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两位同名同姓同年出生同样经受了革命的血与火洗礼同样赫赫有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英。一位是人称“革命老大姐”的巾帼英雄,一位是铮铮铁骨的须眉英烈。虽然性别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对赣南和八闽红色土地怀有深深的情愫。
本文讲述的是赤心献革命的刘英烈士故事。刘英于1905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一个农民家庭,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原名刘声沐,革命后曾用可夫、王志远等许多化名。刘英家境贫寒,但他有幸得到了同族的资助,进入私立群德高等小学读书。刘英天姿聪颖,加上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很优秀。高小毕业后,刘英回到家乡务农,仍然勤奋自学,题诗自勉:“夜静书为友,春深笔吐花。”
1924年,刘英到松山小学任教,开始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龙岩邓子恢等人编辑的革命刊物《岩声报》也传到了刘英手里,这些刊物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就像一丝丝春雨沁入他的肺腑,滋润着他的心田。1927年,刘英离开了松山小学,同两个青年合伙,借资在瑞金城里开了个小米店,籍此糊口。这时,他结识了以行医为掩护的中共瑞金县地下组织负责人邓生文,革命觉悟不断提高,并协助邓生文做了一些革命工作。
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次进入闽西取得长岭寨大捷后,趁蒋桂战争爆发之机,从长汀胜利返回瑞金。在红色旗帜的号召下,刘声沐同本村青年刘德连一起报名参加了红军,并从此改名刘英。刘英欣然有感,赋诗一首,表达心迹:“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无返顾。”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刘英参军后不久,就随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第一次离开家乡,从瑞金老家来到闽西,参加了三打龙岩城的战斗,开始接受革命战争的实践考验和锻炼。他先在军部担任会计,不久担任了红四军供给部出纳股股长。同年9月,刘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大队党代表。
1929年11月26日——正好是刘英24岁生日的那一天,在闽西地方指导工作近半年的毛泽东接到中央九月来信,兴高采烈地随同福建省委巡视员、龙岩人谢汉秋从苏家坡来到长汀,回到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立即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随后,红四军进驻新泉,开展了举世闻名的“新泉整训”。刘英既参加了朱德负责的军事整训,也参加了毛泽东和陈毅负责的政治整训。新泉整训后,刘英随红四军大队人马进驻古田,并继续参加红四军在古田继续开展的政治军事训练。
为做好红四军党的九大的各项准备工作,红四军的精兵强将被充分发动起来,罗荣桓、谭政、郭化若等人都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调查研究工作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刘英因为有文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深得毛泽东的赏识,但当毛泽东看到红四军司令部的工作量很大,急需文化人才时,他毫不犹豫地把刘英推荐给了朱德。刘英被调到司令部做文书工作,协助朱德同志搞好军事整训工作。
红四军前委机关和政治部驻地“松荫堂”与红四军司令部驻地“中兴堂”都在古田八甲村,遥遥相对。古田会议前后,这两个驻地可热闹了。刘英看到毛泽东经常从“松荫堂”住所来到朱德的住处“中兴堂”开会。开的是各级党代表和其它各种形式的联席会议,讨论如何肃清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的各种不正确倾向。毛泽东和朱德总是积极参加讨论,毛泽东一面听大家发言,一面认真做记录,还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古田山高露冷,红军生活条件艰苦,冬衣少,更没得换洗晾晒,天长日久,虱子丛生。刘英和大家一起烧起篝火,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讨论问题,一边抓虱子,看谁抓得多,有说有笑,妙趣横生,颇为热烈。
1929年12月28-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上杭古田曙光小学胜利召开。刘英作为一名士兵代表,和其它120多位代表一起光荣地参加了古田会议。在大会上,毛泽东、朱德、陈毅分别作了报告。毛泽东起草并在大会上所作的正是后来成为建党建军纲领的《古田会议决议》报告。毛泽东说话间不时地用右手有力地向前挥动着,他慷慨陈词:“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声音时而如山洪爆发,一泄千里,震人心魄;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而谈,拂暖人心;时而如先贤哲语,条分缕析,启人心智。刘英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人民的军队按照这样做就对了。
古田铸军魂!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胜利从这里开始!
在古田会议精神的沐浴下,在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教诲下,刘英茁壮成长。1930年后,刘英先后担任过红军的营政委、团政治部主任和团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为掩护部队撤退,刘英曾独自抱着一挺机枪断后,直到战友全部撤出战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刘英调到新成立的红五军团任第十五军四十四师政委(该军后编入红一军团)。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刘英随部东征,又一次途经闽西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大好景象,热爱诗歌的刘英不油然地想起二年多前毛泽东在这块热土上吟咏的《清平乐·蒋桂战争》著名篇章来:“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多大的气魄!多美的景象!在漳州工作的40多天中,刘英对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和很大提高。后来刘英奉调到九军团工作,先后担任三师、十四师政委。不久,他又被调任红七军团政治部主任,都能够勇挑重担,出色完成任务。
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后,刘英等人在远离中央、孤悬敌后的险恶环境中,领导闽浙边军民挫败国民党军多次“清剿”,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1934年7月6日晚,红七军团六千多健儿从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抗日的任务。刘英被任命为先遣队的政治部主任,他和参谋长粟裕等人积极协助军团长寻淮洲转战于闽东、闽北和浙西南地区。11月4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重溪地区接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将红七军团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十军团,以组成更强有力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下辖三个师,原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刘英被任命为红十军团政治部主任,兼任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并随十九师行动(由于战事关系,此时两个部队尚未会合整编)。12月10日,方志敏率领二十、二十一师到达安徽歙县的汤口地区,在此与奉命南返的十九师会合。为了统一领导红十军团和创造新苏区,他们根据苏区中央分局的命令,决定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作为先遣队行动区域内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机关,刘英为军政委员会五名成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