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由于国民党实行新闻封锁和歪曲宣传,延安犹如白色海洋中的一个红色孤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其间,一批外国进步记者走进延安这座“红色之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以敏锐的目光,客观公正地向世界报道中国革命的真相,为地处偏僻、对外宣传资源匮乏的中国共产党“发声”,将“红色孤岛”的信息和红军将士的事迹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红色中国”,瓦尔特·博斯哈德就是其中的一位。
瓦尔特·博斯哈德(1892—1975年),瑞士人,《新苏黎世报》《生活》《世界画报》记者,现代新闻摄影的先驱。他是第一位访问延安并见到毛泽东本人的欧洲记者,于1938年和1947年两次到延安和解放区采访,用镜头记录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和历史时刻,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积累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
在延安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1938年初,史沫特莱帮助博斯哈德在武汉的中共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在周恩来的介绍下他顺利拜会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经林伯渠安排,博斯哈德随八路军运输物资的车队前往延安,开始了他的延安之行。
途中,满载货物的军用卡车颠簸在泥泞的山路上,旅途的艰辛险阻令人惊心动魄。汽车不时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用人力畜力帮助拉动汽车,一些路段几乎是一寸一寸挪步前行。博斯哈德感叹:“路况之差,使得我们只好缓慢前行。即使轮子上缠着铁链,也无法阻止汽车顺着陡峭的山坡向后滑。好几次,车队还得从万丈深渊上晃晃悠悠地经过,让人直捏一把冷汗。”博斯哈德用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拍摄了沿途风光和车队行程,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三原、宜君、洛川、甘泉等陕北小镇沿街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途中人们对红军的热情给博斯哈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队一行人曾在一间农舍中过夜,主人把最好的房间腾给他们,房间的墙上用鲜红的纸写着“我们相信红军”,这份军民鱼水情让他非常感动。
博斯哈德回忆道:沿途的乡村越来越破败,然而我们越接近红色首都,就越能看到大量中国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个个背着简单的行李徒步走到这里,希望加入梦寐以求的八路军,这是一条“朝圣”之路,延安就是下一代心目中的“麦加圣城”。这一代人在战火中背井离乡,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归宿。他感慨道:“共产党点燃了许多中国青年的希望,使他们纷纷涌向延安,主动接受革命教育。”虽然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质贫乏,但军民精神富足,延安以其独特的气质风采,吸引众多进步青年如潮水般涌向延安,奔向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用镜头记录延安军民的生活。历经6天的艰苦旅程,博斯哈德终于抵达令他心驰神往的延安。他用摄像机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拍摄了一部片长21分49秒、名为《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不仅记录了毛泽东走出窑洞与众人见面的实况,还记录了毛泽东工作生活场景的珍贵影像资料,同时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和战士。博斯哈德拍摄了抗大、陕北公学和鲁艺学员们的学习和生活情景。他们在延河边洗漱,在院子里集体用餐,在晨光中上早操,在晚霞里散步、唱歌、打球……丰富多彩的生活,深深吸引着这位来自欧洲的访客。
博斯哈德详细真实地记录和呈现了延安风貌,有战士们光脚穿布鞋在操场上席地而坐学文化、端枪冲下山头训练的场面,也有“红小鬼”在训练间隙用书本当球拍打乒乓球、鲁艺学员在窑洞门口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画面,还有老乡卖凉皮、泡馍的街头见闻。延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居住在土窑洞内,机关、学校、医院也不例外,但街道干净整洁,大家穿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