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八连的干部和战士为原型,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好八连”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任务在变、生活条件在变,但“好八连”用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官兵的传统从未改变。
(一)
左辉进部队前就定了目标:学门技术,然后退伍找工作挣钱。
然而事与愿违,左辉被分到了站岗放哨、摸爬滚打的八连。看到与自己的愿望相去甚远,左辉打了“退堂鼓”,几次想调动。
连队干部看出了左辉的心思,专门安排他到连史馆当解说员。第一次解说,左辉照着念,没有太多的触动;第二次、第三次……当第七次解说结束后,左辉一夜未眠。连队前辈们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动。自那以后,左辉决心向那些前辈学习,当一名优秀士兵。入伍第二年,左辉就当上班长,还荣立过一次三等功。
八连把艰苦奋斗精神当作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培育官兵。新战士一踏进连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连史馆;连队党支部把艰苦奋斗教育分成《好八连,天下传》等八个系列,着重帮助官兵回答和解决好理想、道德、情操、追求等立身做人的基本问题,对战士加强艰苦奋斗教育。
随着连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深入,新战士们从思想认识到言行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二)
现在连队的战士大多是“80后”和“90后”,不少战士走出校门就迈进营门。为了锤炼官兵意志,连队每次野外驻训,大路不走走小路,有车不坐练行走;本可徒步行军的,偏要进行全副武装急行军;野外驻训,本可在郊区进行,可偏要把连队拉到海滨去训……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艰巨的任务,八连官兵越是冲在前、干在先。
南浦大桥钢梁拼装进入关键阶段,大桥主塔下要铺设一条600多米长的门吊轨道。因场地拥挤,大型起重机开不进去,一根根50多米长、约1吨重的钢轨无法到位。指挥部犯难了,八连官兵主动请战:“我们就是起重机!”官兵们30人一队,抬起一根又一根钢轨,一步一步地送到指定位置。22个昼夜,八连官兵搬运枕木240立方米,装卸建材150吨。事后,大桥指挥部破例给八连官兵发了67本大红烫金证书:“南浦大桥荣誉建设者”。
一位退伍战士给全连官兵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战友,在服役期间,吃苦的‘甜头’我们往往还不能马上体会到。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今天的锤炼,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一笔笔存下来,若干年后,就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利息’。人生有没有这笔存款大不一样。”
(三)
“八连改变人,真神!”战士的吕晓辉父亲十分感慨。
2009年4月,新战士吕晓辉分到了八连不久,父亲来连队看他,短短两天时间,吕晓辉的父亲连说“没想到”:和儿子一起上街,想给儿子买点零食,没想到儿子说“连队伙食挺好,不用了”;想给儿子买件新衣服,没想到儿子连连摆手说“部队发了,不用了”。
“入伍前,他可不是这样,经常和一些同学、朋友出去玩儿,花钱大手大脚。儿子到连队才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吕晓辉的父亲抑制不住兴奋,连声向连队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