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焦裕禄在大营的点点滴滴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记者 郝思斯 通讯员 丁宁 代丽
浏览次数:
2025-02-07 11:11:3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直到今天,人民依然呼唤焦裕禄。

    到兰考工作之前,焦裕禄曾先后在河南省尉氏县工作6年时间,其中在大营区(现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营镇)及其周边工作近2年。在由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联合编著出版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焦裕禄与港区》一书中,亲历者们讲述了焦裕禄在大营工作期间真实感人、生动鲜活的故事。在大营时,焦裕禄连一张标准像都没有留下,但他的样子,牢牢记在了人们心中。

    雪夜走访暖民心

    上世纪40年代,河南省尉氏县大营区是远近有名的“土匪窝儿”和“沙窝儿”,一年四季黄沙漫天,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交通闭塞,群众的生活异常艰苦。

    听闻组织要派自己去大营,焦裕禄没有犹豫,立即接受了任务。他或许并不清楚去大营后会遇到多少困难,他只相信一点,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准则。

    1948年8月,焦裕禄来到大营,先后担任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区长等职。剿匪反霸、防风治沙、巩固新生政权、开展土地改革……一项项艰巨的任务接踵而至。

    来到大营后,焦裕禄走遍了这里的村村落落、沟沟壑壑。他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看到比自己年长的,就“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地叫,看到小孩子,就抱起来举得高高的,把孩子逗得哈哈直笑。“焦区长随和得很,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好区长。”这是老百姓对焦裕禄的深刻印象。

    焦裕禄每次走村入户,先访的农户,都是村里最穷的群众。进门后,他总是要先去看看家里有没有柴烧,囤里有没有粮食,水缸里缺不缺水,床上有没有被子。有时要在群众家吃饭,他从来不让特意准备饭,群众家里吃菜叶、喝糊糊,他也跟着吃菜叶、喝糊糊。一次,一户人家特意炒了一个萝卜,他说什么都不坐下来吃,拿出一个黑馍,浇上点辣椒,又从锅里盛了一碗汤,走到一边就吃开了。吃完后,他总是会补给人家钱或饭票,有时还会自掏腰包送些衣服和粮食。

    渐渐地,焦裕禄融入到群众中,老百姓都喜欢听他讲话。每次他去村里,站在村里的十字路口讲话,不一会儿就会围上一圈人。焦裕禄讲党的政策,讲忆苦思甜,讲亲身经历,也讲国内外形势,讲剿匪反霸,讲土地改革。他讲话很有说服力、感染力,讲着讲着,周围的男女老少就会不自觉地往他前面偎。往往他话讲完了,群众还听得意犹未尽,离开时还不忘说上一句:“焦区长的话,怎么也听不够!”

    焦裕禄心系群众冷暖,他常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1949年初冬的一天,鹅毛大雪飘飘扬扬不停地下着。半夜,放心不下的焦裕禄叫醒通信员李小虎:“走,咱们出门去西北几个村子看看。”

    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路两旁的屋檐下,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柱,树枝上也挂着长长的“冰琉璃”。

    一路上,狂怒的西北风发疯似的呼啸着,几乎要把人卷倒。路上结了冰,十分滑。他们一刻不停地向前走着,一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李小虎问:“焦区长,今天晚上天这么冷,这么黑,路又这么滑,出去干啥?”

    焦裕禄说:“小虎,你不知道,越是这样的天,我考虑的事情越多,心情越沉重。现在穷人还没有翻身,缺吃少穿,没被褥,今天晚上咋过呢?”沉思了片刻,他长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这一带果树较多,雪下到树上,就结了‘冰琉璃’,树枝会不会被压断?要知道栽成一棵树多不容易呀!天这么冷,群众的牲畜会不会被冻死?群众死一头牲畜就是损失了半个家园呀!”

    这天晚上,焦裕禄从芦家村转到石槽王村,又转到丁香李村,每到一村,他总是耐心叮嘱村干部:“赶快组织人力,分头下去检查,看看人、牲畜有没有冻死的,果树有没有被风刮倒、被‘冰琉璃’压断的,如果有,立即设法抢救。还有,牲畜棚要多撒点干叶子、点上火,熰熰烟,暖一暖。缺被子少棉衣的户,大家要互相帮助。”

    安排好以后,焦裕禄跟着村干部到群众家里检查。群众无不感动地说:“焦区长真是全心全意为穷人办事的好干部!”“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没见过这样的好区长!”“共产党和毛主席教育的干部就是好!”“老焦真行,天这么冷,深更半夜看望俺,又不喝俺一口水,烤俺一把火,吸俺一袋烟,真是老八路作风!”

    深入调研治风沙

    焦裕禄在兰考治理风沙的事迹广为人知,但少有人知道,他治理风沙的经验,在大营便开始积累。大营和兰考一样,风沙问题都比较严重。两地都属于豫东地区,历史上也都是黄泛区,黄河频繁改道,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淤积在豫东平原上。

    大营区在尉氏县西部,风沙问题是最严重的。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沙岗,一到刮风时,漫天黄沙迷住人眼,什么都看不见。沙岗不是固定的,常常会随风移动,严重时,几个村的房子都被沙土盖住了。沙窝地存不住水,粮食产量也低,灾害严重的年份,庄稼就会绝收。

    风沙问题在大营存在了数百年,谁来看了都要摇头,找不到根治的办法。来到大营后,焦裕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风沙已经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他决心带领全区的人民群众,和这个由来已久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焦裕禄的工作方法,就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走村入户找老农交谈,寻找防风治沙的办法。回来之后,他就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很快就根据“以林促农、以农养林”的工作思路,提炼出了“植树防沙、压柳固沙”的科学方法。

    大营区卢家大队党支部在1950年成立造林护林委员会,确定了造林治沙的3条原则:在耕地周围种树,保护庄稼;在流动沙丘上种树,固定沙丘;逐步增种补植耕地里的枣树、柿树,增加经济收入。

    焦裕禄亲自带领群众在大营村北地的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500余亩,建设了大营区第一个防风固沙林区。接着又在大营东边的二道岗栽下大批洋槐树,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焦裕禄的倡导和带领下,全区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开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1962年6月,焦裕禄再次回到尉氏工作时,始终不忘曾经一起战斗、生活过的大营区人民群众。他多次到大营公社走访调研,还把黄集公社卢家大队“大力植树造林、改变沙区面貌”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1962年10月18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卢家大队林多粮多收入多》的通讯报道——卢家大队集体营造防风固沙林两千六百多亩,“四旁”植树二十余万株,并在五千亩耕地上增种补植了枣树和柿树。随着林木的成长和发展,卢家大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一把枣作检讨

    谈起焦裕禄,好几名干部群众不约而同讲到了枣子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枣子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当时,焦裕禄在大营区门楼任乡开展土地改革工作。妻子徐俊雅妊娠反应很严重。身边的工作队队员出主意,让徐俊雅自己立一个小灶吃饭,焦裕禄坚决不同意。后来在同志们的再三请求下,他才勉强同意,但要求决不搞特殊,老百姓吃啥徐俊雅吃啥,所用柴米油盐都要记账付钱。

    一次徐俊雅做饭时,工作人员张军心疼她的身体,趁她烧火不注意时,到公家枣囤里抓了一把枣放在锅里。焦裕禄吃过饭回到住处,看到锅中小米稀饭里的枣,就问徐俊雅:“枣是哪里来的?”徐俊雅指了指旁边的枣囤,说:“囤里的。”

    焦裕禄随即对徐俊雅进行了批评,并连夜召开了工作队会议。在会上,焦裕禄先给大伙作了检讨:“我爱人徐俊雅吃小灶,今儿煮小米稀饭,我从枣囤里取了一把枣。”

    张军赶忙说道:“枣是我抓的,也没数就丢锅里了。”焦裕禄说:“我数了,是12颗枣。”他对张军说:“这事不怪你,责任在咱们工作队,我是工作队队长,应该作检讨的是我。”

    另一个关于枣子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焦裕禄第二次来尉氏工作期间。

    那时,焦裕禄日渐消瘦,和10多年前在大营工作时相比,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大营妇女主任王小妹关心地问他:“焦书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咋还这么瘦呢?”焦裕禄回答道:“我就是这个体质,把我埋到麦囤里,我也吃不胖。”

    后来,王小妹才得知,焦裕禄患了肝炎。回去后,她便四处打听治病的方子。听村里老人说,把大枣放在红糖里泡泡,一天吃一个,对肝有好处。到秋天打枣的时候,王小妹就买了几斤给焦裕禄送去。送去时,焦裕禄不在家,她就把枣交给了徐俊雅。

    过了几天,焦裕禄给王小妹打电话,让她来县里一趟。到了办公室后,王小妹发现,焦裕禄的脸上有了平常少见的严肃。

    “我听老徐说,你给我送枣了?”焦裕禄问,“枣是咋来的?是不是从生产队拿的?”

    “我自己买的。”王小妹说。

    “多少钱一斤?”焦裕禄追问道。

    “5分钱一斤,买了6斤。”王小妹脱口而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爱国为民清正:吉鸿昌的初心使命
·下一篇:无
·兰考没有忘记(组图)
·中红网:追寻焦裕禄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之旅(组图)
·焦裕禄严守党纪的故事
·中红网-陈锴:概览简述集邮收藏 纪念焦裕禄逝世60周年(二)
·中红网-陈锴:概览简述集邮收藏 纪念焦裕禄逝世60周年(一)
·陈锴:概览简述集邮收藏 纪念焦裕禄逝世60周年(组图)
·特稿:概览简述集邮收藏 纪念焦裕禄逝世60周年(组图)
·中红网-陈锴:概览简述集邮收藏 纪念焦裕禄逝世60周年(一)
·林彪为雷锋、王杰、焦裕禄题词手迹(组图)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焦裕禄精神(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焦裕禄在大营的点点滴滴
红四方面军的三个春节
用鲜活影像记录“红色之都”
爱国为民清正:吉鸿昌的初心使命
《十八大以来山东省重要文献选编》出版发行
红色头条: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
一老一小工程在行动之玉海园里的“别样”春
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最后定稿会
朱冬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最
特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最后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