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1年到1956年的5年里,马宾成了一名冶金专业的普通留学生,在读完4年本科之后,他又继续上了1年研究生。43岁那年,马宾成了“副博士”(苏联时期对硕士的称谓)。回到鞍钢后,上级让马宾当总经理,但他却执意要做总工程师,到生产第一线去。
当时,从旧中国废墟中重生的鞍钢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然而,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鞍钢的具体情况。广大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苏联式“一长制”带来的官僚主义行为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马宾,成为改变现状、探索革新的核心人物。
那时,马宾每天泡在生产一线。他这个留苏归来的副博士工程师和工人在一起研究生产工序,与班组工人一起操作,一起编程,一起攻关。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双方哪一方不参加都不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其实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马宾后来回忆道。
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经辽宁省委,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对鞍钢改革是这样描述的:“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已占全区工业战线职工总数的90%以上,出现了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革新的大好局面。”
3月22日,看了这份报告的毛主席大为赞许。他代表中央写了近700字批语,并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批语中流露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进入耄耋之年,马宾对党与国家之命运给予高度关注。苏东巨变后,由美帝国主义推行的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着中国,社会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他深感忧虑。马宾像许多老一代共产党人一样,忧党忧国忧民,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毛泽东时代的工厂标语
十多年来,马宾迭出诤言,痛斥党内及社会上腐败沉沦、倒行逆施之种种劣迹,呼吁全《鞍钢宪法》的诞生,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堪称中国现代企业史上第一次管理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