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事就像过眼的云烟,转眼就消失了。然而,有一些人和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自古当兵男儿事,女儿拿针坐绣房。”但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加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洪流之中,与残暴的日本法西斯进行殊死的战斗。
1918年,李馥兰出生在武乡县山交沟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五岁时,父亲被地主逼死,七岁时,她又失去母亲,是被共产党从苦海中救出的孤女。她身材高大,力气过人,长得结结实实,黑里透红的方脸总是带着朴实的微笑,一对大眼上那长长的眉梢,遇事沉着冷静又显现出那个年龄少有的倔强和刚毅。李馥兰18岁时和故城镇穷小子赵忠明结婚;1938年, 八路军到武乡,她动员自己新婚不久的丈夫参军。没过多久,她担任村妇救会主席、治安委员和公安员,不畏艰险地与敌人顽强斗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为巩固战略后方,将华北地区变成自己的兵站地,集中重兵对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前所未有的疯狂“大扫荡”。日寇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他最精锐的部队,向八路军总部回旋之地——武乡,展开残酷的进攻。
敌人为巩固“囚笼”统治,在故城镇上强化了保甲制、门牌、身份证等。统一颁发到每家每户,发现谁家有一点通匪嫌疑,轻者坐牢重者砍头,使镇上人心惶惶。因敌工站和武工队同志不便在镇上久留,便把联络站转移到了故城镇后山,让李馥兰担任地下联络员,秘密负责此事,从此她成为山里山外的电报员。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故城镇的老百姓却故意留着这“青纱帐”等八路军打鬼子时做埋伏。不料,有一天,李馥兰正领着妇女们干农活时,汉奸程福云忽然引着日伪军来到地边,要求她们把这青纱帐统统刨掉。聪明的李馥兰施出缓兵之计,答应改日再刨。程福云带着日伪军走后,李馥兰和妇女组长武梅月一起商讨如何应付此事,既要留着青纱帐,又要发动群众保护自己利益,打碎“囚笼政策”,不把老百姓粮食交给小鬼子,还需要把情报抓紧传给山里的八路军武工队。思来想去,李馥兰决定亲自去传送这一关键情报。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李馥兰和武梅月就带领一群妇女扛着锄头提着镰刀,像是去收割庄稼,朝山后的根据地方向走去。不料被放哨的日军发现,便拦下盘查,然而只从她们身上搜出一张有本人照片的“良民证”,便无奈的挥了挥手,让她们过去。
武梅月把李馥兰送到青纱帐最深处,让她朝东一拐,直奔山后根据地,李馥兰扭头告别时,看着被小鬼子摧残的面目全非的村庄,心中愤怒,暗自发誓一定要将日伪军赶出村庄。
李馥兰到达了山后,找到八路军武工队驻地并向领导汇报了敌情动态和计划,以及日伪军的种种罪行。汇报后,武工队决定由李馥兰带着标语和传单回村,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心,等待时机成熟再执行下一步计划。
但事与愿违,正当李馥兰接过标语和传单要走时,敌人向根据地方向发来一颗照明弹。经验告诉他们,敌人要夜袭。山下的敌人开始扫荡,山上连绵不断地下着雨。雨一下就是四天,李馥兰和大伙坚持度过这艰难时刻。大伙的衣服都湿透了,粮食也吃光了。雨停后,山下传来日伪军嚷嚷声:“搜山,梳林,放火……”。不得己,李馥兰又装成新媳妇回娘家,用篮子提着传单、标语下山了。
李馥兰走到半山腰,当天的阳光格外刺眼,又因为这几天没休息好,照得她眼睛直发酸,在她低头揉眼时,从身后突然传来日军的叫声:“八格牙路,站住!”李馥兰扭头就跑,日军边打枪边喊着追赶着她,李馥兰跑到狮子头悬崖边上,敌人已将她包围,嚎叫着要抓活的。李馥兰心想:自己身上不仅有枪,还有标语和传单,自己的性命是小事,保护根据地事大。于是,闭眼跳下悬崖。半崖的树杈将李馥兰挡了下来,她便把身边的一块大石头推下山谷,敌人胡乱的打了几声枪就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