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荆楚大地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资源底蕴厚重。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厚植红色文化底蕴,推介荆楚各地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红色文化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部队,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促进联盟、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组织了此次“革命家后代红色荆楚大穿越活动”。
4月1-2日,中国红色文化联盟副主席、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主任、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编辑部主任、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会长、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会长、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活动组委会主任黄黎民、秘书长詹晓萍和革命家后代林爽爽、陈人康、张晓龙、韦肖毅、刘煜滨、李放、刘晓春及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澄等20余人,走进江陵,参观沙岗红军街;走进监利,参观了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和柳直荀烈士纪念园;走进洪湖,参观了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旧址群。

4月1日上午,黄黎民和寻访团成员一行走进江陵,参观了沙岗红军街。江陵是革命老区,而沙岗镇则是江陵革命老区的中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沙岗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沙岗老街,仍保留着一批当年的革命旧址,被命名为“红军街”。

寻访团走进沙岗镇红军街,革命气息扑面而来。穿梭其间,感怀历史,回忆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岁月。讲解员专业动情的讲解,让大家把时间追寻到1927至1932年,沙岗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贺龙在江汉平原闹革命的第一站就是沙岗,震撼荆江两岸的“沙岗年关暴动”就发生在这里。橱窗里,血渍浸染的草鞋、锈迹斑驳的油灯……这些穿越时空的老物件虽然静默不语,但每一样、每一件都让人回想起在红旗漫卷的岁月里,沉浸式感受共产党员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的感人事迹。沙岗红军街是鄂西特委、鄂西政府机关所在地,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和鄂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江陵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同时,沙岗成为湘鄂西早期红色革命的策源地,是湘鄂西四个红色首府之一。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大到监利、石首、天门、松滋等地。后来,在这里参加革命的有很多人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培养出像谭友林、贺彪等共和国将军。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3年3月,沙岗红军街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革命旧址、革命旧居、革命遗迹、革命历史纪念建筑共计26处。近年来,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沙岗红军街的文物主体得到了抢救性保护,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历史景观。当地还紧紧围绕红色老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亮点,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红军街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1日下午,黄黎民和寻访团成员一行走进监利,参观了监利县周老嘴。

1930年7月至1932年9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监利县周老嘴曾两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是湘鄂西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发生地。贺龙、周逸群、段德昌、柳直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众多遗址和可歌可泣的史迹。1931年3月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农代表大会后,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联县政府迁移周老嘴,7月湘鄂西省委机构省总工会、共青团、妇委和政府机构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部及军委机构相应设立。建有湘鄂西列宁学校、第一、第二医院。剅口、邓家庙为战略后方,建有红军总医院、兵工厂、被服厂、制盐厂、造纸厂、制币厂等,设有湘鄂西特委、监利县委等机构。这个50平方公里的三角红色区域,领导湘鄂西人民进行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斗争。寻访团一踏入江汉平原这片红色的土地,参观一处处革命旧址,观瞻着400多件红军使用过的刀枪土炮、书写的革命标语传单和印刷的革命文件、用过的简陋生活物件等革命文物,以及一幅幅绘制的当年革命战争场面的图画,大家都不禁肃然起敬,仔细拍照记录这一桩桩璀璨夺目的红色历史,一件件闪耀红色光芒的革命文物,生怕漏掉了宝贵的场景史迹。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寻访团一行瞻仰周老嘴柳直荀烈士纪念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首《蝶恋花》是毛泽东写给李淑一的回信,李淑一是烈士柳直荀的遗孀,而柳直荀就牺牲在监利周老嘴。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开始统治中央,同年3月夏曦来到洪湖苏区,开始极力推行王明的路线。柳直荀、贺龙、段德昌等人因提出过不同的意见,遭到夏曦等人的打击。1932年5月,柳直荀被撤销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调任湘鄂西省苏维埃省财政部长。不久,又被诬为红三军中的“国民党改组派书记”,于同年9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柳直荀平反。1957年5月,毛泽东给李淑一复信,并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表达对柳直荀的怀念之情。1979年,监利县人民政府在柳直荀烈士殉难处——周老咀心慈庵修建了柳直荀烈士纪念亭,撰文立碑,以志其生平,永留纪念。200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柳直荀烈士纪念亭扩建为柳直荀烈士纪念园,并作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其扩建改造工程是国家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建有柳直荀石像、词卷、浮雕、英烈墙、纪念碑、纪念馆、柳直荀墓、无名烈士墓等纪念设施。近百年过去了,周老嘴镇老正街集古民居群和革命旧址群于一体。现存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党、政、军各大机关以及贺龙、周逸群旧居等48处革命旧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座旧址,就像一部部看不完的革命斗争史。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周老嘴旧址群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老嘴古镇现已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小街旧址群和革命纪念馆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月2日上午,黄黎民和革命家后代一行参观了洪湖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旧址群。湘鄂西革命旧址群包括(遗)址39处,其中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等重要旧址21处,湘鄂西省经济委员会、贺龙讲话阅兵台等重要遗址13处,湘鄂西苏区瞿家湾革命烈士纪念碑、万涛烈士纪念碑等纪念建筑5处。这些红色教育景点,展示了湘鄂西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提供了了解革命先烈英勇事迹,领会革命精神的重要机会。在瞿家湾镇,革命家后代看到一座集陈列、展览、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革命纪念旧址群。该街具有完美的明清建筑风格,寓意着中国革命的根基和起点来自于农民阶级。纪念地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历史图片和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苏区的革命斗争场景,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展馆展示了“湘鄂西革命初期”、“烈士英名永存”、“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丰富内容,通过照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了湘鄂西地区的革命历程和革命英烈的光辉。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旧址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内涵。洪湖,以水命名,以红色闻名,是中国人的红色故乡,在党史、国史、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土地革命期间是湘鄂西苏区首府、红二方面军摇篮、洪湖赤卫队故乡,其中,洪湖赤卫队的故事,源于洪湖,根在洪湖,洪湖也因这段故事,享誉全世界,激励几代人。洪湖是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红二方面军的发源地。贺龙、周逸群同志创建的红四军、红六军和红二军团,是红二方面军的前身,部队主要力量诞生在洪湖地区,来源洪湖赤卫队。洪湖赤子刘绍南所领导的戴家场暴动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第一枪。段德昌领导赤卫队在游击战争中总结的“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游击战术,是红军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正确作战指导。洪湖赤卫队后来发展成为正规红军,并延续至今。1938年,毛泽东在《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195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为献礼国庆10周年,集中全省力量,排演以洪湖水上游击队为原型改编的歌舞剧《洪湖赤卫队》,在北京公演之后,引发全国轰动,其中的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从此唱遍全国,之后在全国各地巡演,创下连演500场的纪录。196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将歌剧《洪湖赤卫队》合拍成彩色故事片,1962年,电影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几十年来,该剧经过1976年、1989年、1998年三次复排,目前,《洪湖赤卫队》拥有歌剧、电影、戏曲等几十个改编版本,历经无数艺术家传承创新,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民族歌剧作品之一。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洪湖水,长又长,人心向着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说:“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为进一步继承洪湖赤卫队先烈遗志和英勇气魄,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洪湖精神、湘鄂西革命精神,洪湖市在瞿家湾设立洪湖赤卫队研学馆,以此推动洪湖擦亮红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洪湖荣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洪湖新篇章。革命家后代对贺龙何时来洪湖和贺龙与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军团非常感兴趣。通过黎导的讲解,他们知道了贺龙是先到洪湖观音嘴,通过组织洪湖赤卫队的战士发展壮大起来,成为红二军团创立的基础。贺龙曾经说,洪湖是个好地方,可以藏兵30万。红二军团的成立,使湘鄂西苏区武装力量在组织上达到了统一,把湘鄂西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贺龙同志还回忆说:“红二军团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党的、人民革命事业的巨大胜利,是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巨大胜利,是党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开始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并在那里依靠广大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建设农村根据地的巨大胜利。”在洪湖地区7年的艰苦革命斗争中产生了七位开国将军,其中五位是洪湖籍。在旧址内,陈列着许多开国将军及革命烈士的事迹,其中包括红军烈士、地方抗日英雄和村里普通民众等,他们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墙上留有他们的姓名、出生年月、牺牲时间和牺牲原因等信息,令人深感敬意和悼念。段德昌死于肃反,常胜将军的事迹永远留存洪湖革命史。他临终前说的三话气壮山河。他说第一要把革命带进洪湖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第二是党和人民不要忘记我,第三是把子弹留给敌人。他最后是被刀处死的。许光达在授衔中主动要求降一级。特别是许光达将军让衔的高风亮节,革命家后代还念念不忘。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旧址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内涵。通过参观这些景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也能够激励和教育后人坚定理想信念。

在革命家后代参观洪湖瞿家湾的同时,附近的监利县农民,江汉油田的30多名退休人员,洪湖二中的高中30多位学生,还有附近镇的一百多名小学生,街里无数的人民群众,他们也在清明前夕,前来瞻仰和学习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祭奠革命先烈的英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他们看到北京来的革命家后代能够同他们在一起,感到非常高兴,如同见到革命家和开国将军一样。他们表达了人民群众崇尚革命英烈和热爱革命文化的心情,表达了他们永远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决心。这说明弘扬红色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