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在延安鲁艺文学院门口,穿着已被洗白、掉了扣子、换了黑布领子的棉衣,打扮也很不怎么样,但觉得自己很美气
1939年3月,黄钢随鲁艺(战地)“文艺工作团”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近一年。抗战前线的丰富见闻进一步开拓了他的视野。1940年5月黄钢写的《我看见了八路军》发表于艾思奇、林默涵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1942年4月,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黄钢描写八路军三五八旅转战太行山的报告文学《雨——陈赓兵团是怎样作战的》。同年5月黄钢从鲁艺文学研究室调到《解放日报》,任记者兼采访科长。随后在一场“抢救失足者”运动中,黄钢被拖入泥坑并接受审查。1945年6月16日晚,在庆祝中共七大胜利闭幕的晚会上,毛泽东接见了黄钢。这样,黄钢获得了“解放”。
1945年9月,黄钢转赴东北解放区,先后任冀察热辽解放区党报随军记者、新华分社副社长。1952年和1962年,他先后去朝鲜采访和访问,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与散文,并一直保留着在朝鲜战场的日记。全国解放初期,他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1958年与人合作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1963年调到《人民日报》担任国际部评论员。以后,黄钢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有报告文学《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以及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等。黄钢以自己的作品确定了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他还被誉为中国“十大新闻记者”。
妹妹黄铁的闪光年华
1938年夏天,黄铁和哥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她先后在抗大、中央党校、中国女子大学和鲁艺学习。
黄铁在将近60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文艺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她密切联系群众,严格自律,在各个历史时期工作都有突出成就,被众人称为领导者的楷模。
黄铁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任副刊编辑(《人民日报》前身),后又在冀鲁豫,任郓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中原局办公厅调研员,及在江汉军区《江汉日报》(现《湖北日报》前身)任副刊主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 得到游击英雄、模范老报人之称。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和道德品质高尚, 业务水平较高,个人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
黄铁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人民作家”称号
解放初期,任武汉市妇联宣传部长,武汉市委宣传部文化科长,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云南省文化局(厅)局长、党组书记等职。筹备、创办了武汉市文联和云南省文联,并兼任文联副主席。撰写了大量工作总结、报告、文艺社论、评论、报告文学、散文、长短诗作等等。在任国家民委文化司副司长期间,在中央民族大学筹备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兼任所长。该所不少专著己走向世界。已结集出版了《黄铁文集》上、下卷。编撰了父亲的《黄负生纪念文集》,哥哥的《黄钢文集》、《闪光的青春》等。
1953年经她倡议、亲自领导并执笔整理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发掘整理工作。l999年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2002年2月被中组部全国干部学习读本选入《古今文学名篇》。2004年8月6日至8月9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和石林人民政府主办的为纪念叙事长诗《阿诗玛》发表50周年、电影《阿诗玛》摄制40周年而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等国专家认为《阿诗玛》长诗是一部珍贵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阿诗玛》为祖国贏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黄铁的论文《阿诗玛—— 我的民族的歌》,200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届世界民间艺术最高奖“和平鸽金奖”。黄铁还被聘为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和中国民间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主席。
黄铁的另一作品长诗《泼水节之歌》,2010年1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首届世界和平民间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和荣誉证书。2010年4月她又获得世界民间文艺(文学)杰出功勋人物“金像奖”终身荣誉称号。2010年7月,她的长诗《泼水节之歌》及《回国吟》、《祖国颂》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审定,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负生和他的儿女——黄钢、黄铁,每个人都是一部大写的书。
黄铁站在云南石林“国际阿诗玛座谈会”大幅阿诗玛画像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