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区福佑路第二小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以“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为造型的雕像。雕像矗立至今已10多年,但福佑路二小的师生们每天见到雕像,都会产生温暖和亲切的感觉。学校的老教师沙达武说,树立这座雕像的目的是为了让八连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永存。八连精神不仅鼓舞着一代代八连人奋发图强,同时也让孕育这个光荣连队的城市上海深受感动和感染。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八连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精神的缩影与象征,它不但展示着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还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良好形象;八连是八连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也是城市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
在迎来“好八连”命名40周年的日子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盛赞八连官兵“扎根繁华的大都市,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积极参加和支持了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展示了艰苦奋斗,严守纪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城市风貌”,他希望上海人民“要学习好八连,弘扬时代新风,塑造城市精神,把上海建设得更好。”
到工地上去看看吧!什么叫艰苦,什么叫奋斗,“好八连”的行动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原黄浦区建设局局长陈希安的话
那年秋天,八连参加南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解决住宿问题,施工单位包了旅社的一层客房,但官兵们怕满身泥水弄脏房间,更担心上夜班回来会影响他人休息,所以进驻施工点3天,没有一名战士住进旅社。第4天深夜,值班的协大祥商厦副经理张相民在雨中查夜时,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劳累了一天的八连官兵裹着雨衣,背靠着居民住房的房檐,一个紧挨着一个,已经进入了梦乡。
冰冷的雨水打在官兵们的雨衣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张相民心疼得眼泪差点涌出眼眶,他在酣睡的官兵中间找到连队干部:“指导员,战士们都是血肉之躯,可不是铁打的呀!整天没日没夜地干活,晚上就这样对付,我们怎么对得起他们啊?”张相民言辞恳切地说:“指导员,你下命令吧,就当我这个老百姓求你了,快让战士们进屋休息。”
在张相民和闻讯赶来的附近居民的再三要求下,连队才住进了旅社。
当时的黄浦区建设局局长陈希安耳闻目睹这一切,感慨万分,于是有了他对机关干部说的这番话:“到工地上去看看吧!什么叫艰苦,什么叫奋斗,‘好八连’的行动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八连的战士在工地上干活个个都像“拚命三郎”,完成任务又好又快,深受地方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
“好八连”的战斗力,好厉害啊!———市四建公司党委书记李怀清的话
上海科技馆是APEC会议的重要会场,当建设工程处在攻坚阶段时,八连主动请缨,担负了艰巨任务,三天的活仅用一天就圆满完成了。负责一线指挥的市四建公司党委书记李怀清感慨地说:“‘好八连’的战斗力,好厉害啊!”八连战斗力强,是连队用艰苦奋斗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训练场作为实践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战场的结果。
清晨的城市还未完全苏醒,街上人稀车少,一支队伍雄赳赳地跑过来了。他们身穿训练服,挂着子弹袋,背着背包、水壶和枪,当从静安寺跑到外滩时,一个个汗流浃背……一次训练,战士朱洪强跳木马不慎摔坏腿骨,住院手术打上了石膏,才躺了半个月他就每天硬撑着起床,从一楼到六楼练腿力,不料下楼梯时滑倒了,又重新做手术。然而,这丝毫没影响朱洪强“扛红旗”。他顽强拼搏,年底参加警备区军事训练五项全能比武,获得总分第一,400米障碍跑还打破了保持5年的警备区纪录。
战士郑震刻苦钻研电脑技术,用所学知识,把外军作战手段、作战样式、作战特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还自编《士兵高科技知识应知应会300题》,带出了一大批“电脑迷”、“军事通”。当年,他被军区评为“学科技知识、练打赢精兵”的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