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尤加十倍的必须有真正无产阶级政党——布尔塞维克主义的领导”。本着这一办刊的思想原则,《布尔塞维克》以大量篇幅宣传党制订的实现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报道我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英勇斗争,总结经验和教训等。还及时刊登了党中央的许多决议、指示和其他重要文件,发表探讨、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文章,转载共产国际的有关文献,使《布尔塞维克》成为党的最重要的思想机关、政治喉舌和宣传舆论阵地。
作为中共中央综合性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刊物设有《国内政治》《国际状况》《职工运动》《农民暴动》《中国革命问题》《列宁主义理论问题》《寸铁》《读者之声》等专栏。开始为16开本,每周出版1期,每期30-40页,3万字左右,后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刊物先后改为半月刊、十日刊、日刊,每期字数增加到5万至8万左右。1928年4月出到第19期时,瞿秋白离开上海去苏联主持召开中共六大,会后因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留在莫斯科。此后李立三、张闻天相继担任该刊主编。但瞿秋白一直关心和指导着该刊的工作,并坚持为其写稿。1931年以后,白区工作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日益遭到破坏,1932年7月1日,《布尔塞维克》出版了终刊号。总计出版了52期。
1933年8月7日,已离开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瞿秋白在另一份中央机关刊物《斗争》第50期上发表了《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在肯定该报“能够反映苏区各方面的生活”,“产生政治上的领导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半年后,瞿秋白被中央调到江西“红都”瑞金,于1934年2月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兼主编。
《红色中华》报创办于1931年12月11日,是我党在红色根据地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报社设在瑞金叶坪。在瞿秋白之前担任社长兼主编的有周以粟、王观澜、李一氓、沙可夫等人。《红色中华》是一份4开报纸,一般出4至6版,有时增至8至10版。设有《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苏维埃建设》等栏目,发表社论、专论、短评、通讯、报道、文件和其他文章,还设立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刊登革命文艺作品、木刻版画等。红军在反围剿获胜时,报纸还特发“号外”,作专题报道。该报发行到各个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万份。
瞿秋白接任《红色中华》主编后,积极热情地投入工作,虽然由于王明错误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他的办报思路无法完全付诸实施,但他还是力所能及地对该报做了不少改进。在他主持《红色中华》报的一年中,报纸的质量和宣传功能有所提高,办报方法也有较大改进,报纸在根据地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被留在苏区,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局宣传部长,继续主办《红色中华》报。这时有一部分编辑、记者跟随红军长征走了,瞿秋白和韩进、袁血卒、谢然元等人组成编委会负责编辑出版事务。为了保守红军撤离苏区的秘密,《红色中华》报仍以中央政府机关报的面目出版,社址、版式、印刷一切照旧。报纸内容仍以战争方面的通讯报道为主,刊载军事电台收到的各苏区捷报,但不提红军的行动情况。在编委谢然元被捕叛变后,瞿秋白带病和其他同志一起坚持报纸的正常出版。这样,一直坚持到1935年1月中央局决定撤销后方办事处,开展游击战争转移突围时为止。瞿秋白一直忠于职守,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把《红色中华》报办到了最后一期,即1935年1月21日出版的第264期。
|