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好八连有4项科技练兵成果在军区和警备区获奖,有11名官兵被军区和警备区评为科技练兵标兵,先后有12人考上军事院校,4人被警备区评为“十佳士官”和“十佳班长”,有8人被评为“四会教练员”。连队也因此跨入军事训练一级连队行列。
从当初我喊他们解放军叔叔,到现在他们喊我红根叔叔,“好八连”为我做了许多连亲人都做不到的事。———番瓜弄残疾人胡红根的话
这番感受摘自胡红根写的一篇题为《好八连是我永远的好朋友》的文章。这位43岁的中年汉子和“好八连”结下的情缘,已经有28年的历史。
胡红根3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自小就与轮椅为伴。自打八连一班长陈士凯认识了胡红根后,连队官兵就成了当时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胡红根的亲人,担负起照顾他的重任。为了方便胡红根的出行,连队为他设计组装了一辆轮椅车。胡红根上下床困难,连队专门为他做了一张可以起降的床铺。胡红根上厕所麻烦,战士们搬来凳子和痰盂,为他特制了一个舒适的马桶。连队年年为胡红根过生日,重要节假日还接他来连队参加会餐。
帮助胡红根洗澡是件费时费力的活儿,需要几个人相帮,但八连官兵却乐意做,他们最爱看到胡红根洗完澡后露出的惬意的神情,再苦再累也没啥了。这些年来,八连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照顾胡红根的接力棒也传了一代又一代。最初他叫战士们“叔叔”,现在战士们喊他“叔叔”。
对八连的真情,胡红根常用自己的方式“报答”。去年老兵退伍前,胡红根通过广播电台为八连的老战士们点了一首歌《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白鸽奉献给蓝天,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为人民,几十年”,八连官兵总是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献上一片片儿女情,带去一颗颗赤诚心。南京东路街道云中居委的30多位孤寡老人,多年来一直沐浴着八连官兵的爱心阳光。
在广西北路的一间小阁楼上,93岁的王和玲老人说起好八连,泪水溢满眼眶。老人一生历经磨难,11岁做童工,30岁时丈夫被日本侵略者炸死。老人说:“八连对我真是好呀!他们一来就帮我买米、洗衣被、打扫卫生……”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战士们准会来到王和玲等老人们的家中忙这忙那,和老人拉家常。过春节时,官兵们和老人一起吃年夜饭,陪他们守岁。连队还与街道一起组织老人参观军营,观看军事表演,游览名胜古迹和参加文艺联欢活动等。老人们自编自演的《马灯调》,表达了对官兵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感谢八连众英豪,关怀老人不辞劳,不是儿郎胜儿郎,情深义重比天高……”
他是“好八连”的战士,我相信他会还的。———居委会书记袁祥英的话
八连有个退伍战士叫徐兆刚,想在上海办个小厂,但苦于缺乏资金,就找到曾任云中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的袁祥英求援:“袁妈妈,我急需2万元钱,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没问题,我这就回家去拿”。袁妈妈一口答应了。
一位邻居知道后,有些担心,对袁妈妈说:“你怎么把这么多钱借给一个几年没见面的退伍兵,你能放心吗?”袁祥英笑着说:“我和好八连官兵早就是母子关系,哪有孩子向母亲借钱还要打借条的!再说,他是‘好八连’的战士,我相信他会还的!”果然,两个月后,2万元一分不少交到了袁祥英的手中。
人们尊重、信赖“好八连”,是因为官兵们多年来一贯严守纪律,讲求诚信,在大家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信誉。
去年夏天,八连在市郊参加游泳训练。中午休息时,他们冒着高温帮助村民打扫环境卫生,一位战士不慎把旁边西瓜地里的一个西瓜藤子碰断了,他和班长一起抱着西瓜来到村委会,要求协助寻找西瓜的主人,赔付损失费。这大大出乎瓜农李大伯的预料,他原本以为战士们会顺手摘几个西瓜解解渴,没想到瓜没动一个,还要赔偿断了藤子的西瓜,李大伯紧紧握住战士的手说:“了不起,了不起,‘好八连’名不虚传,这回我是彻底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