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子,是伴随着我们年轻一代成长的少年英雄。影片《闪闪的红星》中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亲眼目睹母亲被敌人残酷杀害,发誓要为母亲报仇,他一心要参加红军,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生命的壮歌。在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有一位革命者,他的经历和潘冬子极为相似,被老百姓称为江山的“潘冬子”。他叫郭奕全(1921年—1973年),江山镇铜钵村上林巷人。六岁那年,父亲郭鸿光失踪。11岁亲睹母亲黄宝玉被敌人杀害,从此孤苦伶仃,颠沛流离。为了坚持革命,他一次次离开家乡,又一次次重返家乡。他一生历尽磨难,尝尽炎凉,却始终不改对革命的赤胆忠心。他在跋涉中成长,在战火中成熟。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潜伏米店十年,为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但是他象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一样,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今天,让我们轻轻拨开这些烟尘,还原一位少年英雄的成长历程,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的是记住那段血染的历史,记住用忠诚诠释的理想和信念。 亲睹母亲惨死,复仇的火焰深埋心中 郭奕全六岁那年,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逼得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母亲黄宝玉勤劳善良、直爽要强、快人快语。丈夫失踪后,她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到革命基点村内寨纸寮帮工,艰难度日。后来,郭奕全随着母亲改嫁,到了村美村。
1929年夏天,朱德、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度入闽三克龙岩城,江山各地人民也相继举行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黄宝玉已是36岁的中年人,她积极参加妇代会,担任妇委会主任,妇女代表。她和许多苏区妇女一样,经过革命斗争的洗礼,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大大提高,经常利用女人的特殊身份,机智勇敢地为红军游击队打探敌情,递送情报,送米送菜,成为地下交通线勇敢的一员。
1930年5月中旬,由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使各地革命运动受到挫折,曾经红旗招展的苏区重新被敌人占领。敌人组织反动民团,大肆烧杀抢劫,反攻倒算。黄宝玉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参加革命活动。她个性张扬,敢怒敢言,早被反动民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天深夜,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团冲进家中,将她抓起来,当场打死在家门口。黄宝玉是有史料记载的江山镇三位女烈士之一。当时,郭奕全只有11岁,他被继父强行按在房门后,用手紧紧捂住他的嘴巴,低声对他说“不能哭”。亲眼目睹母亲被杀害的郭奕全,内心压抑着巨大的恐惧、悲伤和仇恨。他咬紧牙关,将眼泪强行咽下,在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母亲牺牲后,郭奕全在继父家里吃不饱穿不暖。他不愿意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埋藏深处的复仇心愿已熊熊燃烧。他毅然返回自己在铜砵的老家。但是,这个家早已家破人亡,物是人非,他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不得已,他想出一个办法,自卖自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郭奕全自作主张选择了当时江山乡著名的老中医郭朝雄,自卖给他当儿子。郭朝雄年岁已大,虽然家底丰厚,怎奈膝下空虚,倒是很欢喜有这样一个现成的儿子,想好好培养他,以便后继有人,还送他去读了半年书。但是,郭奕全不甘心仅仅成为一名出色的乡村医生,他必须离开这里,只有离开家乡,离开这个中药铺,才能实现自己复仇的心愿。半年之后,他自毁契约,离开家乡。
瑞金红小鬼,人生最快乐的四年
这一回,郭奕全把自己卖给一对游击队员——五牯夫妇,跟随他们去了瑞金。五牯很喜欢机智大胆的郭奕全,将他带到瑞金一起参加革命。1931年的瑞金,红旗漫卷,军号嘹亮,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景象。红军里面有不少象郭奕全一样的红小鬼,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信送盐等。大家很团结互助,对孩子们很照顾。他们将改小的衣服给他穿。打仗之余,一起游戏聊天工作。郭奕全很快就喜欢上这个团结活泼的集体,贪婪地享受着来自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在红军大部队里,他不仅学会机智勇敢地传情报,站岗放哨,同时红军的政策方针也已深深镌刻到他幼小的心灵。中央苏区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得他象其他民众一样,被牢牢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母亲惨死的一幕渐渐淡去,复仇的火焰逐渐转换成为革命奋斗的理想和信念。郭奕全曾说过,瑞金四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
但是好景不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悄然从苏区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当时郭奕全才14岁,个头又小,不能跟随大部队去长征,被迫安置到一个有女孩的农户家庭。养父母则参加了长征,后来双双牺牲在湘江战役中。
在被安置的农户家中只呆了不到半年,郭奕全就决定离开。他踏上了回家的漫漫路途。过长汀,走上杭,一路上,枪声如织弹雨横飞,曾经红旗漫卷军号嘹亮激情昂扬的苏区,到处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快乐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转瞬已是生离死别,前途渺茫。这趟返乡之路,郭奕全走了整整半年。其中的艰难与苦痛,真是一言难尽。终于,他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江山乡铜钵村。但是,家乡和其他革命苏区一样,已是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一片凋敝。更伤心的是,他依然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倚门盼归的父母,没有温暖的被席和灶台。不得已,他只能帮一个姓黄的农户放牛。后来又跟铜砵巧匠郭鸿瑞学木工当学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