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孑,1933年11月生,陕西省韩城市人。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天人古今》杂志主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一、三军文工团、文化部创作干部、俱乐部主任,西安作家协会《延河》编辑、作家,省艺术馆研究馆员。主要业绩:11岁写诗,13岁作曲。1951年创作的长诗《海子战斗》、歌剧《发挥群众力量》、话剧《活捉乌斯满》、合唱《打死美国狼》等,在西北军区(一野)获奖。1953年后创作长诗《朝鲜母亲》、《胜利的保证》,歌曲《我背上了冲锋枪》,舞剧《那是谁》、《迎春花开》,话剧《紧急关头》、《老秃山上》等获奖作品。目前已共发表、演出过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近千万字。
特立独行 投笔从戎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的本性是什么?造反有理?桀骜不训?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本性呢?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因由。
李孑从小父母双亡,流落街头,井水解渴,施舍填腹,泥巴是玩具,粪堆是床铺。后由外婆收养,老少相依为命。外婆孤寡老妪一无所有,全靠纺线织布帮工维生,幸有乡邻老师助其上学,不要任何感恩戴德回报。他放学不敢走大路,逢人羞怯怕抬头,卑贱委琐,蔫不唧唧,偌大世界,无地自容。这是他性情的一个方面。可另一方面呢,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社会存在、世风世俗,又迫使他恨,训导他仇。因而,孤僻怪异、特立独行,不信神鬼、不烧香磕头、不祭幽灵、不怕妖魔、不迷惘巫法、不走邪仙道。当然包括许多神话传说、儒道佛祖、天主圣母,以及皇亲豪绅衙役官爵等等一切阎罗怪兽,全不恐惧。心中曾无高低贵贱上下大小三等六级王臣九流之别,眼里无视一切酷吏公侯,淫威霸道、狗仗人势、欺世盗名之恶,虽然无力无为无救,却敢于铤身走险相助,当然也为人恼火……这大概就是他内在的阶级烙印,渗入骨髓的基因传承,一种本性和本能。说到底,还是阶级属性不同之故。
因此,投笔从戎、献身革命,自然就是李孑的选择和追求。但因年幼而多次为野战军婉拒,惟宣传队和尚未组建的文工团欢迎。
在前线
李孑1948年6月18日谎称上学而偷跑当兵,1949年10月加入共青团,1950年4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便一切服从革命的需要,为阶级的解放战争这个最大的政治服务,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干什么都高兴。李孑从编辑《战地通讯》油印小报,到战前战后深入连队欢送突击队出征,兼职采访报导,从直接访谈到就地创作,当时当众当场当面上台演出、歌唱战斗英雄。所以,音乐美术歌舞、曲艺摄影魔术、编导记者演员、服装股长剧务、文工团员军乐队长、宣教助理员、俱乐部主任、团委书记、劳卫制运动、连队政治指导员、临时工作组领头,什么差使杂活都干过。因而,竟成为多面手、万金油。长中短篇小说、叙事长诗短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杂文漫议通讯报导、曲艺演唱歌剧话剧、影视脚本作曲编舞、理论研讨书评剧评、作战方案总结报告,几乎没有什么文体不曾操作。为他人捉刀百多万字,出过十来本书,从不署名,不要稿酬。耳顺创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期刊《天人古今》,独树一帜品位不俗,在全国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军干所、老干部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坚持者和捍卫者之中大受欢迎。有人害怕,强令停办。然却无人知其乃自费出版自掏腰包,包括一切废物利用的办公用品自行车等等,全部自备自用。而且,更加难以想象,他从主编编务到勤杂工,从出版发行到联络,内务外交初审复审改稿誊抄,绝大部分全是独人双手的单兵活动。同时,他每年还要编出许多丛书,最多一年15本,分文劳酬不收。而且还要举办全省或全国性的征文与竞赛活动。
李孑喜欢文学创作,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服从革命大局,忙于各种事务和政治运动。皆因出身历史社会关系全是空白,运动时必为领导。可因坚持“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运动后期反成为右倾。加之“造反有理、桀骜不训”的旧看法已约定俗成,常受批评。当然他不会心服口服,见解更加与众不同,故而“造反,不训”的印象愈以加深,确实成为本性了。因此,尽管他苦劳功劳不小,效益非凡,成绩突出,却因“造反,不训”的成见和概论而完全抵消,终结为零了。
李孑确有造反精神,军师首长都敢于当面批评,当众问责。但桀骜不实,不训有据,他惯于讲理,理亏不容,抬扛辩论必胜,绝不人云亦云恭敬从命。无论咋说,领导者很棘手,不敢重用,且要不断敲打,给他的批评较多,自由较少。所以他的创作活动,必须业余进行。
严于律己 赤诚立著
李孑1958年底从朝鲜回国后至今,所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哪怕是早饭前后、午休时间、夜深人静,都在进行创作。全是自觉自愿自在自为的感情冲动、革命事业、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为阶级的彻底解放、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服务,至死不渝。他没有奢望过成名成家成器成龙,他不曾想到过古稀尚存,随时都准备牺牲小命。而今,许多人劝他汇编文集时,他才感到困难了。过去发表的作品,化名太多,遗失太多,连自己也记不清说不明了。仅就尚有手稿可以整理出版的有诗集:《军号和唢呐》(5本)、《世纪三部曲》(3本)、《燃烧的生命》(20辑20本)、《十里行程》、《神山骑士》、《飞天英雄》、《旗帜的歌》(长诗)30多部;报告文学:《扁担的歌》、《飞天的歌》、《逝去的歌》;长中短篇小说:《清明这一天》、《测天的人》、《巡天记》、《零点零》、《背叛者之旅》;散文随笔:《鲜花长忆》、《天上的歌》、《博览博记》(5卷5本)、《司马迁后人》;杂文漫议:《编前编后》、《说三道四》、《街谈巷议》、《闲言碎语》;理论谈述:《白浪滔天》、《喇叭声咽》、《残阳如血》、《花果的错落》;旅游文学:《西岳风情》(十本);影视脚本:《中华史圣》、《长城脚下》、《华岳的选择》、《春天说话》;歌曲:《冬学歌本》、《我背上了冲锋枪》等等。以及歌剧、话剧、歌舞、演唱节目,实在难以计数。如此众多的劳动成果,连他自己也感到很吃惊!
心向韶山
李孑从不炒作,也不会炒作,也不可能炒作,只能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完成自己生命应尽的义务应有的职责。自觉对得起人民和历史,没有白活一世浪费人生,消耗他人的劳动成果,心安理得,无悔无虑。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生在底层长在底层,老在底层人民群众之中,深受劳动人民群众的哺育,心心相印,感情脉络融会贯通,不曾断流。所以他热爱群众,喜欢为群众服务。战争岁月经常深入连队,为群众教唱红歌编导演出节目。担任俱乐部主任期间,每年冬训都要为连队培养千百名文艺骨干,琴手歌手曲艺舞蹈,各种人才均有。朝鲜停战后,他为了解决战士生活枯燥之苦,利用节假日创办了“军人集”,让战士们游山玩水、访亲问友,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感情游艺体育,方方面面、万紫千红的交流,在全志愿军获得好评。他担任《延河》编辑时,联系扶助帮助走上文坛的工农作家最多。到目前依然帮助群众出书100多种,为群众写序题跋和各类评论文章近百篇,从未收取分文报酬及红包礼品和宴请,常常还要为经济困难的朋友出资相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