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名叫李光楚,1911年出生于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大兴瑶族村花山疗组,很长一段时间,大山环绕,交通闭塞,仿佛与世隔绝,然而85年前,这个小小的地方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不,今年清明回乡祭祖,村里的老人们给我讲述了一段祖父和村里的瑶民们在红军长征过境家乡时期发生的一段真实的往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八万多中央红军走上长征之路。11月初,彭德怀、杨尚昆、董振堂率领的红一、三、五军团经江西信丰、大余等地浩浩荡荡进入湖南汝城县的集龙、热水、东岭、濠头等地,取得了苏仙岭、濠头圩等几场战斗的胜利后,齐头并进向延寿河方向突进。11月6日,红军大部队陆续抵达延寿往文明方向移动。
那一年,我的祖父23岁,正在家里忙农活。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又受到土匪恶霸头子胡凤璋的欺压祸害、为非作歹,汝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山深处的瑶民们更是苦不堪言,和当村民们一样,祖父一下子见到那么多部队,一开始以为是国民党的土匪兵,很害怕,跟着村民们往大山深处躲,后来听到村民说这支部队有点不一样,一进老百姓的村子,不仅不烧杀抢掠,反而给村里的祠堂、路道打扫卫生,给老百姓的家里挑水装满水缸。祖父就跟着胆大的一些当地村民下山想看看究竟,战士见到下山的村民不仅不恶语相向,反而有礼貌地向他们打招呼:“老乡,我们是红军,是咱们穷人的部队”。看到眼前的景象,祖父和村民紧张的心也慢慢舒缓了下来,红军召集村民们开会,宣传分田地、打土豪、反欺压的思想,让祖父和其他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支部队的“不一样。”倍感兴奋和亲切。
此时,国民党粤军两个独立师、两个独立旅分别从广东城口、江西大余出发,向延寿街尾追击红军。驻汝城的湘军陶柳部与胡凤璋保安团也派其一部经外沙磻溪赶往山田坳进行尾追。粤军在增援的湘军及胡凤璋保安团的配合下,与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反复争夺延寿江边制高点青石寨,许多红军战士倒在江中,情况万分危急!在军团长董振堂的指挥下经过三天三夜血战,终于掩护红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后勤纵队分三路顺利通过延寿河,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
随后分成了三路红军,一路向延寿河北岸的铜田后山经岭秀鸡仔巷、苧麻坳、老雷洞、大兴、东山桥、百丈岭向文明圩场集结,另两路往延寿河北面的大坳头方向,经城江、蒋家源、麻沙、虎行进入岭秀瑶乡,汇集于文明沙洲区域。
但是在延寿血战后的红三、红五军团减员很多,伤病员也不少,天空又下起大雨,红军中央纵队、后勤部队带着大量骡马、辎重拥塞于延寿到岭秀、文明的20多公里崇山峻岭的山间小道上,行动非常迟缓,红军指战员们长途奔袭疲惫不堪。
村里的老人们回忆,祖父和村里的李光远、李四养、胡兰茂、曾双养等人见此情景,纷纷主动跟着给红军给他们带路,抬担架,操起家里的扁担挑军需物资,一时间,这支红军队伍出现了许许多多穿着各异的当地老百姓,军民一体,川流不息向着文明、宜章方向前进,而祖父和村里的其他同伴整整七天七夜带着红军都在往返于延寿河、铜田、岭秀鸡仔巷、苧麻坳、老雷洞往大兴、东山桥、百丈岭、文明的山间小道上。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只听见脚步声、马蹄声、金属碰撞声相互交织,秋雨泥泞的小路上,被踩成深深沟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