,著名导演,艺术家。1929年1月6日生于黑龙江省瑷珲县(今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青少年时期,在哈尔滨及北平贝满中学求学。1945年4月,进入冀鲁豫解放区从事战地演剧工作,曾主演歌剧《白毛女》、《刘胡兰》,话剧《战斗里成长》及秧歌剧《兄妹开荒》等。1950年8月,入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本科歌剧系专修导演专业,1954年进入苏联莫斯科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系留学。1959年回国,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翻译并执导了话剧《伊索》,获得巨大成功。1960年,调至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导演,执导了《刘文学》等剧。1962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导演。她执导的主要作品还有话剧《李双双》、《街上流行红裙子》、《钦差大臣》、《冰糖葫芦》等。2004年4月18日在太原执导话剧时因心脏病发作不幸逝世,享年75岁。
淡泊名利 鞠躬尽瘁
2007年年初,一出晋商题材的话剧《立秋》风靡海峡两岸,第4次进京演出时,更是观者如潮,在话剧界刮起了一股《立秋》旋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院——本已困顿不堪的山西省话剧院,凭借此剧近三年240多场的演出票房以及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耀,走出困境。但这一切,《立秋》的导演却没有看到。就在此剧即将首演的前9天,75岁的她倒在了排练现场,结束了她60年的戏剧人生。她,就是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陈颙。
2004年初春,陈颙去太原排戏了,大家等着观看她和山西省话剧团合作的新戏《立秋》,结果,等来的却是她永远告别戏剧的噩耗!那发生在2004年4月18日16时45分的不幸,犹如戏剧演出的进程出现“突变”,这位运筹戏剧的高人将自己生命终结的形式,处理得令人们瞠目结舌、心灵震撼。那天下午在排演厅举行《立秋》连排后的座谈会,她发言结束,感到难受,用手支着头,就在四面响起的热烈掌声中,突然地倒下。太突然了!
她像一团火,激情燃烧,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陈颙最后导演的话剧《立秋》海报
“停!怎么搞的?没进戏!”在山西省话剧院《立秋》排练现场,只要排到陈颙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从椅子上蹦起来,一边用嘶哑的嗓子喊着,一边用眼睛捕捉着每个演员的神情。虽然岁月无情地将陈颙从一个如花少女慢慢变成一个矮胖的老太太,但外表的沧桑却掩饰不了内心的童真,也未曾泯灭她如火的激情。
“陈老师快言快语,热情洋溢。排戏中,她更是以火一样的激情去点燃每一个演员,如果演员表演到位,她会激动地冲过去,拥抱演员;而一旦演员表演达不到要求,她就会大发雷霆。这是她对我们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她是一个为艺术而狂、喜怒哀乐鲜明的人。别看她体态矮胖,可说戏、做示范时却轻盈敏捷。在排练场,你所看到的永远是那个快乐、活跃、精力充沛的老太太。”与陈颙多次合作的国家话剧院演员陈希光忆起恩师,十分动情。
陈颙执导的每部戏都充满激情,她认为“没有激情感动不了观众”。现在看看,她导的戏几乎都成了经典,但这绝非仅有激情就能做到的。
“陈颙导戏,对本子要求很高,每部戏都有文学解读,并做了充分的案头工作。”曾应陈导之邀为话剧《立秋》做文学解读的戏剧评论家余林,深谙她的创作风格,“她完全按国家剧院的规格排戏,认真、严谨。”
2004年4月27日,《立秋》在太原山西省演艺中心首演。谢幕时,剧组全体人员簇拥着陈颙遗像,泪流满面地接受观众的祝贺。
2006年12月,《立秋》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随后赴台演出轰动宝岛,并将开始全国巡演。“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陈导,可以笑眠九泉了。
1946年3月5日,战友剧社重新组建成立大会,图中红圈标出者为陈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