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荆楚大地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资源底蕴厚重。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厚植红色文化底蕴,推介荆楚各地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红色文化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部队,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促进联盟、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组织了此次“革命家后代红色荆楚大穿越活动”。
3月28日下午,中国红色文化联盟副主席、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主任、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编辑部主任、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会长、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会长、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革命后代黄黎民和寻访团赴老河口市参观考察老河口光未然小学、袁书堂纪念馆、五县暴动会议旧址、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等,寻访革命前辈的战斗足迹,学习革命家的文韬武略,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厚植红色文化底蕴。

寻访团成员走进光未然小学,一股充满革命情怀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光未然小学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志愿解说团队、每个学科都有教师志愿解说团队,这次清一色的小学生解说团队,令人耳目一新,让寻访团成员充满敬意和惊喜。

光未然小学是以《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名字命名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市直小学。该创办于1921年,2008年5月由原老河口市第三小学更名为光未然小学,老河口市政府授予该校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光未然(1913年11月-2002年1月),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屈原》等,其中《黄河大合唱》于2019年6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名录。

光未然小学依托名人光芒,借势得天独厚文化的底色,把光未然的家国情怀、文学影响力和《黄河大合唱》精神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打造“一馆三区”红色文化校园。师生共同创建了光未然陈列馆开馆,光未然事迹、《黄河大合唱》精神师喻生晓,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爱党爱国热情,放大了光未然文化品牌效应。

袁书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位于老河口市袁冲乡境内。袁冲是鄂西北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养育了革命烈士袁书堂,大革命时期袁书堂曾任湖北省蒲圻、黄陂等县县长,中共光化县委委员,中共鄂北特委委员。1930年4月在部署以光化为中心,领导鄂北五县(均县、光化、谷城、襄阳、枣阳)革命暴动时,被反动民团杀害。2008年10月袁冲乡兴建了袁书堂纪念馆,2009年4月袁冲中学更名为袁书堂中学,2010年4月袁书堂纪念公园开园。近年来,老河口市以袁书堂及袁氏家族的革命事迹为依托,积极打造革命老区红色品牌,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事业。以袁书堂纪念馆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老河口市乃至周边县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袁冲乡下四河淤村,坐落着一座青瓦平房建筑,面积虽不大,但影响很深远,它就是“五县暴动”会议旧址。“袁冲乡是鄂西北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下四河淤村则是鄂西北早期重要事件‘五县暴动’的发生地,红色文化浓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鄂北地区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地主豪绅压迫。1928年至1929年间,由中共鄂北特委(后改称鄂豫边特委)发动的襄阳、枣阳、宜城、谷城、南漳五县联合武装起义。这次暴动是鄂北革命根据地形成的重要前奏。


寻访团成员还专程来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参观。1939年5月,抗日战争处于最严峻、最残酷、最关键的时期,爱国将领李宗仁从抗击日寇整体军事形势分析,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移到老河口驻防,司令部设在市区的一家民居内。自1939年5月至1945年3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扎老河口坚持抗战达六年之久。其间,司令部除直接指挥豫、鄂、蜀地的抗日战争外,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光未然小学、袁书堂纪念馆、五县暴动会议旧址、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等,是老河口珍贵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家后代寻访团成员不仅亲身感受到父辈们当年的战斗岁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红色资源在当代传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老河口市委书记冯玉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章新,副市长何靖等同志对本次活动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来自北京和湖北的革命后代林爽爽、张晓龙、韦肖毅、刘煜滨、陈人康、李放、严群力、黄俊友等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