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转瞬即逝,文明永远鲜活。身为安徽师范大学赴铜陵摩崖石刻调研团队一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脚踏浮山饱经岁月洗涤的红色岩土,与摩崖石刻共度须臾时光,探寻全国重点文物——浮山摩崖石刻的当今保护之径。
浮山缘起:彼时恩师的人文情怀
“嶈嶈的名山,汤汤的湖水,我们日处其间,怎样,感觉不易,感觉不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竞存的潮流,还要具备勇毅,勇毅,勇毅,德的修养,知的获取。”这是安徽省浮山中学的校歌,校前白荡湖,湖水澄碧;校后浮渡山,山奇洞幽。第一次听说浮山,是在我读高二年级的时候。我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是浮山水土涵养成长的一位学子浮山中学内暗香疏影的梅园、晨钟暮鼓的钟楼、底蕴深厚的圣旨碑伴随他的青春,至今仍记忆忧新。他是一位地理老师,一直想要带我们去看看那集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为一体的名山胜水,品味那地灵人杰的桐城派文化。2019年的暑期,安徽师范大学赴铜陵摩崖石刻调研团队有幸来到此地调研考察。
游历浮山:古今扬名的第一文山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我开始逐渐了解浮山,它位于铜陵市枞阳县,这里濒临白荡湖畔,三面环水,形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因名浮山。明清时期,这里孕育了著名思想家方以智为代表的家族学派——“方氏学派”,清代独领风骚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被誉为“中国第一文山”。 步入盛夏时分,江南的亭台小榭、小桥流水旁,星星点点地开出小花。队员们循着一条弯弯的小径上了山,一路行游。洗墨池、碧云岩、灵猴迎客石、御碑亭、金谷岩、紫霞关、龙湫池、仙人桥、会圣岩。翻过一块“卧云搜月”的巨石,豁然开朗,总揽浮山镇全貌。望见山石玲珑,奇秀幻变的石壁上,布满错落有致、端庄秀丽的石刻,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润饱满,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那块“因棋说法”。此外还有“阮集之读书处”和唐宋八大家、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等文人墨客对浮山的赞誉,人文荟萃,果真名符其实。
队员章森在观看石刻古迹(袁若兰摄)
石刻现状:调研团队的现场考察
岁月的冲刷终究留给了浮山时光的印记,摩崖石刻的昔日风貌如今已难完全再现。我在沉醉于浮山深厚的文化历史的同时,也要表达对文物保护的深刻忧虑。由于年代久远,摩崖石刻有些许磨损,加上以往大规模的破坏,现在完整存留且能够清晰辨识的石刻实属不多。石刻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采取了全国性的文物修缮保护工作,请专家实地勘测,并采用颜料彩笔描摹石刻印记的方法,尽最大的努力还原石刻本貌。
但是,我们经由实地观察学习,发现摩崖石刻的官方修复距今已经30余年,且因修复经验与经费的不足,尚有不完备之处:一些石刻描摹已然不再清晰;大片石刻被青苔覆盖;游客行人在石刻文物随意滥刻滥画......除了心痛,我更感受到保护浮山摩崖石刻这一文物的迫在眉睫。
被青苔大面积覆盖的石刻(汪颖摄)
在调研途中,我们有幸采访了浮山景区管理部的伍南生主任,问及未来的保护与开发展望,伍主任表示:“计划进一步将摩崖石刻的文物保护与信息化数字化相结合,并加大对摩崖石刻的修缮,同时将景区绿化、景观、住宿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将浮山打造成枞阳县的一枚文化名片。”
文物保护:每一位国人的身体力行
隔着屏幕吃瓜的我们,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良心纪录片后,大赞匠人的奉献精神;看到文物遭到破坏的新闻,痛批那些无知的人糟蹋历史。可是我们是否静下心去思考:文物对现在有什么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思想领域,人们把人和人生存所处的环境、过去现在和未来等空间与时间上的概念看做是一个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批判那种盲目以当世代人类需求为唯一导向的观念。人类社会进步的实现,有赖于从传统的文化遗产里体现出来的真理中汲取营养,历史文物作为过去的见证物,对其进行保护就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进步发展,意味着文明的延续,意味着人类自身价值的递进。这是我对文物当今生存意义的浅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