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 3 月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应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底气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色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红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更是涵育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文化沃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涵,深深烙印在红色文化的血脉之中。红色文化继承和升华了胸怀天下、立志报国的民族大义,继承和发展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继承和弘扬了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民族血性。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都深深烙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融入到红色文化沃土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力量。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一百多年来,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蕴含并传承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这些宝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红色文化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参观、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 、管理好 、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 ,为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在传承传播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富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们要用好红色文化,在传承传播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中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挖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党员、干部中的系统学习和宣传教育,在党员、干部中传播红色文化,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员应当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通过阅读党史著作、开展研讨交流、参加教育培训、参观红色场馆、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学习党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党史作为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学习计划。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把党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常修课,充实党史课程,丰富党史教育形式,提高党史教学质量。进修班、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等设置党史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育人的生动课堂,通过红色资源现场教学使党员、干部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强化思想淬炼和党性锻炼,修好共产党员“心学”,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中传承传播红色文化。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动力源泉。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教材,编排和演绎红色话剧、舞台剧等,开展爱国诗词诵读活动等,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承氛围。持续在高校师生中开展好“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活动,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红色文化遗址等形式,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让“红色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向全社会讲好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红色故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生动体现和情景再现,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我们赓续红色血脉,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认识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用心讲好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例如,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然而,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广西牢记嘱托,推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建成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纪念设施,创作音乐剧《血色湘江》等一批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作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
三、在创新创造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我们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创造红色文化发展新路径。
借助科技力量。随着以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为主要特征的大模型的诞生,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并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方式。应主动顺应传播格局变革和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让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打造具有鲜明政治性、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例如,推进“数字+红色文化”建设,推出 AI(人工智能)主播讲红色故事、短视频传播红色故事等,使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打造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精品展陈,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活”起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推出3D数字展馆、动漫虚拟展馆、720度VR展馆, 新场景+新技术赋能用户新体验,持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