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红色企业家靳保芳连载之一——奋斗拓荒路 改革先行者(组图)
红色企业家靳保芳连载之二——开发太阳能 造福全人类(组图)
红色企业家靳保芳连载之三——文化铸精神 锻造“常青树”(组图)
红色企业家靳保芳连载之四——感恩新时代 涓涓奉献情(组图)
红色企业家靳保芳连载之五——晶俭显本色 再谱辉煌篇(组图)
2005年4月,中澳太阳能公司筹建签字仪式。
2007年2月7日,晶澳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2009年公司组织拓展训练。
2010年5月13日,公司向青海玉树灾区捐赠太阳能发电设备。
2011年4月,晶澳合肥基地3GW太阳能一体化产业基地盛大开工。
2012年7月23日,晶澳公司首个自建自营的100MW敦煌光伏电站成立
2018年8月28日,宁晋晶澳举行“阳光奖学金”发放仪式。
2019年3月26日, 晶澳总裁班第一期到海尔大学游学。
2020年1月26日,晶澳向武汉疫情捐款1000万。
中红网北京2022年11月22日电(江山)
{中红网编者按}真诚质朴,厚植㡳色。他的成长之路写满了一位红色企业家的苦难与坚毅。他是河北省宁晋县农机和电力领域改革的先行者,他是引领中国光伏产业起步最早的企业家,他是率先植入红色文化锻造企业之魂的高级政工师,他是时刻不忘初心感恩伟大时代的忠诚践行者,他挥戈征战光伏产业26年,积极为全球提供清洁能源光伏发电产品,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助推各国早日达成“碳中和”目标,2021年他麾下的晶澳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二,连续五年排名全球前三。截至2022年3月底累计向135个国家和地区供应超95GW光伏电池、组件,相当于每年为地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亿吨——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红色企业家、晶龙集团和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靳保芳。为此,中红网特地派记者进行采访并加以连载。
一、他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孤儿寡母,这种家庭的艰辛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社会没有怨恨,我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靳保芳
靳保芳,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宁晋距省城石家庄60公里,因滏阳河、彰河等大大小小的九条河流汇聚于此,故有“九河下梢”之称,也是历史上水患频发之地。
靳保芳三岁那年,父亲就因病英年早逝。1954-1955年,正是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靳家突然失去了“顶柱梁”,无论从哪个方面,就像天塌般陷入了困境。靳保芳曾这样回忆:“孤儿寡母,这种家庭的艰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宁晋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不涝即旱,靠天吃饭,经常闹饥荒。据历史记载,1956年和1963年,就曾发过两次水灾。洪涝所至,村庄被淹,庄稼绝收,农民没有粮食吃,全靠国家及时发放数量有限的救济粮接济。大灾之年的景况,生活的艰难,靳保芳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村民们有被同盖、有饭同吃,相互扶持、相助相爱共度灾荒,我感恩!我对社会没有怨恨,我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祸天灾的种种磨难,绝处逢生的滴滴甘露,在靳保芳年幼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每每讲起这些往事,靳保芳的话语中都会流露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对父老乡亲关照他们的感恩之心。他说:“那时虽然生活艰辛,却是处处人间真情,我要永远记住这份爱,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份爱。”几十年后,靳保芳信守承诺,个人为家乡和地方的社会事业、慈善事业奉献了数以千万计的资金。
靳保芳更加感恩自己的母亲。靳保芳的母亲是个决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把失去丈夫的悲痛默默地埋在心底,她发誓要把失去父爱的儿子抚养成人,供儿子上学读书,教儿子做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于是,她把13岁的靳保芳送到离家七八十里外的纪昌庄中学寄宿读书,让他较早的学会独立生活;为了凑够儿子上学的每月生活费,她参加生产队劳动,有时生病还坚持,一天不落去挣工分,还经常把细粮兑换成粗粮,节衣缩食过日子;还天天点着煤油灯,纺花织粗布到深夜;养鸡养鸭生了蛋,自己舍不得吃,都去卖了积攒零钱……
学校规定,寄宿生每半个月可以回家一次。为了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靳保芳总是步行往回赶,一走走到满天星辰的半夜才到家,走得脚上起了血泡。每次回家,看到含辛茹苦、操劳疲惫的母亲,特别是接过母亲递来的、还带着体温的几元钱时,靳保芳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夜深人静时,他躲在被窝里偷偷流泪,他对天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一定要孝敬母亲,让她过上称心如意的好日子。学期结束,靳保芳把“三好学生”的奖状带回家给母亲看,母亲的脸上乐开了花。
二、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
正是那种艰苦生活的磨练,培养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正是树立起了对人生的信仰,锻打了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 ——靳保芳
靳保芳是幸运的。1970年,18岁的靳保芳成为宁晋县饮食服务公司的一名新员工。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好服务员,做个好厨师。
工作中,靳保芳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别人不愿干的活、不想做的事,他都会积极主动地抢着去干、去做。当时,像这类服务型企业的厨房还没有安装机械设备,干活全凭人工,靳保芳就跟着老师傅学厨艺、练本事,他手脚勤快,动作熟练,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曾经上一个班蒸过2250个馒头、烙过450斤面粉的大饼。靳保芳是初中毕业生,在那个年代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文化人。在完成业务工作之余,靳保芳还积极开展单位的宣传文化活动,办起了黑板报,成立了宣传队,把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得很活跃。凭着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好青年形象,靳保芳获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一致好评,也因此被推荐到邢台财贸学校(会计专业)深造。
在读中专期间,靳保芳坚持每月回家一次看望母亲。为了节省乘坐公共汽车往返一次4元钱的路费,他总是骑自行车回家。从邢台到宁晋,单趟路程有近百公里,而且路况很不好,他要骑行五、六个小时才能到家。长时间骑自行车,一路颠簸,上桥下坡,把他累得够呛。靳保芳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正是那种艰苦生活的磨练,培养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正是树立起了对人生的信仰,锻打了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
在难以忘怀的整个少、青年时代,靳保芳就是这样充满理想和追求,充满自信和自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战胜一个又一个的艰难与困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而且还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靳保芳如是说。
三、他是勇于挑战自我的强者
农用机械,事关保农、促农、稳农、便农的全局,不能让农机供应公司倒下,不管困难和风险再大,总得有人去担当,我不怕! ——靳保芳
1974年,靳保芳中专毕业,组织上把他分配到县农机局工作。那个年代的中专毕业生,是很让人看得起的文化人了,但靳保芳保持一贯的谦虚和低调,他老老实实从普通岗位干起,在局机关当办事员、打字员、通信员,把分配的工作任务完成得十分圆满。1984年,靳保芳担任局办公室主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机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博得了全局上下一片好评。
靳保芳是个勇于奋斗的年轻才俊,是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对象。也就是在1984年,县农机局下属的农机供应公司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困境。靳保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怀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激情,主动向局党委请缨,要去“救这家公司”。听说靳保芳要去“收拾烂摊子”,有人劝他要三思而行,在局机关干得好好的,没有必要去趟浑水,弄不好会变成吃力不讨好,吃不了兜着走。此去农机供应公司,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自找压力,靳保芳义无反顾。他说:“农用机械,事关保农、促农、稳农、便农的全局,不能让农机供应公司倒下,不管困难和风险再大,总得有人去担当,我不怕!”就这样,靳保芳从局机关平调到农机供应公司担任经理。
拯救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谈何容易!靳保芳一到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经营管理状况,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分析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发动干部职工献计献策,认真制定内部改革方案,一步一步组织实施。靳保芳以“转变人的观念、转变经营思路、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分配方式”为抓手,借鉴当时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经营性公司的实际,率先在全县流通行业搞起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对公司各部门实行了承包经营,把干部职工的收入与经济指标完成实绩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打破“铁饭碗”,撤走“大锅饭”。靳保芳积极探索企业内部改革,真的“一包就灵”,取得了“遏止企业下滑、经营扭亏为盈、业务持续发展、公司再造形象”的明显成效。
紧接着,靳保芳通过不断总结工作,深化完善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了公司治理结构。经过“八年抗战”,靳保芳硬是把宁晋县农机供应公司打造成全国农机系统的一面旗帜。1992年,靳保芳去北京参加全国农机系统先进代表会议,并作为唯一的个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这篇题为《当一任经理,造福一方百姓》的发言稿,是靳保芳自己写的,现身说法,通篇表达了他勇于改革、消除积弊“真诚的初心,真实的故事,真切的情感,真知的经验”,博得了大会的热烈反响。
靳保芳把一个“烂摊子”,嬗变为全国的行业典型,创造了奇迹。宁晋县委、县政府对“奋斗干事业”的靳保芳予以高度赞扬,对“改革先行者”的成功予以充分肯定。1992年,靳保芳被破格提拔为宁晋县电力局党委书记、局长。
四、他是不怕炸弹的勇士
唯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干大事总要冒一些风险。······我搞改革,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维护国企和职工的利益。 ——靳保芳
1992年的宁晋,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电灯不亮,电扇不转,打开电视看再见。”这是一个县域电力供应严重滞后、民生保障资源贫乏的真实写照。据靳保芳回忆,那时的县电力局,一个变电站要管7个乡的供电,供应能力明显不够。怎么办?所谓的办法被想“绝”——比如,看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采取“轮流接电、错开拉闸”的措施,先接电让3个乡收看前半场,再让另外4个乡收看后半场。
缺电,让宁晋的老百姓怨声载道。
在新的岗位,靳保芳始终保持“奋斗不已,拼搏前进”的工作姿态,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把同样是一个后进单位锻造成河北电力的一个先进典型。靳保芳主政宁晋县电力局达17个年头,期间,这个局连续15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因此人们称赞靳保芳是“干一行兴一行,走一处响一处”的杰出人物。从2008年靳保芳离开县电力局工作岗位至今,还一直传颂着他到任后“烧三把火”和“遭到炸弹威胁”的故事——
可以这样说,宁晋县委对靳保芳的这次新任命,是“救急解困”的工作需要,而靳保芳则成了“临危受命”的英勇壮士。事实证明,宁晋县委的“点将”不是乱点将帅,靳保芳的“应战”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
那么,靳保芳的“三把火”是怎么“烧”的呢?
靳保芳“烧”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投入七八千万元巨资,整顿和加强全县电力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电荒”的问题。当靳保芳在局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这个方案时,大家一片震惊。当时的宁晋县电力局,一年的利税才57万元,而这么大的投资,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投资有风险,投资失误了可是天大的罪过呀!靳保芳说:“唯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干大事总要冒一些风险。”于是,他从“电力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超前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宁晋电力事业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可行性”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反反复复、上上下下的沟通工作,从而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形成了全局“大干快上搞电力、千方百计保供给”的共识。
靳保芳“烧”的第二把火,就是搞全局机构改革。当时的宁晋县电力局机关,官多兵少、冗员繁杂,因人设岗、互相扯皮,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过认真考虑,靳保芳用“壮士断腕”的勇略,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据靳保芳回忆,在第一波人事调整中,有19人被免职,27人被调整岗位,60名员工下岗分流去兴办三产。由于靳保芳和局党委、局行政作出的严明纪律和果断行事,没有给“关系网”留下活动空间,没有让“人情网”获得说情时间,机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一股清朗之风把冗陈之局变得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